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原训练
定价:46.00元
售价:31.3元,便宜14.7元,折扣68
作者:王清,冯连世,翁庆章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数: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组织的科技项目“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高原训练》是反映此项目主要研究成果的汇编。
《高原训练》的承担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高原训练》的主要协作单位为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高原训练的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对血液流变特征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脆性、悬液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和红细胞变形能力比一般人明显增加。由于长期训练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Hct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的血黏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为Hct、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等。其中,Hct是影响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Hct升高到50%N60%时,血液黏滞性呈线性增加,当超过这一水平时血液粘滞性则呈指数增加。酒井秋男曾提出了一个“Hct适值”概念。他认为,Hct加大是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但增多过盛反而对机体不利。“Hct适值”应是50%左右。适宜的高原训练应控制Hct在适值范围内,使红细胞有效摄氧达到较佳状态,并对血液黏度也有利。冯连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表明,高原训练时血沉、血沉方程1c、纤维蛋白原等下降和网织红细胞增加;此外,高原训练对血流特征产生的有利影响在下高原3周后得到了充分体现。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网织红细胞增加,这是血液红细胞平均年龄下降的表现,而年幼的红细胞比老化红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能显著提高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的提高对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机体的血液流变特征可能会得到改善。其显著增加的红细胞数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提高了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2.2.3.3 红细胞变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与高原训练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由于红细胞的变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液对组织的供氧能力及对C02和其他物质的运输能力,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规律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但不如平原训练显著。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冯连世等(1998)通过观察模拟不同海拔高度训练对大鼠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发现:平原和高原训练1周都可提高大鼠红细胞的变形性,但高原训练1周不及平原训练1周那么显著;模拟海拔2000m训练时,其训练负荷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训练时,高原缺氧则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主要表现在高原训练后,其中,以海拔2000m训练的效果佳,并且这种提高可能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消退。
与单纯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训练时的高原缺氧附加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更能促进组织缺氧,导致红细胞比表面代偿性增加。红细胞这种在形态学上对高原缺氧的适应,是提高红细胞变形性的内部因素之一。高原训练开始后l周,血2,3-DPG提高,并在整个训练期间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过改善红细胞膜的机能状况使红细胞变形性增强。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变形性增强。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碱过量显得更为明显,并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时,呼吸性碱中毒超过了2,3-DPG的影响,从而扰乱了红细胞外环境,有可能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受到削弱。
总之,高原训练后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血浆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血液的流变特性,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除率。同时,还有利于调节体温及激素的体液调节。
……
1 高原训练的发展历史
1.1 高原训练的定义
1.2 高原训练的起源
1.3 高原训练的发展进程
1.3.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
1.3.2 个高潮阶段(20世纪60年代)
1.3.3 争议中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3.4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1.3.5 我国高原训练简况
1.4 主要参考文献
2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基础
2.1 高原应激的生理变化
2.1.1 呼吸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1.1 肺通气量
2.1.1.2 缓冲系统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摄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2.1 心率(HR)
2.1.2.2 心输出量
2.1.2.3 血压
2.1.2.4 心电图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应激反应
2.1.3.1 血浆容量
2.1.3.2 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经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 内分泌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5.1 肾上腺皮质激素
2.1.5.2 儿茶酚胺
2.1.5.3 甲状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 .1.7 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的高原应激反应
2.1.7.1 物质代谢
2.1.7.2 能量代谢
2.1.8 高原应激的病理反应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肿
2.1.8.3 高原脑水肿
2.1.8.4 肾出血
2.2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2.2.1 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1.1 肺通气功能
2.2.1.2 血液缓冲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摄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压
2.2.2.3 心输出量和心功能
2.2.2.4 心脏结构
2.2.3 血液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2.2.3.1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2.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内分泌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2.2.4.1 血清睾酮(T)与皮质醇(C)
2.2.4.2 肾上腺皮质激素
……
3 高原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 云南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5 青海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6 甘肃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及训练实践
7 模拟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8 德国高原训练专著介绍
《高原训练》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将紧张刺激的训练过程与主人公内心的深刻反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被书中描绘的高原景致深深打动,那是一种既壮美又残酷的美,仿佛是为主人公的挑战量身定做的舞台。作者在描述训练细节时,非常注重科学性,让我对高原训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主人公所承受的身体压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那些关于生理极限的描写,让我惊叹于人体的潜能,同时也为主人公的坚持而感到心疼。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主人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那些关于孤独、恐惧、对死亡的思考,以及最终如何克服内心的障碍,实现自我超越的描写,都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壮,更是内心的强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训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涤荡了我疲惫的心灵,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挑战的热情。《高原训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描绘了主人公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极限训练。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辽阔而又寂寥的土地,感受着稀薄的空气,体验着身体的每一次抗议。作者对于训练细节的刻画堪称一绝,从每一次的呼吸调整,到每一次的肌肉颤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为主人公的毅力所折服。然而,这本书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度挖掘。在高压、孤寂的环境下,主人公所经历的心理挣扎,对自我怀疑的克服,以及最终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能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激发潜能,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教科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高原训练”,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敢于追求心中的目标。
评分最近读了《高原训练》,真的太震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能训练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生命赞歌。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缺氧、低温、严酷的高原环境下,身体和意志所经历的每一次挣扎与蜕变。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刺骨的寒风,听到自己沉重的喘息声,甚至能体会到每一次肌肉纤维撕裂般的疼痛。书中详细解析了高原训练的科学原理,从生理反应到心理调适,层层递进,让读者在惊叹之余,也能学到很多知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训练过程描绘成一帆风顺的“打怪升级”,而是真实地展现了挫折、瓶颈,甚至是对放弃的渴望。那些动人的瞬间,比如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主人公如何用意志力支撑自己,克服身体的极限,最终迎来曙光,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没有痛苦,而是敢于直面痛苦,并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它不仅仅适用于运动员,也适用于任何渴望在生活中突破现状,迎接挑战的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充满了能量,想要去尝试一些一直以来不敢做的事情。
评分初读《高原训练》,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体能提升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所包含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生命极限的探索报告,将人类在严酷环境下所能达到的生理和心理的边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高原反应的科学解释所吸引,同时也对主人公在极端条件下的身体变化感到惊叹。书中关于训练细节的描写非常具体,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缺氧带来的眩晕感,以及肌肉酸痛带来的煎熬。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肉体的痛苦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孤独、恐惧、自我怀疑的描写,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之处,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训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战胜自我,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书。
评分《高原训练》的阅读体验真是跌宕起伏,仿佛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冒险。我被书中描绘的高原环境深深吸引,那是一种原始而又充满力量的美,但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壮丽的景色与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一边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又为主人公的坚持而揪心。书中对训练过程的描写非常详尽,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艰苦卓绝的训练场景,比如在雪山之巅的跑步,在冰冷湖水中的潜泳,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艰难。但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人性和意志力的深刻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的潜能会被无限激发,而同时,人性的弱点也会暴露无遗。主人公在面对身体极限和精神压力的双重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梦想的执着,让我由衷地敬佩。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坚持的意义。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目标和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