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 9787110072998

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 97871100729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栓凤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科学
  • 科技
  • 科普
  • 自然
  • 地理
  • 环境
  • 现代科技
  • 知识
  • 博览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2998
商品编码:296774701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

定价:27.80元

售价:18.9元,便宜8.9元,折扣67

作者:李栓凤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100729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是一部关于地球知识方面的科普图书。地球*外面的一层叫地壳,这就是地球的表皮,假如把地球比作鸡蛋的话,那么,地壳就相当于鸡蛋的蛋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密切,里面含有大量的矿产,可供开采利用。


内容提要

  《地球科技知识》是一部关于地球知识方面的科普图书。
  全书由浅入深,详细介绍了地球构造、河流湖泊、山川岛屿、气候、地球环境、地球探索等。以独立词条为基本单元,融合了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组成一个个鲜活的章节,便于读者重点阅读和查询参考。每一部分独立成章,使读者能够从整体把握全书内容。


目录

章地球构造
地壳
地幔
地核
火山
地震
褶皱
断层
山脉
矿物
岩石
陨石

第二章 河流湖泊
月牙泉
洪泽湖
亚马孙河
……

第三章 山川岛屿
第四章 气候
第五章 地球环境
第六章 地球探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瀚海星辰:宇宙探索与前沿物理 图书简介 本书《瀚海星辰:宇宙探索与前沿物理》并非侧重于我们脚下这颗蔚蓝星球的科技成就,而是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深空,以及构成万物最基本层面的微观粒子世界。这是一部融合了最新科研进展与深刻哲学思考的科普巨著,旨在为所有对宇宙奥秘和基础科学抱有好奇心的人们,构建一座通往前沿科学知识的坚实桥梁。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详实,共分为五个宏伟篇章,层层递进,带领读者从宏观的宇宙尺度,逐步深入到微观的量子领域。 --- 第一篇:宇宙的黎明与结构的形成 本篇聚焦于宇宙学的核心议题——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其宏大结构的形成机制。 1. 创世之初:大爆炸模型的深入解读 我们不满足于对大爆炸理论的表面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如何解决了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详细解析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项精确测量数据(如普朗克卫星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精确地描绘了早期宇宙的温度波动图景,这些波动正是未来星系团形成的“种子”。 2.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无声统治 宇宙中超过95%的物质和能量是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暗”成分。本篇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间接证据: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引力透镜效应的量化分析,以及大型结构形成过程中的模拟结果。接着,我们详细剖析了暗能量,特别是关于其密度恒定(即宇宙学常数 $Lambda$)或随时间变化的模型的争论,并探讨了第五种力——“精质”(Quintessence)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对宇宙加速膨胀的影响。 3. 星系、恒星与元素的熔炉 从星系团到孤立的矮星系,我们考察了星系演化的主要阶段:星系并合、恒星形成率的调控,以及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心扮演的“镇静剂”角色。在恒星演化部分,重点阐述了核合成的周期性,特别是元素如何通过超新星爆发和中子星并合,将碳、氧、硅乃至贵金属播撒到宇宙空间,为后续行星系统的诞生奠定物质基础。 --- 第二篇:时空、引力和黑洞的边界 本篇将读者带入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奇妙世界,探索时间和空间的本质,以及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黑洞。 1. 广义相对论的几何学 本书对广义相对论的描述,避免了艰深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其物理图像的构建。详细解释了物质如何弯曲时空,以及这种弯曲如何表现为引力。我们探讨了等效原理的深层含义,并介绍了黎曼几何中的测地线概念,以清晰说明物体如何在弯曲时空中沿“最短路径”运动。 2. 引力波天文学的曙光 重点分析了LIGO和Virgo探测器捕捉到的首次事件(GW150914)的意义。我们不仅仅是报道了事件本身,而是深入解析了双黑洞并合过程中的波形(Waveform)建模,包括旋进(Inspiral)、并合(Merger)和事后辐射(Ringdown)三个阶段,并解释了这些信号如何帮助我们检验强引力场下的物理定律。 3. 黑洞的疆界与信息悖论 本章详述了史瓦西半径和事件视界的概念。针对霍金辐射,我们探讨了黑洞的“蒸发”机制,并详细梳理了著名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是否真的在黑洞蒸发后永久丢失?我们对比了火墙(Firewall)理论与软毛(Soft Hair)理论等前沿的理论解决方案。 --- 第三篇:量子世界的颠覆性革命 从宏大的宇宙尺度转入微观的粒子世界,本篇旨在阐明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与我们日常经验截然相反的实在。 1. 量子基础:不确定性与叠加态 清晰解释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的物理含义,它并非测量技术的限制,而是自然界固有的属性。我们深入阐述了叠加态(Superposition)的概念,并通过对薛定谔猫思想实验的现代化解读,来展现量子态的“模糊”特性。 2. 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纠缠态(Entanglement)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怪异之处。本章不仅介绍了EPR佯谬,还重点讲解了贝尔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的实验验证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对光子和超导比特的纠缠度测试,这些实验确凿地排除了定域隐变量理论的有效性。 3. 量子场论的基石 我们将量子力学扩展到相对论的框架下,简要介绍了量子场论(QFT)的基本思想,即粒子是场的激发态。重点概述了量子电动力学(QED)的成功,如何通过费曼图清晰地描述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四篇: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及其之外 本篇致力于解析我们已知所有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力的框架——标准模型,并探索超越该模型的最新发现和理论猜想。 1. 标准模型的粒子谱与力载体 详细罗列了六种夸克(上、下、奇、粲、底、顶)和六种轻子(电子、μ子、τ子及其对应中微子),以及四种基本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的规范玻色子(光子、W和Z玻色子、胶子)。重点分析了强核力中的“颜色禁闭”现象和渐近自由特性。 2. 希格斯机制:赋予质量的场 全面回顾了2012年LHC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实验证据。本章解释了希格斯场如何通过与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强度,来赋予不同粒子质量的机制,这是标准模型得以成功的关键。 3. 悬而未决的问题与新物理的探索 标准模型并非终极理论,它无法解释引力、暗物质、中微子质量等问题。本篇深入探讨了超对称性(Supersymmetry, SUSY)理论的构想,以及额外空间维度理论(如卡鲁扎-克莱因理论和弦论的某些简化模型)如何尝试统一所有基本力,预示着未来实验物理可能探索的方向。 --- 第五篇:通往未来:信息、计算与宇宙前沿 最后,本篇将目光投向理论物理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探讨信息在宇宙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1. 量子计算的原理与潜力 不同于传统比特(0或1),量子比特(Qubit)利用叠加态和纠缠态的特性。本章详述了量子门操作、量子纠错的基本概念,并重点介绍了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在密码学和搜索问题上的革命性潜力。 2. 宇宙信息论 探讨了信息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例如熵与黑洞视界面积的关系,以及贝肯斯坦界限(Bekenstein Bound)对信息密度的限制。讨论了“宇宙是一台计算机”这一哲学猜想的科学基础。 3. 前沿理论的展望:弦论与圈量子引力 简要介绍了两大试图调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尝试:弦论(String Theory)——将基本粒子视为一维振动的弦,以及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LQG)——将时空本身量子化为离散的“圈”。本书以对这些宏大理论的审慎展望作结,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 本书内容跨越了从普朗克尺度到宇宙尺度的所有已知和假想的物理现象,其深度与广度旨在激发读者对基础科学的持久热情,而非简单复述已有的科技成果。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思考我们所处宇宙的终极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那些令人惊叹的科幻场景,然后又意识到,现代科技已经将其中许多想象变成了现实。对于“地球科技知识”这个部分,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或者正在重塑我们与地球互动方式的科技。比如,智能电网是如何让能源分配更高效、更环保的?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又是如何让作物生长更精细、资源消耗更少的?还有那些关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技术,比如智慧交通系统、绿色建筑材料,甚至是能够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的传感器网络,它们都在默默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它们是如何被开发出来的,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未来城市设想,或者那些让生活更便捷、更舒适的科技创新,那将是一大亮点。毕竟,科技的进步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评分

当书名“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映入眼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我们居住的星球和谐相处的技术。我非常关注那些旨在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科技,比如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如何利用基因测序、遥感影像来追踪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我同样对那些能够修复环境损伤的科技感兴趣,例如土壤修复技术、水体净化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微生物或者纳米材料来清除污染物。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介绍除了风能和太阳能之外的其他选项,比如潮汐能、波浪能,甚至是更前沿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概念。另外,对于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比如地震预警系统、洪水监测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预测和减轻灾害的影响,我也非常感兴趣。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科技如何成为我们保护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点缀着一些抽象的科技符号,隐约还能看到一些地球的轮廓。书名“现代科技知识博览——地球科技知识”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的最新、最前沿的科技进展。我一直对地球科学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非常感兴趣,比如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地热资源,如何监测和预测极端天气事件,以及那些正在改变我们对地球认知的新型探测技术。想象一下,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海洋探索、深层地质勘探,甚至是太空视角下观察地球的章节,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科技的眼睛去“看见”那些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角落。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普及、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的深度分析,那绝对会是一次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毕竟,了解地球的科技,也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思绪就飘到了那些关于地球如何运作,以及我们如何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它的各种前沿科学领域。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包含关于地球内部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地幔的活动、板块构造的最新理解,或者地核深处有哪些我们尚未知晓的秘密?在海洋科学方面,我特别好奇那些关于深海探测的技术,例如最新的潜水器、水下机器人,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海洋生物,了解洋流的奥秘,或者监测海洋污染的扩散。此外,对于大气科学,我希望书中能阐述一些关于气候模型和预测技术的最新进展,了解科学家们如何利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地球的气候变化,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球资源勘探、矿产开发,甚至是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方面的科技知识,那也同样令人期待。毕竟,对地球本身的深入了解,是所有科技创新的基础。

评分

坦白说,我对“地球科技知识”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因为它似乎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地表到地心的方方面面。我想象着这本书里会详细介绍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资源的科技。比如,在能源领域,除了我们熟知的太阳能、风能,是否还有一些关于新能源的最新突破,例如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进展,或者新型储能技术的出现?在材料科学方面,有没有关于能够模拟自然材料、或者开发出更轻、更坚固、更环保的新型材料的介绍?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地球观测和遥感技术的章节,了解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是如何协同工作,为我们提供关于地球环境、地理地貌、甚至自然灾害的宝贵数据。如果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资源循环利用、废物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的创新科技,那将非常有意义。毕竟,如何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