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电子技术与实践
:23.00元
售价:16.8元,便宜6.2元,折扣73
作者:胡汉章,叶香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21085246
字数:330000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高职应用电子、信息电子类项目化教学改革教材。本书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工学结合,精讲多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全书共分五个项目,主要内容有组合逻辑电路的制作,时序逻辑电路的制作,555电路的应用和制作,电压发生器、RAM和温度计的制作及综合电路设计和制作。
本书内容以“制作”为主旨,“够用”为度。全书注重“讲、学、做”,理论联系实践,特别注重实际制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及成人高校电气、电子、通信、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胡汉章,男,1957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80年2月浙江大学半导体器件专业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担任“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工作。先后承担浙江省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这本书的开篇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似乎有着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的魔力。一开始的电路基础回顾部分,并非简单的公式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例,仿佛带着我回到了实验室,亲手操作那些元件,感受电流在导线中奔涌的“脉搏”。尤其是对MOSFET开关特性的讲解,那种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这个之前对数字逻辑半知半解的人,茅塞顿开。书中没有过多纠结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而是聚焦于“为什么这样设计会更好”的工程思维。很多章节后面附带的“动手实践小贴士”,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们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真正能引导读者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同步和异步电路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这种清晰的逻辑划分,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不同设计范式下的优缺点,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时序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相当高,即便是复杂的逻辑门电路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不会让人在细节处产生阅读障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优秀教材,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收获满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设计迭代和故障排查的哲学探讨。它不像很多技术手册那样只关注“如何做对”,而是花了相当篇幅讨论“如何面对做错”。书中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设计-验证-调试-修正”的闭环流程,这才是真实工程的写照。例如,在描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竞争冒险问题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消除毛刺的标准方法(如增加冗余,或使用锁存器),还结合具体的失效案例,阐述了在资源受限的实际芯片中,不同优化策略可能带来的性能权衡。这种宏观的系统视角,让我意识到数字电子设计不仅仅是逻辑的堆叠,更是资源、时间、功耗之间的复杂博弈。此外,书中对不同制造工艺节点下的设计约束差异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使得读者能够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预判。阅读体验上,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充满了前辈对后学的谆谆教导,读起来有一种被引导、被尊重的舒适感,完全没有被灌输的压迫感,非常适合希望构建完整工程思维的初中级工程师。
评分我对这本关于电子技术实践的书籍的整体印象是:它非常注重实际操作层面的经验传授,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手把手的教学指南,而非传统的教科书。书里对不同逻辑系列的参数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和全面,什么扇出、扇入、功耗、传播延迟,作者都给出了非常直观的量化指标和应用场景的侧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中串扰和反射问题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要加终端电阻”这样的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信号在传输线路上行进时的电磁场变化,甚至配有仿真图的示意,这对于理解阻抗匹配的极端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上给出的那些“陷阱”案例——那些看似正确却隐藏着致命错误的电路设计。这些经验之谈,是单纯靠阅读标准规范是很难领悟到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奔主题,每一页都感觉信息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内涵。对于打算从事硬件设计或者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程视野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高级主题上的深度是超乎预期的。特别是关于存储器接口和总线仲裁机制的讲解,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攻防战术演练。作者并未停留于介绍PCIe或DDR的协议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复杂接口背后的时序要求和电气特性是如何相互制约的。例如,在描述DDR的时钟域和数据域同步时,书中对时钟抖动(Jitter)对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Setup/Hold Time)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配合以眼图(Eye Diagram)的解读,让抽象的时序概念变得具象化、可视化。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电路基础,还要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人囫囵吞枣的书,需要读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时序图和状态机描述。但正是这种高要求,保证了读完这本书后,你的技术栈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从一个只会搭建简单电路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能理解现代高性能系统瓶颈的专业人士。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宝典级著作。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技术与实践”结合的书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很多这类书籍往往是理论讲得浮光掠影,实践部分又过于简单粗暴。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工具链”的系统性介绍。不仅仅是讲解了原理图的绘制,更进一步深入到了PCB布局布线的艺术层面。书中对于电源完整性(Power Integrity)的论述,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详细解释了去耦电容的选型、布局位置乃至过孔的设计,如何影响芯片的稳定工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中数字系统“不工作”的原因有着深刻的洞察。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利用示波器进行数字信号的调试,从探头的使用规范到时域/频域测量的基础,讲解得极其细致,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进行触发设置以捕获偶发性毛刺,这对我解决最近困扰已久的系统不稳定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确保读者在掌握了基本门电路操作后,能平稳过渡到复杂的FPGA或微处理器接口设计所需的信号完整性知识体系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