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菊与刀
定价:33元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68106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进而深度剖析、解读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著作,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目录
作者介绍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美国当代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合作,在研究中结合心理学方法论,创立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 即文化心理学派,或称种族心理学派。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完《菊与刀》,简直是欲罢不能。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太吸引人了,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次充满了侦探小说般悬念的文化探索。作者在分析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时,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和深刻,让我拍案叫绝。她详细地阐述了“耻感”是如何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行为到社会规范,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似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菊”的意象,它象征着日本的审美品味和对精致的追求,而“刀”则代表了武士道精神和潜在的暴力倾向。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竟然在日本民族身上和谐共存,而且相互补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比如武士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在对待战败者的残忍,来印证她的论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的性格,往往是由许多看似冲突的特质共同塑造而成,而正是这些特质的互动,才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可能曾经觉得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它让我明白,任何一个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细微之处交织而成的,理解它们,需要耐心和深刻的洞察。
评分终于读完《菊与刀》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性深层理解的触动。它不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洞察力,仿佛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一位亲身潜入日本文化肌理中的向导,带领读者一点点剥开层层叠叠的面纱。我尤其被书中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剖析所吸引,那种矛盾的统一,比如“恩”的沉重与“耻”的约束,如同两股暗流,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读到“恩”的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付出,它们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关系,但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而“耻”文化,则让我看到了个体行为如何被集体期望所规训,这种外在的压力,有时反而比内在的道德律令更具约束力。书中对不同社会情境下,日本人的反应做了细致的描绘,比如在面对荣誉和羞辱时,他们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姿态。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自身文化中是否存在类似的,但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的,影响我们行为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对日本民族进行褒贬,而是以一种极为客观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其复杂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角度和更深刻的体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总能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点拨一二,让你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被书中那些精妙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作者对日本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解读,尤其是对“义理”的阐释,让我豁然开朗。她描述的“义理”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种深重的、难以摆脱的社会契约,它约束着日本人在家庭、职场乃至国家层面的行为。这种“义理”的重量,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但又恰恰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我特别被书中对“自我修养”和“克己”的描述所打动,这些概念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们是如何塑造日本人的品格,又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作者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绘。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身在面对责任和承诺时的态度,以及“克己”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更是在通过剖析一个特定的文化,来引导读者思考普世的人性议题。它让我看到,不同的文化,即使在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共通的人性逻辑。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初次接触《菊与刀》,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但读完之后,它所带来的冲击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精准捕捉。作者用一种近乎艺术家的笔触,描绘了日本人在面对“名誉”和“罪恶”时的复杂心理。她指出,日本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将罪恶视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忏悔的东西,而是更倾向于从外部环境和他人评价来判断行为的对错。这种“耻感”文化,使得日本人在乎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别人怎么看我”,这一点非常深刻。书中关于“武士道”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其复杂的一面。它既有对忠诚、荣誉、勇气的推崇,也包含了对死亡的浪漫化和对生命的漠视。作者通过对日本传统戏剧、神话故事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精神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一个民族的理解,绝不能停留在表面,而需要深入到其文化基因和思维模式的深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这些性格又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菊与刀》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发现的阅读之旅。作者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剖析,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看似矛盾的特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等级秩序”的描述,这种对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的敏感,深深地烙印在日本人的行为之中。作者指出,日本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着极强的认知,并且会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这种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家庭和职场,甚至延伸到国家和国际关系层面。同时,书中对“好人”和“坏人”的定义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日本人对“好人”的定义,更多的是那些能够严格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而“坏人”则是因为未能做到这些。这种外部评价标准,与我们通常的内在道德判断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不同文化对于“好”与“坏”的定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对一个民族的集体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日本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理解的书,让我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