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冬韵奥林匹克
定价: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吴静钰,侯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300229263
字数: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异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逢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一周年,吴静钰在即将出征里约挑战“奥运三连冠”之际,用《冬韵奥林匹克》一书传播奥林匹克知识、传承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中国青少年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使2022年北京冬奥会拥有更广泛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内容提要
本书从艺术欣赏角度介绍了冬奥会的历史和风采,展示冬奥文化的魅力,介绍了北京申请冬奥会举办权的历程、历届冬奥会举办地的简况,选取了历届冬奥会的参与奖章、海报、丝巾和吉祥物这四类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各届设计特点的纪念品,精简而覆盖面大,并设计了互动内容供读者参与冬奥会纪念品设计,旨在普及冬奥会知识的和推广奥林匹克文化。
n目录
作者介绍
吴静钰,中国奥委会执委、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体育文化推广大使、中国人民大学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跆拳道49公斤以下级别冠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为中国实现跆拳道亚运会“零”的突破。赛场上,她爆发力和柔韧性俱佳,作风硬朗,因此获得“轻型轰炸机”的美称。2015年初复出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目标——“奥运三连冠”!
n侯琨,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EMBA在读,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火炬手、2014年第二届南京青奥会火炬手、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手。多年来从事奥林匹克文化在世界的推广以及中国奥林匹克历史的研究工作,著有《奔跑 奥林匹克》一书。2012年因“侯琨奥林匹克环球行”活动被大家所熟知,2015年再次启动“2015侯琨冬奥环球行”活动。
n文摘
炫耀(开篇语)
有人说,艺术的本质是炫耀,如同孔雀开屏,制造焦点并吸引观众(配偶)。 乍一听,我不以为然,但几经思索竟不能反驳,也只好闭嘴默认了。炫耀的说法并不符合东方人一贯中庸的表达方式,但不可否认炫耀也是需要资本的。自然界中,炫耀可以依靠一身锦衣靓羽,也可以靠体魄强壮,而高明的人类不仅发明了艺术,还发明了奥林匹克。从炫耀这点出发,艺术同奥林匹克真的如一对孪生兄弟,这一点在精美绝伦的古希腊人体雕塑面前稍稍驻足便不难感悟的到,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奥林匹克之光穿越千年,还依然能重新照耀世界的原因吧。
我从事艺术创作,但不擅于有难度的运动,只能艳羡身手矫健的运动员,并痴迷于精彩的赛事。每参与同奥林匹克有关的艺术作品创作,往往用情更深,这样既使我有机会更深入的接触到奥林匹克精神,并思考其中的意义,还能够寻找到更多炫耀的理由。要知道,身体可以连通两者,艺术家本人或许没有完美的马甲线,但可以很好的让胸廓下沿恰到好处的若隐若现,顶起腹肌使其更凸显,同时又不让肋间肌乱了“阵脚”;前后岔开的双腿,有时可以放弃长度的统一,当奔跑的速度被凝固下来时,是没有人去丈量腓肠肌的纬度的;表情总是出彩的,有时不一定要去拧皱眉头,反而试着掰动脖子——空间的经营更能带动气势……唉,就是这样,常常稍不留神,又成了别人艳羡的对象。其实,在艺术和奥林匹克中,可以享受,炫耀真的不需要理由。
序言
《冬韵奥林匹克》以冬奥会藏品为载体,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冬奥文化的魅力,值得一读。
n——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 于再清
n《冬韵奥林匹克》一书中浸透了吴静钰、侯琨多年收藏的心血,让我们尤其是年轻人真切地触摸到奥林匹克文化的无穷魅力!
n——新华社体育部主任 许基仁
n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平淡无奇的叙事作品,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出乎意料,但回想起来又觉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这正是高明之处。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有着异乎寻常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绝非脸谱化的符号。他们有自己的优点,更有难以掩盖的弱点,这种真实感让人倍感亲切,也更容易产生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多方利益、价值观的碰撞,充满了张力。读到后半段,我几乎是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细节。它教会了我,很多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足以改变一生的力量。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算短,但阅读体验却极其轻快,因为你总会被下一个谜团所吸引。如果有人问我近期读过最“带劲”的书是哪本,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它。那种一口气读完,然后久久回味,并开始向朋友强烈安利的冲动,是检验一本好书的试金石,而它无疑通过了。
评分我对这类聚焦于历史变迁和时代背景的作品一向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沦为枯燥的史料堆砌。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将那些沉睡在尘封史册中的事件,用充满生命力的语言重新赋予了色彩和温度。它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审判,只是冷静地记录,却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考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对话,其实都承载着那个特定年代的印记。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这本书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藏,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人情味的视角去理解过去。对于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它也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窗。阅读过程中,我的知识储备和对人世间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种收获是立竿见影且持久的。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其经历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铭记。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作者的文笔如同山间的清泉,涓涓细流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我完全沉浸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那些细腻的场景描写,仿佛能让我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黎明时分雪山变幻的描写,那种光影的交错、色彩的层次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不禁停下手中的书卷,陷入无尽的遐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部诗集,用散文的笔法讲述着一个关于成长与探索的故事。主角的内心挣扎和最终的释然,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刻意为之。对于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艺术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能够触及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你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考。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空虚,而是一种被充盈后的宁静与满足,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美好的心灵洗礼。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时而紧凑,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去探寻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所有秘密与哲理。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情感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探讨的主题虽然宏大——关于选择、关于宿命、关于爱与失去——但作者处理得极其细腻,所有的哲学思辨都内化在了人物的日常互动和内心独白之中,毫无说教的意味。我为书中几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到揪心,那种在责任与个人愿望之间徘徊挣扎的无力感,我感同身受。特别是在高潮部分,作者对情绪的渲染达到了一个顶峰,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那种饱满的、酣畅淋漓的情感释放,是对读者前期投入的最好回报。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那些沉重的问题抛给了读者,让你带着复杂的心情去独自消化。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读完即忘,它更像是一剂慢性药,后劲十足,会在你未来的某个平静时刻,突然跳出来提醒你曾经的那种感动和思考。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的作品,它考验你的同理心,同时也极大地丰盈你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心”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我以往接触到的任何作品都大相径庭,它有一种近乎于魔幻的写实感。语言的排列组合充满了创造力,充满了跳跃性,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营造出一种迷幻、梦境般的氛围,让人欲罢不能。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它考验读者的专注力,但也给予了更丰厚的回报。我喜欢作者那种不愿被既定框架束缚的自由精神,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时间线索,都处理得极其大胆和创新。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你必须调动所有的感官和智力去跟随作者的引导。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现实的认知,这本书成功地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迫使我重新审视“什么是真实”。对于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叙事模式,渴望在阅读中寻求智力挑战和审美突破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顶级的选择。它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探险,一次对语言潜能的极致挖掘,阅读体验的独特性,让它在我的书架上熠熠生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