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尚平 著
圖書標籤:
  • 地震
  • 雲南
  • 近代史
  • 曆史
  • 災害
  • 地震史料
  • 文圖選集
  • 中國近代史
  • 自然災害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商品編碼:2968023985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

定價:90.00元

作者:陳尚平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繁、地震災害重大的國傢,而雲南省由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及歐亞地震帶的結閤部位,又處於印度洋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帶東側,曆來都是發生破壞性地震較多、地震災害特彆頻繁和嚴重的地區。在與地震災害的長期抗爭過程中,形成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成果,將這些如實記錄於檔案和書刊之中,可對該地區乃至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可起到藉鑒和促進的作用。 本書在原資料的基礎上,有重點有目的地進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現的曆史文獻,包括當時各級和地方對於地震災害的反應,書中選編瞭20世紀前半葉(1900—1950年)發生在雲南省的19次6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並對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參數、破壞性情況、一些具代錶性的文獻材料要點的摘錄、有關文獻及災害實況的照片、圖件等。 相信本書可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的藉鑒。

目錄


1901年2月15日雲南鄧川61/2級地震
1909年5月11日雲南彌勒61/2級地震
1913年12月21日雲南峨山7級地震
1917年7月31日雲南大關吉裏鋪71/4級地震
1923年7月1日雲南普洱61/2級地震
1925年3月16日雲南大理鳳儀間7級地震
1925年10月15日雲南麗江北6級地震
1927年3月15日雲南尋甸6級地震
1930年4月29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1930年5月15日雲南巧傢新塘6級地震
1930年9月22日雲南騰衝北61/2級地震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 捲首語 1900年至1950年,是中華民族曆史上風雲激蕩的半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舊秩序搖搖欲墜,新思潮奔湧而來,國傢在戰亂與變革的洪流中艱難前行。然而,在這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中,還有一些更為古老、更為深邃的力量,它們悄無聲息地,卻又以驚天動地的姿態,深刻地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其生存環境——那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是破壞性地震。 中國,這片擁有悠久文明的土地,自古以來就飽受地震之苦。而近代,尤其是在1900年至1950年間,伴隨著社會動蕩、經濟凋敝,地震所帶來的災難,其破壞性似乎被濛上瞭一層更深的陰影。文獻的記載,官方的統計,以及民間流傳的傳說,都勾勒齣那個時代地震頻發、災難深重的景象。那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多少傢庭的破碎,多少生命的消逝,多少古老村落的化為廢墟。 本選集,正是試圖從曆史的洪流中,擷取關於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的史料與圖文,以期還原那一幕幕令人心悸的瞬間,銘記那些難以磨滅的創傷,並從中汲取曆史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尤其將目光聚焦於一個地震活躍帶——雲南。 雲南,這片被譽為“彩雲之南”的土地,其獨特的地質構造,使其成為中國地震最頻繁、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從古至今,雲南人民就與地震共存,在一次次天災麵前,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與不屈的精神。在本捲《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中,我們精選瞭這一時期發生在雲南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破壞性地震的相關史料。 史料的維度: 我們所收錄的史料,力求廣泛而深入。它包括但不限於: 官方奏摺與公文: 來自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員關於地震災情的報告、賑災措施的部署、善後事宜的安排等。這些文件,往往是最為直接和權威的記錄,它們揭示瞭當時政府的救災能力、社會管理水平,以及官方對災情的認知程度。例如,我們可能尋訪到清政府或民國政府關於某次大地震後,地方官員上報的受災人口、房屋倒塌數量、官府采取的賑濟措施,以及對災民的安置等官方記錄。 地方誌與縣誌的記載: 許多地方誌和縣誌,在記錄地方風土人情、曆史沿革的同時,也包含瞭對自然災害的詳盡記載。這些地方性文獻,往往能提供更具地域特色的信息,例如特定地區受災的詳細情況、當地民眾的自救行為、以及一些民間流傳的災難記憶。通過對這些地方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拼湊齣更細緻的地震影響圖。 報刊雜誌的報道: 近代中國報刊雜誌的興起,為我們提供瞭瞭解當時社會事件的另一扇窗口。本捲收錄的報刊報道,將涵蓋對地震發生後的即時新聞、災情現場的采訪、社會各界對災情的關注與討論、以及對災後重建的呼籲等。這些報道,不僅記錄瞭災難的發生,也摺射齣當時社會的輿論導嚮、信息傳播方式,以及民眾的情感反應。我們可以看到,例如《申報》、《益世報》等在地震發生後,如何報道災情,如何呼籲捐款,如何評論政府的救災錶現。 學者與名人的著作及日記: 一些關注社會民生、熱心公益的學者、名流,在他們的著作、日記、書信中,也會留下關於地震的寶貴記錄。這些記錄,可能包含他們對地震成因的初步探討,對災難影響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受災民眾的同情與援助。例如,一些地質學傢、曆史學傢,在他們撰寫的學術論文或迴憶錄中,可能會提及某個時期的地震事件,並進行科學的分析。 外國人的觀察與記錄: 在1900-1950年間,西方傳教士、外交官、旅行傢等在中國留下瞭大量的觀察記錄。其中,不少內容涉及對地震災害的目擊與報道。這些來自外部的視角,有時能提供一些國內文獻所缺乏的信息,或以一種更客觀、更具比較性的方式來呈現災難。 文圖的結閤: “文圖選集”,顧名思義,我們強調史料的圖文並茂。除瞭文字史料,本捲還收錄瞭大量珍貴的曆史圖片: 地震遺跡照片: 那些記錄瞭房屋倒塌、街道損毀、山體滑坡等地震災後景象的老照片,是直觀展現地震破壞力的最有力證據。它們讓冰冷的文字變得立體,讓遙遠的曆史觸手可及。 救災現場照片: 展現政府官員、軍隊、慈善組織以及普通民眾在災難麵前,組織救援、運送物資、救助傷員的場景。這些照片,記錄瞭人性的光輝,展現瞭在災難麵前的團結與互助。 受災民眾的肖像: 那些飽含悲傷、堅韌或希望的受災民眾的肖像,是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它們讓我們看到,每一次地震,都承載著無數個傢庭的悲歡離閤。 新聞插圖與漫畫: 當時報刊雜誌上刊登的關於地震的新聞插圖或諷刺漫畫,不僅是曆史記錄,也是反映當時社會心態、輿論態度的重要載體。 雲南的特殊視角: 雲南,作為本捲的聚焦區域,其地震曆史具有鮮明的特點。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窺見: 頻繁的地震活動: 雲南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擠壓的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地震活動極為活躍。本捲將呈現1900-1950年間,雲南境內發生的多次破壞性地震,如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雖然中心在甘肅,但對雲南部分地區有影響),以及雲南本土發生的多次重要地震。 特殊的地質環境與災害鏈: 雲南多山,地形復雜,地震常常引發次生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許多史料和圖片將反映齣地震與這些次生災害的聯動效應,以及它們給當地人民帶來的疊加性災難。 少數民族地區的地震災情: 雲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地震發生在偏遠的山區,那裏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本捲將努力搜集和呈現這些地區地震災情的記錄,填補曆史的空白,關注那些可能被忽視的群體。 地方性的救災體係與社會力量: 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在社會動蕩、中央政府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地方性的自治組織、宗族力量、民間社團以及外國慈善機構,在救災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本捲將呈現雲南地區在地震發生後,地方社會力量的響應與運作。 編纂的初衷與意義: 編纂《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雲南捲》,並非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梳理。我們的初衷在於: 銘記曆史,緬懷逝者: 每一個地震事件,都代錶著生命的逝去和傢園的破碎。通過呈現這些史料,我們旨在讓後人瞭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曆史,銘記那些在地震中不幸罹難的生命,錶達我們對他們的深切哀思。 研究災害,反思教訓: 曆史上的地震災害,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教訓。通過對史料的係統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地震的規律,更準確地評估其破壞性,從而為當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曆史藉鑒。例如,可以研究當時的建築抗震能力、預警機製的缺失、救災資源的調配效率等。 傳承精神,激發力量: 在一次次的天災麵前,中華民族展現齣瞭頑強的生命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團結互助的品格。本選集所呈現的,不僅僅是災難,更是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凝聚的強大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史料,能夠激發後人熱愛傢園、珍愛生命、勇於麵對挑戰的精神。 豐富史料,填補空白: 許多關於中國近代地震的曆史資料,由於各種原因,散落在各處,或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整理。本選集緻力於搜集、整理、齣版這些寶貴的史料,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更為豐富和係統的資料基礎。 結語: 本書的齣版,是對過去半個世紀中國近代史中,那些被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自然災害的注視與迴應。在雲南這片土地上,地震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常常突如其來的力量,雕刻瞭這裏的地貌,也塑造瞭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的命運。通過這些史料文圖,我們希望能夠打開一扇窗,讓後人得以窺見那段動蕩年代裏,自然與人文交織下的真實圖景。 我們深知,即便如此努力,所能呈現的或許仍是曆史長河中的一隅。但我們相信,每一份對曆史的追溯,每一次對過往的探尋,都蘊含著重要的意義。願本書能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啓迪未來的一座橋梁,也願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都能從中獲得關於曆史的認知,關於生命的敬畏,以及關於未來的希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名《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本身就信息量十足,它定位瞭一個清晰的時間範圍和地理區域,並將目光聚焦在“破壞性地震”這一特定事件上。從讀者的角度齣發,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史料”抱有極大的好奇。我想象,這些史料可能是地方誌中關於地震的記載,也可能是當時報紙上關於災情的報道,甚至是政府部門下發的賑災指令。每一份史料,都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視那個時代雲南人民的生活狀態和麵對災難時的反應。而“文圖”的加入,更是極大地豐富瞭這本書的價值。我期待看到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它們或許會捕捉到地震發生後殘垣斷壁的景象,也可能記錄下人們在廢墟中搜救親人的場景,或者當地官員組織救災的畫麵。這些圖片,是文字之外最有力的證明,它們以直觀的方式,將曆史的殘酷與真實呈現齣來。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也許書中會收錄一張1920年代雲南某個城鎮遭受地震破壞後的全景照片,背景是當時特有的建築風格,而前景則是滿目瘡痍,但仔細觀察,還能看到一些居民在努力清理瓦礫,展現齣生命不息的頑強。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去理解曆史,去感悟生命。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讀者,《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這個書名,就像是在嚮我發齣一次神秘的召喚。雲南,一個在地理上與東南亞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省份,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經曆的地震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與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交織的復雜事件。我設想著,這本書裏可能會有這樣一些令人唏噓的片段:當北洋政府或國民政府在遙遠的南京、北京處理著國傢大事時,雲南邊境的某個村落,可能正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而官方的援助,可能要經過漫長的時日纔能抵達,甚至永遠也到不瞭。書中“史料”的含義,對我來說,意味著各種官方文件、民間的私人信件、甚至可能是學者的早期研究報告。而“文圖”則更具象化,我期待看到老照片中人們臉上無法掩飾的驚恐、哀傷,抑或是相互攙扶的溫暖;我希望看到當年的手繪地圖,標記齣地震的震中和影響範圍;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些當年的手抄本,記錄下那些口耳相傳的地震傳說。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次對曆史的“考古”,是對人類在自然災害麵前,那種渺小卻又頑強的生命力的深度挖掘。

評分

光是書名就讓我感覺沉甸甸的,似乎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曆史的重量。《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震的書,更是對雲南這片土地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一次迴眸。1900到1950年,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而在這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自然的偉力從未停歇。我設想,這本書裏一定隱藏著無數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外敵入侵的炮火聲還未平息,大地突然裂開,房屋瞬間化為廢墟,那將是怎樣一種絕望?書中收錄的“文圖”,想必會是這場雙重災難下,人民最真實的寫照。我希望能看到那時候的報紙是如何報道這些地震的,是字斟句酌地記錄事實,還是在動蕩的時局下,也隻能草草帶過?那些“史料”,又是來自何方?是官方的統計,還是民間的研究?這些零散的片段,匯聚在一起,將勾勒齣雲南在那個動蕩年代,麵對自然與人禍的雙重打擊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這部書,不僅是對地震災害的記錄,更是對那個時代雲南人民生存狀態的一次深刻描繪。

評分

我是一名對災難史和地方史頗感興趣的業餘研究者,當我在書店瞥見《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興奮。雲南,這個在中國版圖上顯得有些獨特的地方,其地質活動的頻發早已不是新聞,但將其置於1900-1950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背景下,便賦予瞭其特殊的意義。我推測,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地震數據,而是試圖通過大量的原始資料,展現地震發生時當地社會的麵貌。例如,在民國初年,當政府的號召力尚未完全輻射到偏遠山區時,一場特大地震會對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産生怎樣深遠的影響?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地方官員在地震發生後的奏摺、報告,亦或是民間商會、慈善團體自發組織的賑災活動記錄?我更期待看到那些“文圖”,它們可能是當時攝影師留下的模糊卻震撼的影像,也可能是當地文人墨客在災難後寫下的挽歌。這部選集,無疑為研究那個時期雲南社會的脆弱性、應變能力以及不同階層在災難麵前的反應,提供瞭一個極為寶貴的窗口。

評分

這部《中國近代(1900-1950)破壞性地震史料文圖選集 雲南捲》是一本厚重的史料匯編,即便我還沒有深入翻閱,僅僅是目錄和前言就足以激發起我強烈的求知欲。雲南,這個素來地質活動活躍的省份,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究竟經曆瞭怎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地震?書名中的“史料文圖選集”四個字,便預示著這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我期待著在這裏看到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當時的報紙報道、官方公告,甚至是幸存者的口述記錄。那些泛黃的圖片,或許會捕捉到災難瞬間的慘狀,也可能定格下人們在絕境中的掙紮與互助。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地震的發生背景、震級、影響範圍以及官方的救援措施進行怎樣的梳理?例如,1930年代雲南東川的地震,究竟帶來瞭多大的破壞?當時的政府又是如何應對的?書中是否收錄瞭那個時代罕見的影像資料,讓我們得以“親眼”見證那些曆史的瞬間?對於一個對中國近代史和地質災害都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寶藏,它承諾著一段關於勇氣、犧牲、以及人類在自然偉力麵前頑強生存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