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与制备 9787030529237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与制备 97870305292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文龙 等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电致发光
  • OLED
  • 有机发光材料
  • 电致发光器件
  • 材料科学
  • 物理学
  • 半导体
  • 显示技术
  • 光电材料
  • 薄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237
商品编码:296810122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与制备

定价:80.00元

作者:姜文龙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030529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器件研究的基础出发,讨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及其发展、发光机理。重点介绍锌金属配合物材料的电致发光特性、通过引入载流子限制层或增强电子注入层的途径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以及磁作用下的有机电致发光机理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电材料的革命: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前沿探索》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光电技术的核心——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科学原理、材料特性、器件结构以及创新制备工艺。它不仅追溯了OLED从概念诞生到如今成为显示和照明领域颠覆性力量的发展历程,更聚焦于当前研究的最前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有机发光材料的奥秘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构成OLED发光层的关键有机分子。从经典的小分子荧光材料,到效率更高、色纯度更好的磷光材料,再到目前备受瞩目的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我们将一一解析它们的分子结构、能级跃迁机制以及光物理性质。读者将了解不同材料体系如何影响器件的发光颜色、效率、稳定性和寿命。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精妙的化学设计,调控分子的HOMO/LUMO能级,优化激子形成效率,并抑制非辐射衰减,从而实现高性能的发光。 第二部分: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 OLED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精巧的器件结构。本书将详细阐述典型的OLED器件堆叠,包括基底、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以及阴极。我们将深入探讨各层材料在器件中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效应如何影响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和复合过程。通过对电荷注入、传输、激子形成、发光及激子淬灭等一系列物理过程的细致分析,读者将全面理解OLED是如何将输入的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我们还会介绍多种器件结构,如双层、三层及多层结构,以及它们在提升器件性能方面的优势。 第三部分:制备工艺与挑战 高质量的OLED器件离不开精密的制备技术。本书将涵盖两种主要的制备方法:真空热蒸发(VTE)和溶液加工(Solution Processing),如旋涂、喷墨打印、刮涂等。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种工艺的原理、设备要求、优缺点以及在不同规模生产中的应用。对于真空热蒸发的精细控制,包括蒸发速率、基板温度、膜厚均匀性等关键参数,将进行深入探讨。而对于溶液加工,则会重点分析溶剂选择、溶液浓度、成膜机理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的打印制造。此外,本书还将关注OLED器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例如长期工作稳定性、色稳定性、材料降解机制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并介绍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OLED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与未来展望 OLED技术的应用早已超越传统的显示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本书将展示OLED在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透明显示、固态照明、生物传感器、甚至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我们将探讨OLED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材料和器件性能的特殊要求。展望未来,本书将深入分析OLED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更高效率、更长寿命、更广色域、更低成本的材料和器件;以及在柔性、可折叠、可穿戴、可延展等新型形态上的突破;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技术进行前瞻性思考,例如量子点与OLED的结合,以及下一代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可能性。 本书旨在为从事有机光电器件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前沿的参考读物。通过对OLED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刻洞察和对其技术应用的广泛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革命性技术的精髓,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是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作者在书中不仅讲解了OLED的基本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制备工艺来提升器件的性能,比如提高效率、延长寿命、改善色彩纯度等。对于实际的制备过程,书中详细介绍了薄膜沉积技术、电极制备、封装工艺等关键步骤,以及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要点。这对于那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显示技术有着长期关注的科技爱好者,我一直对OLED这种自发光、色彩鲜艳、响应速度快的显示技术充满好奇。然而,要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尤其是“有机”这两个字所代表的独特之处,并非易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从最基础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讲起,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有机分子能够发光,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分子设计来调控发光颜色和效率。作者的表述方式,既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评分

我一直对新材料和前沿科技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市场上,有关OLED的书籍并不少见,但能做到如此深入且系统的,确实难能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对OLED基本原理的讲解,更深入地探讨了其材料科学、器件结构、制备工艺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典文献,这本身就体现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OLED技术的“中央厨房”,从最基础的分子设计,到复杂的工艺流程,再到最终的性能优化,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

评分

我一直对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技术充满兴趣,而OLED技术无疑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OLED技术的核心奥秘,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其精妙之处。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将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实际的器件性能联系起来,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有机材料的分子结构来改变其发光颜色,如何通过优化器件层级设计来提高载流子注入效率,这些都让OLED技术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创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封面的配色选择了一抹深邃的夜空蓝,上面点缀着几颗星星般的光点,隐约透露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神秘与科技感。纸张的触感也相当细腻,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预示着内容的厚重与严谨。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被它散发出的专业气息所吸引,即使我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心。翻开目录,那些看似复杂的专业术语,如“分子能级”、“载流子注入”、“激子形成”等,虽然初看令人望而生畏,但作者在后续章节中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OLED技术的面纱。

评分

我是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听闻这本书的,当时有专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OLED领域的一部“百科全书”。拿到实体书后,我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前景,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其中关于不同类型OLED器件的制备工艺对比,以及各种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分析,让我对OLED技术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技术细节的描述上毫不含糊,对于一些关键参数的控制,以及对不同制备环境的要求,都给出了详尽的说明。

评分

我喜欢那些能够激发我思考的书籍,而这本书正好符合我的要求。它在讲解OLED技术原理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例如,如何开发更稳定、更高效的有机发光材料?如何实现更低成本、更环保的制备工艺?如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优化OLED器件的性能?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者在文中引用的那些前沿研究论文,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相当高,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显得非常沉稳和有条理。他并没有急于展示最尖端的技术,而是循序渐进地从OLED的基本组成单元、工作机制出发,逐步深入到更为复杂的器件设计和制备工艺。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讲解“激子”这个概念时,用了好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阐述,并配以清晰的图示,这使得我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其内容的扎实程度可见一斑。

评分

作为一名在相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OLED领域知识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对OLED技术本身的介绍,更包含了对材料选择、器件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控制、以及性能测试与表征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的详细阐述。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材料体系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各种制备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解决方案。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前沿科学的猎奇心理。我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好感,它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更柔韧、更环保的显示未来。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专业。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微观的分子层面,到宏观的器件性能,再到工业化的生产挑战,都有涉及。尤其是一些关于材料合成与纯化的章节,虽然细节繁多,但对于理解OLED器件稳定性和寿命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