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信息論與編碼理論
定價:17.00元
售價:11.6元,便宜5.4元,摺扣68
作者:辛小龍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0404121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我花瞭幾個周末的時間,試圖攻剋這本書中關於代數編碼理論的那幾章,坦白說,過程相當煎熬。這本書在介紹分組碼時,處理手法是先建立起有限域(Galois Field)的嚴密數學基礎,然後纔開始構建如何通過矩陣運算來定義和解碼這些碼字。作者對伽羅瓦域的介紹可以說是百科全書式的詳盡,從域的構造到多項式的運算,每一個細節都沒有放過。然而,這種“地毯式”的講解,使得初學者在建立起對“碼元”和“校驗位”的基本直觀認識之前,就已經被淹沒在大量域擴張和模運算的海洋裏瞭。我記得我一直疑惑,為什麼非要用這種奇特的數域來進行編碼,書裏給齣的解釋是“為瞭保證解碼的唯一性和高效性”,但這個解釋對我來說太過抽象。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如何用一個簡單的校驗位來發現和糾正一位錯誤,然後逐步過渡到更復雜的代數結構。這本書的例子非常少,而且一旦齣現,往往就是為瞭印證一個高度抽象的定理。讀完這些章節,我確實理解瞭BCH碼和Reed-Solomon碼的數學結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但讓我用它來實際設計一個編碼器或者解碼器,我感覺自己還隔著好幾座大山。這本書更像是給理論傢準備的“藍圖”,而不是給工程師準備的“工具箱”。
評分這本《信息論與編碼理論》的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有點被它那厚重感和密密麻麻的公式給鎮住瞭。我本來是對這個領域有那麼點興趣,想找本能稍微入門的書看看,結果這本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大學高年級或者研究生級彆的教材。翻開目錄,全是像“香農熵”、“信道容量”、“綫性分組碼”、“捲積碼”這種聽起來就頭疼的詞匯。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嚴謹,幾乎是步步為營地推導每一個定理和引理,中間幾乎沒有任何“閑聊”或者生活化的例子來輔助理解。我記得看到關於信道容量的那一章,作者用瞭好幾頁篇幅來證明那個著名的不等式,每一步推導都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恨不得把所有假設都攤開來講清楚。這無疑保證瞭理論的完備性和嚴謹性,對於想深入研究信息論基礎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本寶典。但是對於我這種隻是想瞭解個大概,找點直觀感受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就非常“硬核”瞭。我得一遍遍地對照著前麵的定義,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這本書更像是放在書架上供人瞻仰的“權威”,而不是可以輕鬆翻閱的“伴侶”。如果你想跳過那些晦澀的數學推導,直接看看信息論在現代通信中的應用,恐怕得失望瞭,這本書的重心完全放在瞭理論構建上,應用部分的介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評分對我來說,這本書最令我感到“望而生畏”的是它對概率論和隨機過程的依賴程度。盡管書名裏提到瞭“信息論”,但其底層邏輯幾乎完全建立在紮實的概率統計基礎之上。作者在使用條件概率、聯閤分布、隨機變量的期望等概念時,完全是默認讀者已經熟練掌握瞭這些工具。沒有冗餘的復習章節,也沒有對基本概率概念的重申。這使得這本書對那些數學背景稍弱的讀者極其不友好。例如,我在理解最大似然解碼(MLD)的原理時,不得不停下來,去翻閱我大學時期的概率論筆記,重新梳理一下貝葉斯決策理論。作者似乎認為,一個研究信息論的人,理應將這些基礎知識內化於心。這本書的深度,更多地體現在如何將這些概率工具巧妙地應用於信息度量和傳輸效率的分析上,而不是在概率論本身上做過多停留。因此,如果你想通過這本書來學習概率論,那絕對是南轅北轍,它隻負責“使用”概率論,並將其推嚮信息科學的尖端應用。
評分這本書的習題部分是另一大挑戰,它們與其說是“練習題”,不如說是“微型研究課題”。它們往往不是簡單的代入公式就能得齣答案的計算題,而是需要你自行構建模型,或者對書中的某個定理進行推廣和深入分析的證明題。例如,有一個習題要求讀者基於某個特定的噪聲模型,重新推導一個更優化的編碼速率。這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解書本上的知識點,更需要將這些知識點靈活地應用到未曾見過的場景中去。我嘗試做瞭幾道中等難度的題目,花費瞭數倍於閱讀課本內容的時間,而且很多時候,答案手冊(如果能找到的話)也隻是給齣瞭一個高度濃縮的證明過程,仍然需要讀者自己去填補中間的邏輯空白。這本書的價值確實在於這種高強度的思維訓練,它逼迫你必須真正理解每一個符號背後的物理或數學意義。但從一個“休閑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學習麯綫太過陡峭,讓我感覺每解決一個問題,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樂趣可能被對難度的敬畏感所取代。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下苦功、有明確學術目標纔能真正發揮其價值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倒是無可挑剔,紙張摸起來很有質感,字體選擇也清晰易讀,即使是那些復雜的希臘字母和上下標,看起來也不會混淆。這一點倒是給枯燥的閱讀過程帶來瞭一點點慰藉。然而,內容組織上,我感覺作者的邏輯跳躍性有點大。比如,在講完信息源編碼(如霍夫曼編碼)之後,下一章突然就跳到瞭信道編碼的錯誤控製,中間缺乏一個平滑的過渡來解釋為什麼我們需要從壓縮轉嚮糾錯。讀起來感覺像是把兩本不同的書硬生生地縫在瞭一起。我期待的是一個更加連貫的敘事綫索,比如從“如何有效地錶示信息”到“如何在不可靠的介質上傳輸信息”的自然演進。書中對許多重要概念的定義都非常精煉,但也因此犧牲瞭上下文的豐富性。我經常需要翻閱好幾頁,纔能找到作者在某個早期章節對某個術語的初始設定,這在深度學習過程中造成瞭不小的阻礙。而且,雖然全書的數學推導無懈可擊,但缺乏對曆史發展脈絡的介紹,讓人感覺這些理論像是憑空齣現的,而不是在解決通信領域實際問題中逐漸完善起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