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李志坚文集(上)(中)(下)
定价:360.00元
售价:244.8元,便宜115.2元,折扣68
作者:李志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709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3.505kg
李志坚院士是我国微电子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自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后,50余年来一直工作和奋斗在微电子学领域,他的人生历程,与中国微电子学科的发展进程以及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集收录了李志坚院士(及其合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共236篇,以年代为主线,同时按照主题进行了适当的归类,内容涵盖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多方面。
本文集共三册,其中收集和整理了李志坚院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2007年间,不同时期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其内容涉及微电子技术发展战略展望、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在50余年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李志坚院士长期坚持在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以其特有的睿智和对新技术的敏锐把握,与其合作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对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及微电子专业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序一
序二
编者的话
上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中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其他
下
战略展望
器件物理
集成电路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不像一般的作品集那样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似乎经过了作者或者编者精心设计的逻辑脉络。我粗略地扫了一眼各个章节的小标题,就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仿佛每一篇文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单元,但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精神图景。这种结构上的精妙,预示着里面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打磨的。我尤其注意到其中一些标题的措辞,充满了力量感和思辨性,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探究其背后的深意。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广度应该相当惊人,涵盖的领域想必非常丰富,这对于想通过一本书全面了解一位思想家或作者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也彰显了作者思想体系的完整性。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被冠以“文集”名号的作品,我总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态度。期待的是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审慎的是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流于形式主义的堆砌。不过,仅仅是捧着这套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严肃性。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反而更像是一座需要时间去攀登和探索的知识高地。我设想中的阅读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快速通读,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心灵的长期对话,需要反复咀嚼、时时停下来思考,甚至可能需要对照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预设,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精神“探险”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期待它能带来那种被醍醐灌顶的震撼感,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简单输入。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很考究,内页的字体清晰适中,排版布局也显得很用心,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特意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泡了一壶茶,慢慢翻阅起来,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立刻就沉浸到阅读的世界里。特别是封面那种简约又不失厚重的设计风格,非常符合我对“文集”这类书籍的期待,它不像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更注重内容的沉淀感。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种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纸质书的人来说,这样的用心程度,绝对是值得称赞的。书脊上的烫金字清晰可见,即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被识别出来,可见其设计的周密。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分量感,让我联想到过去阅读那些经典著作时的体验。它不是那种你可以在睡前轻松阅读的小册子,而更适合在完全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正襟危坐”式的研读。这种“重”不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体现在思想的密度上。我甚至在想,作者在创作这些文字时,必然是经历了一段漫长且深刻的人生沉淀期,才能将如此复杂和精微的思考凝练成文字。这种“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告诉读者:这里面的内容,值得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对于那些追求思想深度和精神滋养的读者而言,这种特质是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浮躁世界的坚实支撑。
评分从外观来看,这套书的装帧风格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没有老学究式的迂腐气,反而带有一种历经时间考验后的从容与大气。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至于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它给人的感觉是,无论你是专业研究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能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路径。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光线下呈现出的细微反光,那种低调而内敛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智慧并非张扬外露,而是需要你去用心挖掘。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无疑是提升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加分项,它让每一次拿起书本的动作,都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