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
定价:33.00元
作者:魏秀敏、丁赛
出版社: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113462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女儿是上天恩赐给父母的*贵重礼物,因为她们基本拥有世界上*美好的元素:善良、美丽、纯洁、天真、温柔、勤劳、坚韧、谦和……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女儿是优雅幸福的公主和端庄秀美的女神。那么,我们就须以无限的爱心、专心、细心、精心、诚心、悉心、耐心成就优雅幸福的公主和端庄秀美的女神!
——魏秀敏
八年过去,百味存心。益清楚地领悟到,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博士不过是个学位,而离家则是一种长大;牛津不过是一所大学,而生存则是一种历练;名目繁多的奖学金不过是一笔物质,而漂泊则是一种成熟。
——丁赛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从天津到牛津:好孩子是培养出来的》的姊妹篇,书中收集了女儿留学八年期间与妈妈数十万字的EMAIL往来。每一位留学生初到异国所面临的林林总总,诸如搬家问题、吃饭问题、洗衣问题、做卫生问题、买电脑问题、办理银行账务问题、学业压力问题、操持家务问题,等等,女儿殷殷提问,母亲耐心解答。字里行间女儿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恐慌、孤独、艰难、痛苦和无助,家乡母亲的深情厚爱、精心呵护和潜心指导,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从细节处展现一代留学生艰苦奋斗的足迹,更体现出家乡母亲的和睿智。
目录
序一 妈妈谈丁赛的单飞旅程
序二 丁赛谈自己的单飞旅程
单元 初临英国——阴霾中的泥泞(2001年9月~2001年12月)
第二单元 新的一年——曙光中的跋涉(2002年1月~2002年8月)
第三单元 重回伯明翰——春风中的匆匆(2002年9月~2003年12月)
第四单元 再到伯明翰——阳光下的攀登(2004年1月~2005年9月)
第五单元 走进牛津大学——坦途上的征程(2005年10月~2006年12月)
后记
作者介绍
妈妈,魏秀敏,教授。 1968-1975:纺织工人、赤脚医生、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到公司党委委员。 1975-1978:南开大学首届世界经济专业本科。 1993-1996: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1978-2008:天津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性格特点:敏锐、好学、坚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索欲。“从天津到牛津”,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可能是一种人生阶段的飞跃,一种视野的拓展。而“母子情两地书”,则瞬间将这种跨越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常常在想,当孩子长大,需要独立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时,父母的心情是怎样的复杂?尤其当孩子远行至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比如牛津,那个充满历史底蕴和学术氛围的城市,母亲的牵挂和儿子的成长,究竟会在书信中留下怎样的印记?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以一种极其真挚、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母子两人各自的生活片段,以及他们之间通过书信传递的深层情感。我猜想,书信中或许会有关于文化碰撞的趣闻,关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关于独立思考的历练,当然,也一定少不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这不仅仅是一份情感的记录,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传承、关于爱在时空中延续的生动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所蕴含的“距离”与“亲情”的张力,让我充满了好奇。当“从天津到牛津”这样的地理坐标出现,我立刻联想到的是一个孩子背井离乡,去往一个遥远且充满学术气息的地方求学。而“母子情两地书”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情感的连接。我猜想,这本书中,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母子之间独特的情感交流。母亲的信,一定充满了她对儿子在异乡生活的点滴关怀,对儿子学业的期盼,以及她作为母亲的智慧与经验。儿子在牛津的学习生活,想必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他的回信,则会是他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他对母亲的感激,以及他对家乡的思念。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充满细节、饱含深情的文字,去感受这份跨越地域的母子深情,去体会文字的力量如何能够连接心灵,温暖彼此。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感觉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亲情的理解。在当今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更快捷、更直接的方式沟通,但书信,这种带着温度和仪式感的交流方式,往往承载着更深的情感。我猜测,“从天津到牛津——母子情两地书”这本书,就是将这种深沉的情感,通过一封封跨越国界的信件,娓娓道来。我非常好奇,母亲会在信中,分享怎样的生活感悟,她是如何在儿子远行后,调整自己的心态,又如何用文字给予儿子无声的支持和鼓励?而儿子,又会在牛津的求学过程中,经历怎样的挑战,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成长和对母亲的思念,融入到回信之中?这种“两地书”的形式,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能够记录下儿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母亲情感的变化,以及母子之间日渐加深的默契。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亲情如何在时空的阻隔下,依然能够熠熠生辉的证明,它会让我反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母亲,在天津的家中,提笔写信;一位儿子,在遥远的牛津,拆阅信件。这种跨越山海的连接,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温情。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母子亲情,以及它在距离和时间面前,是如何变得更加坚韧和深沉。我设想,母亲的信中,一定充满了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怀,关于生活上的照顾,关于学业上的期盼,甚至关于人生的引导。而儿子,在牛津的学习生活,一定充满了挑战,但我想,他也会在信中,与母亲分享他的点滴进步,他的困惑与成长,以及他对家乡和母亲的无尽思念。这种书信的往来,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倾诉,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无声的陪伴。我相信,这本书能够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内心,让我们重新审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用何种方式去维系和表达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如同一个温柔的邀请,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从天津到牛津”,这两个地理位置的跨越,暗示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而“母子情两地书”,更是将这份旅程与最纯粹的亲情紧密相连。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并非来自对具体内容的预知,而是源于对情感内核的好奇。我猜想,在这两地书信往来中,会浓缩了无数的细节和情感。母亲的叮咛,或许包含着她对儿子在外安危的担忧,对他生活的细致关怀,以及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儿子的回复,则可能展现出他在牛津的学习生活,他在异国他乡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对母亲的感激与依恋。这种通过书信进行的深度交流,比任何即时通讯都更能沉淀情感,更能体现文字的温度和力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母亲如何用她的爱,成为儿子最坚实的后盾,也看到一个儿子如何在母亲的关怀下,茁落地成长。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简洁而富有诗意,直击人心。“从天津到牛津”这几个字,已经构建了一种空间上的距离感,而“母子情两地书”则瞬间将这份距离转化为一种情感的连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样一段跨越空间的旅程中,母子二人是通过怎样的文字,传递着彼此的情感。我猜想,母亲的信中,一定充满了她对儿子在异国生活的细致关怀,关于饮食起居的叮嘱,关于学业进步的鼓励,以及她作为长辈的人生智慧。而远在牛津的儿子,在面临学业压力、文化差异的同时,又会如何回应母亲的关切?他的回信,是否会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他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他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思念?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它用最朴实、最真挚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母子深情画卷,让我对亲情的伟大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来内心柔软却又充满力量的书。初拿到它,被“母子情两地书”这几个字深深吸引,仿佛能闻到跨越山海的情意。我一直觉得,母子之间最纯粹的情感,往往蕴藏在最细微的言语和最寻常的日常里。这本书,正是一次将这种细腻情感放大,用文字精心打磨的呈现。我好奇,在相隔遥远的国度,母亲与儿子是如何通过书信维系情感,又会在字里行间分享怎样的生活点滴。是关于学业的艰辛与喜悦,是关于异国生活的适应与挑战,还是关于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我期待着,在那些熟悉的笔触下,能窥见一个温暖的家庭,一种深沉的羁绊。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我猜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历程,以及父母在子女远行时那份默默的支持与无声的牵挂。读着这本书,或许我们也能从中找到自己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学会用文字传递爱,用书信温暖远方的亲人。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去体味那份饱含深情的两地书。
评分当看到“从天津到牛津”这个具体的地名组合,我的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在渤海之滨蓬勃发展的城市,与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圣地,这其中的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本身就充满故事性。而“母子情两地书”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情感的纽带。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段跨越地域的旅程中,母亲和儿子之间是通过怎样的文字进行交流的?他们会分享在天津的生活趣事,还是牛津的学术探索?我猜想,母亲的信里,一定充满了对儿子在外生活的细致关怀,从饮食起居到人身安全,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她的爱。而儿子,也必然会在信中,汇报自己的学业进展,分享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这种书信形式的交流,远比即时通讯更能让人沉下心来,仔细斟酌每一个字句,也更能传递出情感的深度和温度。这本书,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见一段母子情谊在异国他乡的成长与维系,我相信它会给所有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读者带来深深的共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它那独特的书写视角——“母子情两地书”。在信息爆炸、沟通便捷的当下,书信这种略显传统的交流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怀旧和仪式感。我猜测,这本书所呈现的,并非简单的问候与告知,而是承载着更多深沉的情感和人生体悟。当儿子远赴重洋求学,母亲的牵挂便如同绵长的丝线,通过每一封信传递。我设想,信中会包含多少对儿子健康、学业的叮嘱,多少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以及多少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而远方的儿子,又会以怎样的笔触回应这份深情?是稚嫩的报喜,还是成长的烦恼,抑或是对母亲健康安危的关切?这种一来一回的书信往来,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沉淀和升华。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母亲是如何用智慧和爱,引导孩子在异国他乡独立成长,又如何在信件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之中。同样,我也好奇儿子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蜕变成一个有担当、有思想的青年。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凝聚了时光、情感和成长的珍贵记录。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独特的表达形式——“两地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沟通瞬息万变的时代,书信这种稍显复古的交流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和厚重感。当“母子情”与“两地书”相结合,我仿佛能想象到,那些跨越山海、饱含深情的文字,将如何勾勒出一幅动人的亲情画卷。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母亲是如何用文字,将她对远方儿子的思念、牵挂、鼓励,以及她对生活、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感悟,一点一滴地传递出去。同时,我也好奇,儿子又会以怎样的笔触,回应母亲的关怀?他会分享在牛津的求学经历,他所遇到的挑战,他的成长点滴,以及他对家的眷恋和对母亲的爱。这种书信往来,在我看来,是情感最真挚、最直接的流露,也是一种时间沉淀下的情感升华。这本书,我猜想,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更是一份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爱在时空中流转的珍贵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