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文艺常识(第2版)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张玉花, 王树良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491453 |
| 出版年份: | 2015年8月1日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330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8元 |
| 实际重量: | 3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文艺常识(第2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树良,艺术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在重量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4本。在艺术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培训领域已有数万人次培训规模,成绩卓著。主编出版《艺术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复习指导》、《文艺常识》、《人人的艺术常识》、《艺术硕士入学考试考点精编》、《艺术学基础知识》等艺术硕士考试辅导用书,担任多家艺术硕士考试培训机构主讲教师。
美术编
章美术通识
节美术概述
第二节美术的主要门类与表现语言
第三节美术鉴赏学说
第四节中国书画
第二章中国美术
节史前至秦汉美术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美术
第三节宋元明清美术
第四节近现代美术
第三章外国美术
节中世纪之前的美术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三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
第四节19世纪西方美术
第五节20世纪现代美术
设计编
章设计通识
节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特性
第三节设计的文化
第二章中国设计
节史前至秦汉的设计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设计
第三节宋元明清设计
第三章西方设计
节古代设计
第二节近代设计
第三节现代设计
第四节后现代设计
影视编
章影视通识
节电影概述
第二节影视艺术语言
第三节电影的类型与体裁
第四节广播电视
第二章中国影视
节中国电影的形成(1922—1930)
第二节中国电影的艰难探索(1931—1949)
第三节新中国的电影发展(1949—1978)
第四节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9—2007)
第五节几代导演与代表作品
第六节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线索
第三章外国电影
节电影艺术的拓荒与探索(1895—1930)
第二节电影创作的新流派(1930—1960)
第三节现代电影的多元化繁荣(1960至今)
第四节外国电影流派与名家名作
戏剧载曲编
章戏剧戏曲通识
节戏剧概述
第二节戏剧体裁与流派
第三节戏曲艺术
第二章中国戏剧
节先秦至宋辽金戏剧: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元代戏剧:杂剧与南戏的辉煌
第三节明代戏剧:传奇的兴盛
第四节清代戏剧:地方戏的蓬勃发展
第五节近代戏剧:京剧的形成
第六节20世纪:中国话剧
第七节中国戏剧名家名作
第三章外国戏剧
节17世纪之前的戏剧
第二节17—18世纪戏剧
第三节19世纪戏剧
第四节20世纪现代主义戏剧
第五节外国戏剧名家名作
音乐编
章音乐通识
节音乐概述
第二节音乐的构成与表现
第三节音乐的类型与体裁
第二章中国音乐
节史前至秦汉时期音乐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音乐
第三节宋元明清音乐
第四节近现代音乐
第五节中国音乐名作
第三章外国音乐
节古代与中世纪音乐
第二节文艺复兴音乐
第三节17—18世纪音乐
第四节19—20世纪音乐
第五节外国音乐名家名作
文学编
章文学通识
节文学概述
第二节文学的类型与体裁
第三节文学创造与接受
第四节文学批评
第五节文学流派与文学运动
第二章中国文学
节秦汉文学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第三节宋元文学
第四节明清文学
第五节近现代文学
第三章外国文学
节古代与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节17—18世纪文学
第四节19—20世纪文学
舞蹈编
章舞蹈基础知识
节舞蹈概述
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第三节术语释例
第二章中国舞蹈
节古代舞蹈
第二节近现代舞蹈
第三章外国舞蹈
节芭蕾舞
第二节现代舞
第三节外国舞蹈名家名作
参考文献
《文艺常识(第2版)》涵盖了美术、设计、电影、电视、戏剧、戏曲、音乐、文学、舞蹈九大艺术门类,内容包括了这九个门类各自的属性特征、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是一部帮助读者了解、学习这些艺术的工具书。每一编都按章节分为艺术通识、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三部分。
《文艺常识(第2版)》内容编排采取大纲式,重点概念和内容用粗体标出,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将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知识,提高欣赏、分析各种艺术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文艺术整体修养。
《文艺常识(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的教材,同时可以作为艺术高考、艺术硕士入学考试的复习用书,或者供其他文学艺术爱好者查阅参考。
就实用性而言,这本书的设计处处体现了对考研学生的关怀。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非常清晰的标记和注释,比如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区分核心概念和拓展信息,这极大地节省了我自己整理笔记的时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附带了那种“学霸级别的总结提炼”模块,将本章最精华的部分用思维导图或关键句的形式高度浓缩。这对于考前冲刺阶段的快速复习,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系统,它不仅给你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最高效地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让备考之路少走了许多弯路。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内容阐述上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但又极富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深奥的文艺理论娓娓道来。举例来说,在解释某个哲学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时,它会巧妙地穿插一些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例子进行佐证,而不是空泛地谈论理论。这种“理论与实例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考研党来说,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讲解,无疑是最好的学习伴侣,它能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探索真理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走在时尚前沿,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让人爱不释手。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着现代感十足的字体排版,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糊弄人的教材。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十分考究,光滑却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这本书的开本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内容的展现度和清晰度,又方便日常携带和翻阅,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抱着在咖啡馆里研读,都显得十分得体。装订工艺更是无可挑剔,每一页都牢固得像是要陪伴你度过好几个考研周期似的,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出版社在出版精品上的决心,让人对书本的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好的外在是吸引人深入了解内在的第一道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真的不是市面上那些“速成”读物可以比拟的。我对比了几本其他出版社的同类书籍,很明显地感觉到,这本书在挖掘知识的底层逻辑和历史脉络上做得更为彻底和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发展”。例如,在探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艺思潮的演变时,它会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立体的图景。这种对事物根源的追溯,使得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表层的记忆,而是形成了一种批判性的、结构性的认知能力,这对于应对考研试卷中那些灵活多变的分析题型,简直是至关重要。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就被它那种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周全的覆盖范围给震撼到了。它不像有些参考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体系框架。从基础的文学流派到具体的艺术思潮,再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解释,都被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跨学科、跨时代的知识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很多我原本认为零散的知识块,在阅读完相关章节后,突然间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我们理解复杂概念的认知负荷,让学习过程从“摸索”变成了“导航”,效率自然是成倍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