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定價:90.00元
作者:陳尚平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曆來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將這些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可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本書在原資料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書中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並對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參數、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 相信本書可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的藉鑒。
目錄
1901年2月15日雲南鄧川61/2級地震
1909年5月11日雲南彌勒61/2級地震
1913年12月21日雲南峨山7級地震
1917年7月31日雲南大關吉裏鋪71/4級地震
1923年7月1日雲南普洱61/2級地震
1925年3月16日雲南大理鳳儀間7級地震
1925年10月15日雲南麗江北6級地震
1927年3月15日雲南尋甸6級地震
1930年4月29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1930年5月15日雲南巧傢新塘6級地震
1930年9月22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本身就信息量十足,它定位瞭一個清晰的時間範圍和地理區域,並將目光聚焦在“破壞性地震”這一特定事件上。從讀者的角度齣發,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史料”抱有極大的好奇。我想象,這些史料可能是地方誌中關於地震的記載,也可能是當時報紙上關於災情的報道,甚至是政府部門下發的賑災指令。每一份史料,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視那個時代雲南人民的生活狀態和麵對災難時的反應。而“文圖”的加入,更是極大地豐富瞭這本書的價值。我期待看到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它們或許會捕捉到地震發生後殘垣斷壁的景象,也可能記錄下人們在廢墟中搜救親人的場景,或者當地官員組織救災的畫麵。這些圖片,是文字之外最有力的證明,它們以直觀的方式,將曆史的殘酷與真實呈現齣來。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也許書中會收錄一張1920年代雲南某個城鎮遭受地震破壞後的全景照片,背景是當時特有的建築風格,而前景則是滿目瘡痍,但仔細觀察,還能看到一些居民在努力清理瓦礫,展現齣生命不息的頑強。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去理解曆史,去感悟生命。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讀者,《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這個書名,就像是在嚮我發齣一次神秘的召喚。雲南,一個在地理上與東南亞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省份,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曆的地震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與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織的復雜事件。我設想著,這本書裏可能會有這樣一些令人唏噓的片段:當北洋政府或國民政府在遙遠的南京、北京處理著國傢大事時,雲南邊境的某個村落,可能正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而官方的援助,可能要經過漫長的時日纔能抵達,甚至永遠也到不瞭。書中“史料”的含義,對我來說,意味著各種官方文件、民間的私人信件、甚至可能是學者的早期研究報告。而“文圖”則更具象化,我期待看到老照片中人們臉上無法掩飾的驚恐、哀傷,抑或是相互攙扶的溫暖;我希望看到當年的手繪地圖,標記齣地震的震中和影響範圍;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些當年的手抄本,記錄下那些口耳相傳的地震傳說。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曆史的“考古”,是對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那種渺小卻又頑強的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評分光是書名就讓我感覺沉甸甸的,似乎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重量。《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震的書,更是對雲南這片土地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一次迴眸。1900到1950年,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而在這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自然的偉力從未停歇。我設想,這本書裏一定隱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外敵入侵的炮火聲還未平息,大地突然裂開,房屋瞬間化為廢墟,那將是怎樣一種絕望?書中收錄的“文圖”,想必會是這場雙重災難下,人民最真實的寫照。我希望能看到那時候的報紙是如何報道這些地震的,是字斟句酌地記錄事實,還是在動蕩的時局下,也隻能草草帶過?那些“史料”,又是來自何方?是官方的統計,還是民間的研究?這些零散的片段,匯聚在一起,將勾勒齣雲南在那個動蕩年代,麵對自然與人禍的雙重打擊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這部書,不僅是對地震災害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雲南人民生存狀態的一次深刻描繪。
評分我是一名對災難史和地方史頗感興趣的業餘研究者,當我在書店瞥見《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興奮。雲南,這個在中國版圖上顯得有些獨特的地方,其地質活動的頻發早已不是新聞,但將其置於1900-1950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便賦予瞭其特殊的意義。我推測,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地震數據,而是試圖通過大量的原始資料,展現地震發生時當地社會的麵貌。例如,在民國初年,當政府的號召力尚未完全輻射到偏遠山區時,一場特大地震會對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産生怎樣深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地方官員在地震發生後的奏摺、報告,亦或是民間商會、慈善團體自發組織的賑災活動記錄?我更期待看到那些“文圖”,它們可能是當時攝影師留下的模糊卻震撼的影像,也可能是當地文人墨客在災難後寫下的挽歌。這部選集,無疑為研究那個時期雲南社會的脆弱性、應變能力以及不同階層在災難麵前的反應,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窗口。
評分這部《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是一本厚重的史料匯編,即便我還沒有深入翻閱,僅僅是目錄和前言就足以激發起我強烈的求知欲。雲南,這個素來地質活動活躍的省份,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究竟經曆瞭怎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地震?書名中的“史料文圖選集”四個字,便預示著這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我期待著在這裏看到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當時的報紙報道、官方公告,甚至是幸存者的口述記錄。那些泛黃的圖片,或許會捕捉到災難瞬間的慘狀,也可能定格下人們在絕境中的掙紮與互助。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地震的發生背景、震級、影響範圍以及官方的救援措施進行怎樣的梳理?例如,1930年代雲南東川的地震,究竟帶來瞭多大的破壞?當時的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書中是否收錄瞭那個時代罕見的影像資料,讓我們得以“親眼”見證那些曆史的瞬間?對於一個對中國近代史和地質災害都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藏,它承諾著一段關於勇氣、犧牲、以及人類在自然偉力麵前頑強生存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