基本信息
書名:農業文化遺産及其動態保護探索(三)
定價:36.00元
作者:閔慶文
齣版社:中國環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11037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由中同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産研究中心組織。本書南聯閤國糧農組織全球環境基金(GCP/GLO/212GEF)、農業部國際閤作交流專項、聯閤國韆年發展目標基金(UNJP/CPR/040/SPA)項日資助。
內容提要
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産是在長期地質曆史演變與人類活動多重作用下形成的人類文明的瑰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及其對環境影響的加劇,自然與文化遺産越來越受到破壞和威脅。為瞭加強自然與文化遺産方麵的研究與保護工作,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1月16日通過瞭《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産公約》),得到瞭各國的積極響應,並取得巨大的效果。
遺産保護事業在程度上展示瞭一個國傢文明進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水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産能夠提高一個國傢、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在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甚至使一些原本默默無聞的地方一夜知名。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開展遺産保護教育有助於青年學生乃至全體國民增強對地球自然資源和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樹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時也使他們學會在世界多樣文化的背景下與其他文化共處,熱愛大自然,增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這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2聯閤國文化遺産年”之際,世界遺産委員會為紀念《世界遺産公約》30周年而通過的《世界遺産布達佩斯宣言》明確指齣:“努力在保護、可持續性和發展之間尋求適當而閤理的平衡,通過適當的工作使世界遺産資源得到保護,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社區生活質量作齣貢獻。”
目錄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
鄉村類文化景觀遺産保護的探索與實踐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評選標準解讀及其啓示
中國的農業遺産研究:進展與變化
農村文化遺産的整體屬性及其保護策略
鄉土社會轉型與農業文化遺産保護
稻田養魚與常規稻田耕作模式的綜閤效益比較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稻魚共生係統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比較
——以浙江省青田縣和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稻魚共生係統在農業麵源汙染防治中的作用稻田養魚的價值與效益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係統發展的新模式——從傳統田魚
生産到現代漁業文化産業
從江縣稻魚鴨共l生係統保護與傳統農業發展對策
不同稻作方式對稻田雜草群落的影響
稻鴨共作係統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研究,生態係統服務消費計量
——以傳統農業區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農業生物多樣性測度指標的建立與應用
——以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農業多功能性多維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傳統農業地區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基於貴州省從江縣農戶行為的實證研究
農業文化遺産地旅遊資源潛力評價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社區型農業文化遺産旅遊地居民感知及其影響
——以廣西桂林龍脊平安寨為例
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性開發
——以龍勝龍脊梯田為例
農業遺産旅遊服務質量感知評價研究
——以南京市農業遺産旅遊者感知為例
農業文化遺産的旅遊資源特徵研究
傳統農業耕作技術保護與生態農業
——以皖江地區為例
淺論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
——以中山市南朗和大湧鎮稻田養鴨為例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中農業科技的繼承與利用
哈尼梯田的農業文化遺産特徵及其保護
清代黔東南地區森林資源變化及其社會區域響應的初步研究
白族茶文化變遷的民族植物學研究——以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羅村調查為例
國際法律和公約背景下的農業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光是看到“農業文化遺産”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對故土、對傳統的眷戀。我總覺得,那些世代傳承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民族根脈的一部分,是我們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能夠找到自我認同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源泉。而“動態保護”這個詞,則像是一束光,照亮瞭那些關於傳承與創新的可能性。我一直思考,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那些看起來“古老”的農業文化遺産?是將其束之高閣,作為博物館裏的陳列品,還是應該讓它們重新融入現代生活,找到新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些充滿智慧的解答。它會講述那些古老的農耕智慧如何被現代科學所發掘和應用,那些被遺忘的作物如何被重新種植,那些傳統的農業景觀如何被生態旅遊所點亮嗎?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思路,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學習,如何去發現和守護身邊的農業文化遺産,並為它們的“動態”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指引,一種對未來的期許。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有潛力成為一本填補市場空白的著作。當前社會對文化遺産的關注度日益提高,但對於農業文化遺産,尤其是其"動態保護"這一前沿性議題,相關的研究和普及性讀物相對較少。我一直對那些藏在深山裏、世代相傳的古老村落的農業生産方式非常著迷,總覺得它們蘊含著許多值得現代社會藉鑒的智慧,比如對土地的敬畏,對自然的和諧相處,以及那種社群內部緊密的聯係和互助。然而,這些寶貴的遺産正麵臨著人口外流、傳統技藝失傳、生態環境變化等多重挑戰。這本書的標題“動態保護探索”恰恰點齣瞭問題的關鍵——保護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創新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實踐案例,展示那些成功的或者正在探索中的動態保護模式。它們是如何在保留核心價值的同時,注入新的生命力的?是否能夠結閤旅遊、生態農業、文創産品等多種形式,讓農業文化遺産煥發新的生機,並為當地社區帶來切實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理解和推動這一重要議題提供瞭寶貴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所摺服。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具體內容,但從作者的遣詞造句以及其對"農業文化遺産"和"動態保護"這兩個概念的著力強調,便能感受到其學術上的深度和對課題的認真探索。我一直認為,保護不僅僅是“不破壞”,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農業文化遺産,它不僅僅是土地和作物,更是附著在上麵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知識體係,甚至是哲學思想。所以,要實現"動態保護",必然需要跨學科的視角,需要對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生態學乃至政治學都有一定的理解。我很期待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個相對完善的理論框架,來指導我們如何去理解和實踐動態保護。例如,在麵對不同類型的農業文化遺産時,是否會有不同的保護策略?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的矛盾?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防止農業文化遺産的同質化,保持其獨特性?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從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在為我們指明一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道路,讓那些珍貴的文化財富不至於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中。
評分這本《農業文化遺産及其動態保護探索(三)》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體驗。淡雅的色調,搭配著一幅描繪古老農耕場景的插畫,仿佛能瞬間將我帶入那個世代相傳的泥土芬芳之中。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農業景觀和與之相關的傳統技藝充滿好奇,總覺得它們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物,更是凝聚瞭先民智慧的活化石。想象一下,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那些依舊堅持著傳統耕作方式的村落,那些代代相傳的種子和耕作技巧,是如何在這種巨大的衝擊下頑強生存,甚至煥發新生?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點燃瞭我內心的探究欲,"動態保護"這個詞匯尤其吸引我,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停留在對遺産的簡單記錄和贊頌,而是會深入探討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我期待能在這本書中讀到具體的案例分析,瞭解那些成功的動態保護模式,它們是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如何識彆、評估和推廣農業文化遺産的知識,畢竟,認識到它們的價值是保護的第一步。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農業文化遺産及其動態保護探索(三)”本身就給我一種延續性和深度的感覺。既然有“三”,說明這並非一次性的探討,而是對一個復雜議題的持續深入挖掘。我一直覺得,農業文化遺産不僅僅是那些被列入名錄的“申遺項目”,它更廣泛地存在於我們身邊的鄉村,體現在那些世代耕耘的土地、依然使用的農具、流傳下來的節氣和習俗中。然而,很多這樣的遺産正麵臨著被遺忘和消失的風險。特彆是“動態保護”這個概念,它讓我意識到,單純的“靜止”保護,甚至可能是一種“扼殺”,因為世界在變,社會在變,如果不讓它們“動”起來,不讓它們適應新的環境,它們就注定走嚮衰亡。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這個“動態”上做足文章。我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動態”的保護策略是有效的?是如何在尊重曆史文化的同時,引入創新的方法,讓農業文化遺産煥發新的生命力?它會涉及哪些具體的保護領域?是農業技術、生態環境、社會組織、還是文化傳承?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何讓這些寶貴的遺産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並為它們貢獻一份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