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
| 作者/主编: | 王耀华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6705 |
| 出版年份: | 1998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00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32.00 元 |
| 实际重量: | 295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王耀华,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音乐学院教授。生于福建。著作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传统音乐》、《三弦艺术论》等。
世界民族音乐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课程。《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中的世界民族音乐主要指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音乐及根据传统音乐素材改编的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按地区大体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阿拉伯(西亚、北非)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欧、东欧、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共11种还有不按地区划分的犹太、吉普赛、库尔德、萨阿米(即拉普人)音乐。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性真是无可挑剔,它不像有些音乐史著作那样堆砌史实,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问题导向”和“文化脉络串联”的方式展开论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而是巧妙地将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审美情趣,作为理解特定音乐形态的钥匙。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间横向比较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克制,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真正深入到文化语境中去剖析其存在的必然性。比如在探讨某些小语种的复调音乐时,作者并不是简单介绍其技法,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这种技法是如何与他们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口头叙事传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由宏观的文化背景逐步收束到微观的音乐形式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让我能真正理解“音乐是文化的镜像”这句话的内涵。每次读完一个大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体系搭建得非常牢固。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考研的教材,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入门或基础教材的预期。它在基础的民族乐器分类、调式结构介绍之外,还深入到了许多前沿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课题,比如音乐人类学中的“聆听”理论,以及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音乐的变异与保护等议题。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田野调查的案例,这些案例的生动性,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高悬空中的概念。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语言风格保持了惊人的准确性,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避免了过度晦涩的术语堆砌,总能在关键处提供精妙的比喻或解释,这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核心概念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但同时又留有足够的空间引导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学术前沿。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漫游,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世界各地文化多样性的深深敬意和热爱,是这份教材最宝贵的气质。例如,在描述某个偏远部落的祭祀音乐时,文字中透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描绘,让我们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的吟唱在山谷中回响,感受到那种神圣与原始的力量。这种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应试的负担,而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开阔眼界的体验。它成功地将“民族音乐”这个略显疏离的学术名词,转化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故事。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人类文明的无限可能,这份收获远超考试本身所能衡量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对各种学习辅助工具的周到设计上。我个人非常依赖书中的注释和索引部分,它们几乎构筑了一个小型研究资料库。注释部分详实而不拖沓,对于关键术语或人名,都能迅速定位到更专业的参考资料,极大地节省了我们查阅外文文献的时间。更值得称赞的是,书后附带的“重要概念速查表”和“核心人物关系图”,简直是考前冲刺的救命稻草。这些图表不是简单地复制正文内容,而是对知识点进行了高度凝练和结构化重组,让你在短时间内快速回顾关键脉络,有效避免了遗漏和混淆。我发现自己可以根据这些图表,迅速在脑海中重建起各个音乐体系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应对需要综合分析能力的考题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种从“阅读”到“检索”再到“应用”的无缝衔接设计,体现了编著者对目标用户学习痛点的精准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选得厚实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尤其是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典雅,那种传统的东方韵味和现代学术气息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对即将阅读的知识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我特别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对于长时间学习的读者来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装订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资料,书脊也不会轻易出现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作为考研工具书的教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相比市面上很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了阅读体验的教材,这本在硬件上的投入,充分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严谨性的重视,也为我们这些需要长期研读的学生提供了极佳的物质基础。摸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握着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璞玉,让人爱不释手,也更加坚定了我要认真对待其中知识的决心。整体来说,从触感到视觉,它都传递出一种高质量的信号,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