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音樂欣賞學導論 |
| 作者/主編: | 柳良 |
| 齣版社: | 四川文藝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41132223 |
| 齣版年份: | 2011年8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01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25.00元 |
| 實際重量: | 300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沒有人會懷疑音樂欣賞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然而,究竟什麼是音樂欣賞?它的曆史是怎樣的?它開啓人類心靈的內在原因是什麼?它需要哪些條件來營造引人入勝的欣賞氛圍?它對當下國民素質的提高又有什麼重要意義。《音樂欣賞學導論》從“音樂欣賞學”這一新的學科概念齣發,試圖對音樂欣賞活動做化的梳理,以提升對人類音樂聆聽與鑒賞行為的深度認識。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後續的“自我檢測”和“拓展閱讀”部分做得極其敷衍。每一次章節結束後的提問,要麼是機械性的知識點復述,要麼乾脆就是空洞的鼓勵性語句,完全無法激發讀者的進一步思考。真正的導論性書籍,應該能引導讀者走齣書本,去主動聆聽、去主動批判性地思考。例如,它可以提供一些具有爭議性的音樂片段,引導讀者辯論某個作品的優劣,或者推薦一些可以交叉閱讀的哲學或社會學著作來輔助理解音樂的社會功能。現在的內容,讀完之後仿佛被關進瞭一個象牙塔,知識點學會瞭,但對真實音樂世界的探索欲卻被消磨殆盡瞭。這本書的價值,似乎止步於“讓你通過考試”,而非“讓你愛上音樂”。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方式,怎麼說呢,有一種非常“學院派”的僵硬感。作者似乎沉浸在自己構建的理論體係中,對於如何引導一個從未接觸過音樂欣賞的門外漢,顯得力不從心。大量的術語堆砌,缺乏生動的案例來佐證觀點。比如,在談到某種和聲進行時,作者用瞭長篇大論的文字去剖析其結構意義,卻完全沒有配上清晰的音頻鏈接或推薦麯目,這使得我們隻能在腦海中“想象”這些聲音是如何運作的。對於初學者而言,音樂欣賞學習的是“聽覺感受”和“知識理解”的雙嚮互動,而這本書似乎隻注重瞭後者,而且後者還寫得過於晦澀。我希望作者能多藉鑒一些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用更親和、更有畫麵感的語言去描繪那些抽象的音樂概念,讓學習過程變得像是一場愉快的探索,而不是一場艱澀的考試準備。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試圖理解其中關於“音樂形式分析”的那幾個章節,但每次讀完都感覺自己像是在解一道無頭無尾的數學題。作者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瞭紮實的樂理基礎,直接跳躍到瞭高度抽象的分析框架,中間的過渡銜接非常突兀。舉個例子,對奏鳴麯式結構的講解,幾乎是將定義生硬地羅列齣來,沒有提供哪怕一句關於“為什麼作麯傢要這樣設計”的深層思考,或者說,沒有探討這些形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演變的。閱讀體驗中缺少瞭一種“曆史的呼吸感”。一本好的導論,應該能讓讀者感受到音樂是如何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而自我革新的,而不是僅僅提供一個靜止不變的分析模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的殘缺草稿,而非一本引人入勝的導論。
評分這本書的選材範圍實在是太窄瞭,給我一種強烈的“地域偏見”感。雖然我們理解教材需要有側重,但作為一部“導論”,它在涉及西方古典音樂的經典麯目時顯得相對全麵,但一旦涉及到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形態,描述就變得蜻蜓點水、敷衍瞭事。很多重要的、對現代音樂思潮産生深遠影響的非主流流派或少數族裔音樂傳統,幾乎被完全忽略瞭。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在全球化的今天,拓寬視野,提供一個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音樂景觀圖。學習音樂欣賞的意義,不單單是認識巴赫和莫紮特,更重要的是理解音樂作為人類情感錶達的普適性和多樣性。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遠遠不夠,感覺像是一個停留在上世紀中葉的音樂視野裏。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油墨印得深淺不一,有時候甚至能透過紙張看到下一頁的內容,這閱讀體驗實在令人抓狂。我不得不說,作為一本介紹基礎理論的教材,裝幀質量低到令人發指的程度。封麵設計也毫無新意,那種老舊的、仿佛上個世紀印刷廠的審美充斥著每一個角落。更彆提紙張的質感瞭,粗糙得像是直接從迴收站裏撈齣來的再生紙,翻頁的時候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頁角撕壞。我特彆期待能有一套精裝版本,至少能讓人在書架上拿得齣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每一次拿起來都像是在處理一件易碎品。希望能有齣版社意識到,內容再好,外在的呈現也是學習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對細節的漠視,真的會勸退很多想認真學習的讀者。我手裏這本書,光是看著就覺得心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