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渤海潮/印象盘 锦文化丛书
定价:30.00元
作者:王爱东,盘锦市委宣传部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205090739
字数:
页码:1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城市名片和文化对外宣传读本,
《渤海潮/印象盘·锦文化丛书》力求以史料为基础,内容真实性与文字可读性相统一,准确揭示了盘锦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充分阐述了盘锦城市文化的内涵。
目录
渤海潮
壹 世纪之路
一清朝关外条铁路
二命运多舛
三迎来了大开发
四一条铁路一座城
五路在何方
六一支开门破窗的利箭
七新节点
贰 家在岸边
一两河水
二交错的河口港
三盘锦河港
四河赐的海港
五黑色引擎
六蓝色引擎
七优势汇聚地
八带状的城
九流淌的市
叁 城有故事
一水城故事
二绿色的海滩
三闻涛于岸
四“和”在辽河口
作者介绍
文摘
《渤海潮/印象盘锦文化丛书》:
反正在当时的中国修铁路,真的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大难事。
到1898年,从山海关通往奉天的铁路不仅没有开工,甚至也没有纳入规划,直到1912年铁路才修到了当时的奉天城。
再接着说营榆铁路。营即营口,借助大辽河的水运,是当时东北地区大的贸易港口,40年前的第二次战争战败后,英国获营口港的通商权,英国以铁路运营权为利益要求,给清贷款修路。用别人的钱修自己的路,这是一个划得来的买卖,再说沙俄和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垂涎昭然若揭,在不能保全的前提下,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便捷出海通道,也应该是清朝重臣振国兴邦的权宜之策。
营口港风生水起,大连港还没诞生,还是一个叫作青泥洼桥的小渔村,沙俄租借后于1899年才开始建港。
1898年,沙俄开始建设南满铁路,同时获得从营口到大石桥的铁路支线筑路权,这时,清的营榆铁路也开始动工,也就是说,清朝和沙俄都要修筑一条通往东北当时大港口的铁路,有了铁路,港口的作用才会得到发挥,才会站到商贸制高点上。
当时,华夏大地内忧外患,清疲于应对,营榆铁路就默默地开工了。
这是从两个方向对着同一个目标的赛跑,放在桌面上是这样的:
从距离上来衡量,一条30公里,一条近300公里,清要修的铁路是沙俄的10倍之长;从地理条件来看,营榆铁路要穿越近百公里的辽河口平原沼泽地和几条大河,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做机车用水,要建设数座水塔和蓄水池;更关键的一项是当时盘山(今盘锦)境内还处在半荒芜状态,人烟稀少,不仅所有建材需要外运,连民工都十分短缺。
营榆铁路的建设艰辛文献中鲜有记载,难度超出我们的想象,结果也出乎人们的预判,在陆路通向水路的赛跑中,中国人赢了。
值得追忆的还有,在营榆铁路建设中,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被委以重任,作为总工程师身处一线,住在今日的辽东湾新区。他精心勘测筹划,夜以继日,深人工地,指挥修筑,成就了这条意义重大,堪称关外中国人自己修筑的条铁路。
1900年3月,开筑不到两年时间后,营榆铁路双向同时建设的进程标尺,在双台子站重合到了一起。(二)命运多舛
历史就像叠嶂的山峦按照一个渐进的趋势在绵延,难有一个断崖让山势戛然而止一样。造成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深层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民族无论处在一个怎样的窘境中,都有仁人志士会挺起民族的脊梁,从没沦落到案板上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的地步。
铁路通车两年后,日俄在辽东半岛发生战争,袁世凯借机派人与英国交涉,估计是说局势这么混乱,你大英帝国没必要搅这趟浑水了,堂堂日不落大地主,也不差这半条垄,英国人一合计,也好,真把铁路还给了清朝。
国运不济非人力所强求,估计当初决定修路时,满腹经纶的清朝大臣们早就想过,一切皆有变数。
1912年,沟帮子到奉天的铁路修通后,营榆铁路成为向南的支线,改名为沟营铁路。
当时的沟营铁路比较繁忙,从沟帮子到营口河北站共设有30个道房(道班),货物到大辽河河北,再从海上运往各地。
荒芜的辽河人海口地区自此人烟渐稠,商贾云集,也为日后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为抵制日本“满铁”公司对交通的垄断,张作霖利用这条向北的铁路支线,降低运价,与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竞争,使经营口发送东北各地的货物都集中于大辽河北岸码头站。当时的营口人出门运货都选择北渡辽河坐车,称之为坐“爱国车”,使日本所经营的南满铁路运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得以窥探那片被渤海潮水滋养过的土地上,究竟沉淀着怎样的“锦绣”故事。从书名《渤海潮/印象盘》的组合,我能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既有大海的辽阔胸怀,又有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我尤其好奇“锦文化”这个提法,它是否意味着一种与地域紧密相连、精美绝伦的文化表达?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关于盘锦的历史变迁、人文风貌、自然景观,甚至是那些只有当地人才能体会到的细微之处。王爱东老师的名字,以及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的参与,都让我觉得这本书承载着一份责任感和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像是一种对城市精神的挖掘和传承。我非常渴望在这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留下深刻印象的“锦绣”片段,让盘锦这座城市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评分哇,拿到这本《渤海潮/印象盘 锦文化丛书》真是让我惊喜。书的装帧就很有质感,沉甸甸的,捧在手里感觉很踏实。我一直对“锦文化”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觉得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这次拿到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盘锦过去和现在的窗口。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海潮的澎湃力量,再加上“印象盘”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那些深刻、鲜活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王爱东老师和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是如何为我们描绘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的。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有了期待。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很多关于盘锦的崭新认知,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我从未注意过的、但又无比动人的细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盘锦的过去与现在是如何在潮起潮落中交织,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分拿到《渤海潮/印象盘》这本书,第一时间就被它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渤海潮”仿佛带来了大海特有的辽阔和变幻,“印象盘”则暗示着这座城市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而独特的印记。作为一名对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个别样的盘锦。它由王爱东老师与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共同推出,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充满信心。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出品,也预示着书籍的质量和出版的严谨。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而是能深入挖掘盘锦独特的“锦文化”内涵,让我们看到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足迹,感受它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自然风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发现那些能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篇章。
评分《渤海潮/印象盘 锦文化丛书》这个书名,乍一听就带着一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独特文化的书籍,而“锦文化”这个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究竟是怎样的文化?是关于精美的织物,还是象征着某种繁荣与精致的生活方式?“渤海潮”又象征着什么?是地理位置的印记,还是某种精神上的潮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通过王爱东老师的笔触,以及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的视角,为我揭示盘锦这座城市的灵魂。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品牌效应,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魅力的盘锦,一个在渤海之滨,以其独特的“锦”绣风采,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城市。
评分这本书,名为《渤海潮/印象盘》,首先就以其充满诗意的标题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渤海的潮汐,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流转,而“印象盘”则直指盘锦这座城市在人们心中形成的独特而深刻的记忆。从书名本身,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的融合。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地名介绍,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地方的故事,一种文化的沉淀。王爱东先生的名字,以及中共盘锦市委宣传部的背书,都让我相信这本书的背后有着深厚的调研和扎实的写作。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声誉也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保障。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盘锦如何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发展,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锦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如何体现在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我希望它能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盘锦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