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定价:49.00元
作者: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目录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作者介绍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于传统武学的严谨叙事,文字古朴典雅,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在行文中不时流露出的对前辈的敬重和对武术精神的坚守,令人动容。它不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或浮夸的承诺,而是脚踏实地地呈现技艺的精髓。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恰恰是当下许多快餐式武术读物所欠缺的。当然,对于习惯了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一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时间适应这种略显冗长但信息密度极高的行文方式。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力和沉淀,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拳架,更是你的心性和耐力,是一本需要静心品味的“慢书”。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研究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尤其是作者对于“形神合一”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招式名称和分解动作,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武术练习中“意念”与“气机”的微妙关联。很多传统武术书籍常常陷入枯燥的口诀堆砌,但这本书的叙述语言却充满了哲思,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对话,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于“松紧转换”的精妙比喻,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内家拳的核心要义。当然,这种偏向理论和内修的论述,对于那些只想快速学会一套架子的人来说,可能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精髓,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你慢下来,真正去感受身体内部的运动规律,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的模仿。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安排非常清晰,结构紧凑,逻辑性极强,看得出编纂者在梳理和归纳前人经验方面下了极大的苦功。从基础功法到器械套路的完整演示,知识的递进关系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知识点的跳跃或脱节。我尤其赞赏其注释部分的严谨性,许多地方都引用了早期文献的佐证,使得全书的权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我们辨别武术流派中的“真伪”至关重要。它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而非简单的“武功秘籍”,阅读它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尘封已久的技艺得以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太极武学的同道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棒了,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很有分量,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匠心。特别是那些图版的排版,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即便是对太极拳械的初学者来说,也能大致看出动作的起承转合。整体来看,出版社在制作这本实体书上确实下足了功夫,光是这份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当然,如果能在附录部分增加一些关于近代武术流派演变的简要梳理,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了解其历史背景,能让人更好地理解拳理的传承。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实体书,无论是作为案头参考还是作为文化展示,都显得很有档次。
评分从一位资深习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动作细节的捕捉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比如在论述长兵器的运用时,对“寸劲”的解析非常到位,它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发力瞬间的肌肉群协同和重心转移的精确描述展现出来的。我尝试着对照书中的描述去修正我平日练习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错误——发力不顺畅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书中对于不同器械(如剑、枪、刀)在实战应用中的细微差别也做了区分,这在很多综合性的武术教材中是很难看到的。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复杂的转折动作,即便有图示辅助,依然显得略微抽象,如果能增加一些慢动作的分析图或视频链接的指引,对于现代学习者来说会是巨大的福音,毕竟纸面语言终究有其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