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
| 丛书名: | 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15377 |
| 出版年份: | 1997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36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3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这本书对自学者来说,简直是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我不是科班出身,完全是出于对音乐的纯粹热爱,想自己弄明白那些复杂乐曲背后的逻辑。市面上很多入门书籍都会刻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包装”专业知识,让读者感觉学习过程轻松愉快。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讨好”读者的意图。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仿佛作者是一位正在对同行展示研究成果的教授,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很高的信息密度。我经常需要对照好几本乐理词典和英文原著才能完全吃透其中某一个小节的论述。它不提供捷径,也不进行简化处理,它假设你的乐理基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种坦诚是值得尊敬的,但对于零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高墙一座。我不得不承认,通过它我确实建立起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分析思维,但这个过程中的挫败感,也足以劝退不少有热情但缺乏毅力的人。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音乐系新生,这本教材是我系里指定的基础读物。坦白讲,我用它来准备期末考试倒是挺顺手的。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资料的详实和覆盖面的广阔。从最基础的音高、节奏的分析,到中级阶段的曲式结构辨析,甚至涉及到了二十世纪音乐的一些初步概念,基本上把一个本科生在头两年需要接触到的分析工具都囊括进去了。尤其是关于传统调性音乐的分析章节,图表绘制得非常清晰,无论是和弦功能的三级分析还是调性关系图示,都为我们快速定位和理解乐曲的骨架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范例时的用心,选取的都是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时期那些结构清晰、辨识度高的作品片段,避免了那些过于晦涩或冷门的曲目来干扰初学者的理解。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略显学院派,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教科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提供了一个扎实且完整的知识框架,让你知道“应该知道”什么。
评分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不忍直视。作为一本价格不菲的专业教材,它看起来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刷的盗版书。印刷的墨迹时常有洇开的现象,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确对位的谱例,看得我眼睛生疼。每次翻阅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就把脆弱的书页撕坏了。内容上,我个人觉得它更侧重于“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比如,它会告诉你一个乐段的结构是A-B-A',然后详细列出每个部分的调性、和声色彩,但对于作曲家为何选择这种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戏剧冲突,书中的探讨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这导致我们在尝试进行深度赏析时,总感觉手里握着一堆冷冰冰的零件,却缺少了将它们组装成一个有生命的艺术品的蓝图。我更希望教材能多引入一些现代分析理论的视角,比如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听觉分析,或者更贴近当代音乐教育的实践导向,而不是固守着传统的“结构分解”模式。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的平衡把握。很多教材在初期往往只强调和声的垂直堆叠(纵向),导致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脑子里只有一串串不断变化的和弦名称,却抓不住旋律线条和节奏型的流动。而这本书在引入了曲式结构和动机发展(横向)的分析框架后,有效地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结合了起来。比如,它在分析一段奏鸣曲的呈示部时,会清晰地指出主题A和主题B在力度、织体、调性上的对比是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戏剧性张力,而不仅仅是罗列它们各自的和弦进程。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我后来自行听曲和简单配伴奏时,帮助是巨大的。它让我明白,音乐分析不是简单的“零件拆解”,而是理解“结构如何服务于意义”的过程。虽然前期的铺垫略显枯燥,但一旦跨过那个坎,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解码器”,让你能够以更深层次去品味那些伟大的作品。
评分这本关于音乐分析的入门教材,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实话,初次翻开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面对一座巨大的知识迷宫。那些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复杂的和声进行图表,以及各种晦涩难懂的术语,着实让人望而生畏。我记得有那么一节讲到“奏鸣曲式”的结构划分,作者似乎把每一个小节都拆解得过于细致了,虽然理论上很严谨,但对于一个刚接触音乐分析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灾难。我花了好大力气才理解了主部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基本功能,但当涉及到具体的调性转换和动机发展时,书里的讲解就像是在对一个已经掌握了基础乐理的人说话,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起步难度。不过,硬着头皮啃下来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闪光点。比如在讲解对位法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例子,把巴赫赋格曲的线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声部独立进行”的美妙之处。但总的来说,如果这本书的结构能再优化一下,多设置一些循序渐进的练习和自我检测环节,对于提升读者的实操能力会更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