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漫筆

儒林漫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昌 著
圖書標籤:
  • 清代小說
  • 諷刺文學
  • 世情小說
  • 社會風俗
  • 文學史
  • 古典文學
  • 幽默
  • 風趣
  • 人物刻畫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海豚齣版社
ISBN:9787511026743
商品編碼:29692162656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儒林漫筆

定價:36.00元

作者:高昌

齣版社:海豚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0267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儒林漫筆》(精裝),散文集,這是一本極為特彆的文壇雜記,有料有趣,有味有識,收錄作者高昌27篇佳作,大部分篇章是作者對中外文壇人物的采訪,有我國作傢、詩人、學者、名編輯,更有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少量篇什是作者對文壇現象的思考以及個人往事的迴憶。
  作者視角獨特,長於捕捉人物真實細膩一麵,為讀者奉獻瞭諸多鮮為人知的文壇掌故和可供思考的主題。可貴的是,在名傢遍布的書稿中,作者的個體話語擲地有聲,采訪或是雜感,都彌漫著作者作文為人的思考、對生活的理解和對詩歌的熱愛。翻開作品,作者的熱情和態度撲麵而來。

內容提要


《儒林漫筆》作者高昌,作傢、詩人、記者,身份多元,緣歸文字。
  季羨林、莫言、大江健三郎、巴爾加斯·略薩、卞之琳、王濛、鄧友梅、周大新、閻連科……作者以記者的敏銳抓取到這些人物鮮為人知的一麵,以詩人的情懷和你聊聊閃耀文壇的那些人、那些事,奉獻你不知道的文壇故事。

目錄


1 丁力和謝冕
7 找到真實的自我
14 頭上三尺有青天:訪莫言
27 聽鄧友梅說為人處世
35 冒充邵燕祥
45 謝謝林白
51 食指50歲生日記
58 重逢:公木的1978
83 卞之琳先生飄走瞭
90 悼念老詩人何理
95 那朵荷花般的微笑,留在心底……
104 送一送那片綠葉
110 大江先生
116 王濛話交流
122 樂黛雲先生反對兩種“主義”
129 屠岸老人訪問記
140 周大新的愛人是位“領導”
146 陸天明的“後院很穩固”
153 閻連科背後的女人
159 試改顧城《一代人》及其他
165 魯迅論壇小記
178 束鹿民歌運動漫溯
203 巴爾加斯略薩先生的這幾天
220 迴憶青春詩會(外一篇)
229 讓“張愛玲熱”迴歸文本(外四篇)
241 一位“詩人”的來訪
249 水桶裏擔來清澈的愛

作者介紹


高昌,記者、詩人,1967年生於河北辛集,1989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作傢班,曾任《文化月刊》雜誌執行主編,現任《中華詩詞》雜誌執行主編,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副主任,中國作傢協會詩歌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玩轉律詩》《玩轉詞牌》《兩隻鳥》《帶一本書去北京》。

文摘


序言



《文壇雜語》 人生在世,終究是過客。而文字,便是我們留下的足跡。我並非聖賢,亦非巨匠,不過是一名尋常的讀書人,在字裏行間,記錄著那些觸動心弦的瞬間,那些引發思考的片段,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過往。 《文壇雜語》,顧名思義,是關於文字,關於文人,關於文壇的點點滴滴。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詩,也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我在書桌前,伴著一盞孤燈,閑翻故紙,偶有所感,隨筆而錄的隨想。在這裏,沒有驚心動魄的權謀鬥爭,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悲歌,隻有那些樸素的文字,樸素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時間淘洗後沉澱下來的真摯。 我喜歡翻閱那些泛黃的書頁,觸摸那些古老的墨跡。在那些文字裏,我看到瞭唐宋的繁華,明清的沉思,也看到瞭無數文人墨客,他們在各自的時代,用筆墨描繪著人世間的悲歡離閤,用詩詞歌賦抒發著胸中塊壘。他們有的懷纔不遇,在寂寞中寫下韆古絕唱;有的意氣風發,在廟堂之上揮斥方遒;有的淡泊名利,在山林之間樂享清閑。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但他們對文字的熱愛,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卻是相似的。 《文壇雜語》中,我試圖捕捉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纔女,她的詩句為何如此婉約動人,她的人生又經曆過怎樣的波摺?一位飽學之士,他窮盡一生鑽研的某一領域,其背後的辛酸與樂趣又是如何?我尤其對那些在睏境中依然堅持創作的文人感到敬佩。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們憑著一股信念,將自己的纔華與情感傾注於文字,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也會藉著古人的文字,反觀當下。時代的浪潮滾滾嚮前,社會的麵貌日新月異,但人性的根本,卻似乎從未改變。那些古人筆下的喜怒哀樂,那些他們對人生價值的探索,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對美好情感的贊頌,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依然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例如,我曾細讀李白《行路難》,感受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以及“事留鐙裏,非我之咎,但願即時,能得爾為”的無奈。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在任何時代,恐怕都會是許多有誌之士共同的體驗。 書中,我並未刻意去探究某一位大傢族式的文學流派,也無意於追溯某一種體裁的演變過程。我更傾嚮於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齣發,通過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的作品,去理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比如,我會聊聊一些唐朝詩人,他們筆下的邊塞風光,不僅描繪瞭壯麗的自然景象,更摺射齣那個時代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我也會談談宋詞的婉約,那不僅僅是女性的細膩情感,更是那個時代文人雅士,在社會變革中的一種精神寄托。 我曾在一個下午,偶然翻到一本明代筆記小說,裏麵記載瞭一位縣令,他為官清廉,卻因得罪權貴,被誣陷而含冤而終。他臨終前,寫下瞭一首絕命詩,寥寥數語,卻飽含對世道的不公的控訴,以及對後世的警示。這首詩,並未被收錄在任何名傢詩選中,它可能隻在當時的民間流傳。但它所蘊含的力量,卻比許多歌功頌德的文章來得更為震撼。在《文壇雜語》中,我便記錄下瞭這個故事,並試著去分析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內涵,希望它能讓更多人看到,即使是微弱的聲音,也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 我並非曆史學傢,也非文學評論傢。我隻是一個沉迷於文字的凡人。我的筆觸或許粗糙,我的見解或許淺薄,但字裏行間,都流淌著我對文字的敬畏,對古人的尊敬,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我希望通過這些零散的文字,能夠喚起讀者心中對閱讀的興趣,對曆史的關注,以及對自身思考的動力。 《文壇雜語》中,有對一些古籍的片段解讀,那不是為瞭賣弄學問,而是因為那些片段中的某個觀點,某個意象,觸動瞭我。或許是一句禪語,讓我悟透瞭世事的無常;或許是一段對話,讓我看到瞭人心的狡黠與純真;或許是一幅描繪山水景色的文字,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並非要解構這些經典的內在邏輯,而是想藉此與讀者分享,文字是如何跨越時空,連接我們與古人,讓我們在不同的時代,依然能夠感受到共通的情感和智慧。 我曾在一本古書的扉頁上,看到一位讀書人留下的跋文。他感嘆自己一生在書海中沉浮,雖然未能達到某種極緻的成就,但每一次翻閱,都仿佛是與一位智者對話,每一次品味,都宛如一次心靈的洗禮。他的話,深深地打動瞭我。《文壇雜語》的創作初衷,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此。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那些同樣熱愛閱讀的人們,一個可以憩息的港灣,一個可以交流的平颱。在這裏,我們可以暫時放下俗世的煩惱,與文字為伴,與古人神交,在心靈的世界裏,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充實。 對於那些大傢族式的文學史,我自認沒有能力去覆蓋。但我卻對那些散落在民間,流傳在私傢藏書中的零散的文字,有著特彆的興趣。那些未曾被宏大敘事所收錄的纔情,那些被曆史洪流所淹沒的個體故事,在我看來,同樣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我試圖在《文壇雜語》中,拾起一些這樣的碎片,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比如,一些明清時期纔女的手稿,她們的作品或許不如大傢那樣流傳韆古,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摯情感,和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卻同樣動人。 這本書,沒有固定的章節,沒有嚴謹的結構。它更像是一串散落的珍珠,每一顆珍珠都有其獨特的光澤,也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希望讀者在翻閱時,能夠隨意地翻到任何一頁,都能有所收獲,有所啓發。或許是一段有趣的軼聞,讓你會心一笑;或許是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你陷入沉思;或許是一種久違的情感,在你心底悄然泛起。 我深知,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記錄曆史,能夠傳承文化,更能夠塑造思想,啓迪心靈。在《文壇雜語》中,我始終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文字,去尊重每一個故事。我希望能通過我的筆,將那些曾經閃耀過光芒的文字,那些曾經觸動過心靈的篇章,再次呈現給讀者,讓它們在新的時代,依然能夠煥發齣生機。 當然,我不敢奢望《文壇雜語》能夠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我隻是一個卑微的記錄者,一個忠實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你手中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讀物,在你感到迷茫時,給你一絲慰藉;在你感到孤單時,給你一份陪伴;在你感到疲憊時,給你一份力量。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而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與古人,與自己,與世界的對話。希望《文壇雜語》能夠為你打開一扇窗,讓你看到更多精彩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磨人”的,但這種“磨人”卻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磨礪。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跳讀的書,每一個字,每一個句,都仿佛蘊含著作者精心打磨的意圖。書中關於“學問”與“功名”的辯證關係,在不同人物身上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有的追求淡泊明誌,有的卻為瞭虛名而蠅營狗苟,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人性中復雜而矛盾的一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傳統”的探討,在時代變遷的衝擊下,傳統文化是如何被衝擊、被繼承、被改造的,這些都寫得非常細膩。書中的一些人物,他們身上承載著曆史的印記,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命運,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被書中對“堅持”的描繪所打動,即使麵對重重睏難,即使被世人誤解,依然有人選擇堅守自己的信念,這種精神力量,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這本書不是一本消遣讀物,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敘事的“沉浸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用文字搭建起瞭一個完整的時空,讓我完全投入其中,無法自拔。我被書中描寫的那個古老城鎮所吸引,那裏的街頭巷尾,那裏的茶館酒肆,那裏的文人雅集,都充滿瞭濃鬱的時代氣息。我讀到一位老者,在晚年迴首往事,對年輕時的選擇進行反思,那種對錯綜復雜的人生際遇的無奈與釋然,寫得極其真實。書中關於“名節”與“現實”的衝突,也是一個反復齣現的主題,許多人物在這種矛盾中糾結、掙紮,最終走嚮瞭不同的結局。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生活的樸實,讀起來十分流暢,卻又富有深度。書中的許多段落,我都反復閱讀瞭幾遍,因為它們所蘊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實在是太精妙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曆史的塵埃中,個體的生命依然可以如此閃耀,如此具有意義。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以為不過是又一本曆史小說,卻沒想到它能帶給我如此大的驚喜。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對人物內心的挖掘,作者仿佛擁有讀心術一般,將人物最深層的想法、最細微的情感都一一剖析齣來。我讀到一位年輕書生,在初次接觸到一些顛覆傳統思想的書籍時,那種內心的掙紮與彷徨,既有對新知的渴望,又有對舊有觀念的依戀,讓我感同身受。書中還描寫瞭不同階層的人物,從富傢公子到貧苦書生,從官場顯貴到市井小民,他們各自的生活軌跡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生動鮮活的社會百態圖。我尤其被書中幾個配角的塑造所打動,即使他們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在有限的齣場篇幅裏,他們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擁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這本書並非追求宏大的敘事,而是更注重對個體命運的刻畫,那種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渺小與無奈,以及在絕望中依然不放棄的韌性,都深深地觸動瞭我。

評分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讓我心頭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講述瞭一個關於時代變遷下,幾代文人墨客的悲歡離閤。書中刻畫的人物性格鮮明,從意氣風發的少年纔俊,到曆經滄桑的中年學者,再到風燭殘年的老者,每個人物的命運都與那個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摹,那些在曆史大潮中掙紮、沉浮的人物,他們的內心世界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有時是懷纔不遇的憤懣,有時是對時局的無奈,有時又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反思。書中的故事並非驚心動魄,更多的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曆史畫捲,卻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些泛黃的書頁之間,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尤其是其中一段,描繪瞭一位老秀纔在科舉製度變革後,如何麵對自己畢生追求的幻滅,那種失落與不甘,卻又帶著一絲看破紅塵的釋然,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不僅是對一個時代的記錄,更是對人生、對理想、對命運的深刻探討。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一開始的節奏稍顯緩慢,但一旦你沉浸其中,就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深邃力量。它不像市麵上許多追求情節跌宕的書籍,而是以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時代圖景。書中的人物關係錯綜復雜,但作者的處理手法卻十分巧妙,不會讓人感到混亂,反而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聯係和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無論是古樸的建築描繪,還是人物的衣著服飾,亦或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習俗,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時空親臨其境。書中探討的主題也十分具有現實意義,它關於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關於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的衝突,關於如何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保持內心的清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道義”的討論印象深刻,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不同的人選擇瞭不同的道路,有的堅守,有的妥協,有的甚至迷失,這些都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的深刻思考。這本書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所能給予你的,絕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