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汶川地震公路震害圖集
定價:180.00元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等
齣版社:人民交通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40772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46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部分 概況
章 汶川地震區域構造背景及發震構造
1.1 汶川地震區域地形地貌
1.2 斷裂構造總體特徵
1.3 龍門山強震主要因素
第2章 汶川地震發震過程及餘震分布
2.1 汶川地震發震過程
2.2 汶川地震餘震分布
第3章 汶川地震公路受損綜述
3.1 災區公路基本情況
3.2 公路基礎設施受損情況
3.3 汶川地震公路典型震害
第二部分 四川災區公路震害
第4章 國道213綫都江堰至映秀段
4.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4.2 橋梁
4.3 隧道
第5章 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
5.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5.2 橋梁
5.3 隧道
第6章 國道213綫映秀至汶川公路
6.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6.2 橋梁
6.3 隧道
第7章 省道303綫映秀至臥龍段
7.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7.2 橋梁
7.3 隧道
第8章 省道105綫彭州經北川至青川(沙洲)段
8.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8.2 橋梁
8.3 隧道
第9章 省道302綫江油經北川至茂縣段
9.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9.2 橋梁
0章 其他公路
10.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10.2 橋梁
10.3 隧道
第三部分 甘肅災區公路震害
1章 國道212綫宕昌至罐子溝(甘川界)段
11.1 路基與次生地質災害
11.2 橋梁
……
第四部分 陝西災區公路震害
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
鳴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想瞭解國傢層麵的災後評估和標準修訂是如何進行的。圖集中的很多部分,其實就是新規範製定的原始輸入。例如,針對軟土地基的加固標準,相比地震前肯定有瞭更嚴苛的要求,而這些要求的具體體現,就是通過對這些震害樣本的量化分析得齣的。我特彆留意瞭不同烈度區道路的破壞概率分布圖,這為理解區域風險管理提供瞭宏觀視角。與其說這是一本記錄災難的畫冊,不如說它是一份充滿警示意義的、麵嚮未來的“安全資産清單”。它敦促著我們思考,如何以更經濟、更可靠的方式,構建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甚至韆年一遇災害的現代交通體係。這種從微觀斷裂到宏觀規劃的視角轉換,是這本書最寶貴之處。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官方齣版的專業圖集,本以為會是一連串枯燥乏味的測繪數據和標準化的圖例說明,但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卻展現齣瞭一種冷靜而有力的敘事邏輯。它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最精準的工程語言和影像資料,構建瞭一個完整的“震害現場”模型。我發現自己很快就沉浸在那種“問題診斷”的思維模式中——看到一個裂縫,就要去思考它的形成機製;看到一處垮塌,就要去推測其受力點在哪一個瞬間發生瞭屈服。這種強迫性的理性分析過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土木工程抗震設計的認知邊界。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失敗的案例展示,每一個案例背後都藏著無數搶險人員和設計人員的心血與教訓。對於任何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來說,這本圖集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反麵教材”,用慘痛的代價換來的經驗教訓,其價值遠超任何一本現成的設計規範。
評分說實話,要完整消化這本圖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時間投入,它絕不是那種可以隨意翻閱的休閑讀物。我花瞭數個周末,主要集中在幾個標誌性工程的對比研究上。那些橫跨深切峽榖的大橋,在地震中錶現齣瞭截然不同的抗損能力,這立刻引發瞭我對不同支座設計和基礎處理方式的興趣。圖集清晰地展示瞭“成功”與“失敗”的界限是如何由毫米級的構造差異決定的。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僅記錄瞭公路本身的破壞,還收錄瞭大量山體滑坡、泥石流對路網的二次破壞記錄。這提醒我們,在進行大型交通規劃時,必須將地質災害的動態風險納入到靜態的工程設計之中,公路的生命綫作用,在極端自然事件麵前,其脆弱性被放大瞭無數倍。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本身就是一種對曆史的莊嚴緻敬。它不僅僅是對技術人員的交待,更是對那段逝去時光的記憶存檔。我感受到的不隻是工程學的挑戰,更有人文關懷的重量。想象一下,在餘震不斷的艱險環境中,技術人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精確測繪和取證的工作狀態,圖集上的每一個比例尺和標注背後,都凝結著極大的勇氣和責任感。那些被截斷的柏油路麵、扭麯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它們不再是冰冷的材料失敗案例,而變成瞭無聲的紀念碑,訴說著生命與工程的抗爭史。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和平時期的人們來說,閱讀它,是一種保持敬畏之心的必要功課,讓我們時刻銘記,我們所依賴的現代文明的便利,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審慎尊重之上的。
評分這本厚重的圖集,光是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重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分量,更是那場世紀災難留下的深刻烙印。我之所以翻開它,是齣於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好奇心,想親眼看看,那些我們隻能在新聞報道中聽聞的景象,究竟以何種麵貌呈現在工程記錄之上。內頁那些密密麻麻的公路編號、斷裂帶的走嚮圖,以及觸目驚心的照片,無聲地訴說著大自然的極端力量與人類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所麵臨的嚴峻考驗。我尤其關注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比如路基的沉降、橋墩的傾斜角度,它們是工程師們在災後重建時必須麵對的第一綫數據。翻閱時,我仿佛能聽到碎石滾落的聲音,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氣息,這種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是任何文字描述都無法替代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冰冷的事故報告,卻因為其無可辯駁的真實性,帶給人巨大的情感衝擊和對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