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 |
| 作者/主编: | 姚艺君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44308 |
| 出版年份: | 2013年0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21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5.00 元 |
| 实际重量: | 39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可作为各音乐院校及高师音乐本科阶段的教材使用。内容包括汉族民歌与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中国民族器乐、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概述、作品选介和阅读、思考与练习三个板块。
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对“意境”的探讨所吸引。很多音乐入门书籍,往往将重点放在了音高、节奏、和声这些硬性的技术指标上,但这本书却非常高明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表达和哲学内涵——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进行阐述。比如,在分析某段古琴曲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指法和音符,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留白”的艺术,探讨如何在极简的音符中构建出广袤的宇宙感和哲思。这种对音乐“道”的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层次。对于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以一种更贴近文化母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听,更教你如何“感受”和“体悟”音乐背后的东方精神,这种引导是极其宝贵的,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套教材的整体感受,那便是“体系化构建”。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传统音乐知识点都是零散的,像是散落在地上的珍珠,需要我们自己去串联。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坚固的丝线,将这些珍珠系统地串联成了一条完整的项链。它不仅仅教授“是什么”,更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为什么”和“怎么学”的知识体系。从乐器的形制、发声原理,到记谱法的演变,再到曲目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融合,所有内容都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志在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或教学的学子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论,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考研复习材料的范畴,而更像是一部值得长期珍藏和反复研读的音乐文化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也体现在对学习工具的整合上。作为一本面向考研的教材,它非常体贴地在每一章节的末尾设置了总结和思考题,这些总结并非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对该章节核心思想的提炼和升华,非常有助于学习者查漏补缺和进行自我检测。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视听资料的引导非常到位。它明白在音乐学习中,没有听觉的参与,所有的文字都是苍白的。因此,书中多次提示读者去聆听特定的曲目或唱段,并给出了清晰的指向(虽然我们还需要自行寻找资源,但这种明确的指引方向太重要了)。这种“读”与“听”的结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瞬间具象化为生动的听觉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这表明编著者深谙教学规律,知道如何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易于吸收和内化的学习路径,让学习者在不断实践和对照中,真正掌握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张。封面设计上,虽然是教材,但并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纹样的元素,色调沉稳又不失雅致,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即将接触到的内容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在内容结构上,它似乎有一种很清晰的脉络,从最基础的乐理概念,到具体的乐器介绍和曲目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尤其欣赏它在文字表述上的严谨与精准,对于那些复杂难懂的传统音乐术语,作者总能用深入浅出、既保留专业性又不失可读性的语言去解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且,作为一本考研教材,它在内容的覆盖面上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资料的详实程度,远超我预期中的“基础”二字。它更像是一份通往中国传统音乐殿堂的详细地图,而不是简单的入门指南。整体看来,这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看得出出版方和作者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专业精神。
评分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音乐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平衡感和客观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体系,各个流派之间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区别,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兼顾全面和深入,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在宏观框架建立之后,通过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细致解剖,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在讲述戏曲音乐时,它能清晰地划分出不同剧种的声腔特点,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读者迅速抓住各个流派的核心差异。而且,书中引用和参考的资料来源似乎非常广泛,可以看到它在进行学术梳理时,广泛吸纳了老一辈音乐家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融入了当代学术的前沿视角,使得内容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不失与时俱进的活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让人对内容的权威性深信不疑,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