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
定价:29.90元
作者:郗红喜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0441196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书中的观点和实践都源于真实生活,作者记录的生活点滴,融入大量教育理论和智慧。《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的价值不逊于学者的育儿专著。书中很多思想、观点贴合当今世界新的教育思想,值得学习;书中很多做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书中众多感悟值得家长朋友用心体会。
目录
作者介绍
郗红喜,曾多次受邀为亲子类杂志撰稿,发表家教文章135篇。教育孩子,她主张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尽情地玩、欢快地笑,和孩子同喜同忧。她边教育.边思考。她的“一恒妈妈”以一系列生动的事例与专业的思考为众多父母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范本。她认为父母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在育儿网这个交流平台上,她与家长朋友们交流家庭教育话题,探讨早期教育的方式方法,为他们提供各种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她帮助越来越多的父母掌握了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庭启蒙教育照亮了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文摘
爱孩子,就要绐孩子自由孩子的世界中,房屋可以是圆形的,大海可以是粉红色的,汽车是可以在天上飞的……成人的世界中,缺少的正是孩子的天真和幻想。我们可以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但我们不能打破他们世界中的规则。
——自题“孩子,快放下,那张卡片太脏了。”个孩子捡起了地上的一张奥特曼卡片,并乐此不疲地玩着。孩子的妈妈以“卡片脏”为理由,要求孩子扔了那张卡片。孩子不想扔。妈妈一把夺过了那张卡片,扔到了垃圾箱…这是我曾经看到的情景。
这样的场景再普通不过,因为我们身边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儿,甚至我们自己就是上述场景中的那位妈妈。
可以设想一下,当孩子拆卸你买给他的价格昂贵的小汽车时,你有没有阻止过,当孩子剪纸拿反了剪刀时,你有没有纠正过7当孩子欢快地趴在地上看小蚂蚁时,你有没有反对过7当孩子欲顺着蝉鸣的声音爬树寻找时,你有没有制止过,有的妈妈给孩子制定了诸多无形的框框,要求孩子不能干这,不能干那。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怕孩子弄脏了手,而拒绝了孩子玩那张卡片的权利。这位妈妈这样做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自由。
◇爱孩子。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有人曾说过“孩子天生就是个探险家”,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他们对未知的世界、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
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他想拆卸自己的玩具汽车,他捡起别人丢掉的卡片玩耍,他趴在地上认真地观看蚂蚁…-可是有不少妈妈却阻止了这些,理由不外乎有几点,脏、不安全、弄坏了玩具、会伤害到孩子…-在孩子的世界中,什么都可以作为他的玩具,很多事都可能激发起他的兴趣,这是他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开始。剥夺了孩子探索的自由,就相当于扼杀了孩子的观察、创造能力。孩子的手、衣服脏了可以洗,房间弄乱了可以整理,但是孩子的快乐被剥夺了,创造力被扼杀了,将很难有补救的措施。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请给孩子探索的自由。
◇爱孩子,要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有各种大人们认为不正确的举动。比如,孩子穿鞋子穿反了:组装玩具汽车时把轮胎放在了车身上面:帮妈妈洗碗时,把大碗放在了小碗上…这时候,很多妈妈就忍不住去纠正孩子的行为,理由也不外乎有几点,怕孩子穿错了鞋子会不舒服,怕孩子耽误自己的时间,怕孩子会把错误的行为当成一种习惯,怕孩子会摔碎了东西……殊不知,犯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种人生体验,孩子是在犯锗中不断成长的。孩子穿错了鞋子,无需急于去纠正,他意识到穿上的鞋子不舒服,自己会尝试着把鞋子换过来。等他发现轮胎安错了位置时,他自己会重新安装的。也许,孩子安装起来的汽车根本不能再“行驶”了,但孩子会寻找汽车不能“行驶”的原因。孩子把大碗放在小碗上,只是可能会打碎两个碗而已。碗是有价的,孩子的探索行为是可贵的、无价的。下一次,孩子会试着把小碗放进大碗里。寻找正确方法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和错误,只有不同的组合和体验。只有心平气和地、不带功利地体验过不同的组合和结果,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参与到效率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穿反了鞋子,安错了轮胎,打碎了碗,这些不是失败,只有当孩子停止尝试才算失败。孩子犯错的过程,是一个经历迷惑、苦恼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试,收获惊喜的过程。尝试的过程中,也许他会经历痛苦、困惑,那又有什么7只有经历痛苦和困惑,惊喜才会更有意义,不是吗'犯错也是孩子的权利,孩子会在犯错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成长。
◇爱孩子,要给孩子撒娇的自由孩子的需求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现在一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爷爷奶奶等好几个大人宠着,家里吃的、喝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在这种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并不快乐,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即心理需求。
孩子l~6岁这个阶段,特别依赖妈妈,妈妈可以给他安全感,使他建立起对这个社会的信任。这个阶段,妈妈应尽量多抽时间陪陪孩子。但实际上很多妈妈白天要忙于上班,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比如,妈妈下班回家时,他会钻到妈妈怀里哭,以表达自己的委屈;他会黏着妈妈,让妈妈陪他玩,给他讲故事.他会编造谎言,告诉妈妈鼻子疼,眼睛疼,无非是想看看妈妈会不会在乎他……这些,都是孩子撒娇的一种表现。当妈应尽量给孩子撒娇的自由,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
序言
说实话,在翻阅《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之前,我对“启蒙”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了“知识传授”的层面。我总觉得,启蒙就是让孩子尽早地接触到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启蒙的看法,让我明白,真正的启蒙,远不止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品格的塑造,情感的引导,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的培养。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亲子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妈妈是如何成为孩子最天然、最有效的启蒙老师。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妈妈如何利用雨天的泥泞,引导孩子观察蚯蚓的生命轨迹,观察雨水如何滋养大地。当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未想过,如此“接地气”的活动,竟能蕴含如此深刻的生命教育。我曾几何时,也只是带着孩子躲避雨水,担心弄脏衣服。而这位妈妈,却能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将一个看似“麻烦”的场景,变成一次生动的自然课堂。她鼓励孩子去触摸泥土,去感受雨滴的温度,去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她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蚯蚓是益虫,对土壤有好处”,而是通过让孩子亲身去观察、去体验,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和感受。这种“引导式”的教育,让我看到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引路人。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发现。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之前对育儿的功利心和焦虑感,让我重新找回了育儿的初心——那就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去发现和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
评分在阅读《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我曾经以为,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启蒙阶段,需要各种各样的教具、课程和专业的指导。我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那些育儿书籍,试图从中找到最“科学”的方法,让我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舍本逐末了。它用最平实、最动人的故事,向我展示了,其实,孩子最初的启蒙,就蕴藏在我们与孩子日常的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次温柔的抚摸、每一次耐心的倾听之中。作者并没有强调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讲述了妈妈如何利用最简单的生活场景,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去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去引导他们认识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观察力培养”的描述印象深刻。我记得作者分享了她如何带着孩子在公园里,静静地观察一只蚂蚁如何搬运食物,如何观察不同种类的花朵,如何感受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她鼓励孩子去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这种“慢下来,去发现”的教育方式,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专注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妈妈的爱,不仅仅是给予,更是引导;妈妈的陪伴,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更是智慧的传递。它让我重新找回了育儿的初心,让我愿意去放慢脚步,去享受与孩子一起探索这个世界的乐趣,去成为孩子心中那个最值得信赖、最富有智慧的启蒙者。
评分《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震撼。我曾经习惯性地认为,“启蒙”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任务,需要由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借助系统的教材来完成。我甚至会因为自己不是“专家”而感到一丝不安。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和而有力的姿态,打破了我这种固有观念,让我看到了妈妈身上那份最天然、最深刻的教育力量。作者没有用长篇大论的理论去说教,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细腻、饱含深情的亲子故事,向我展示了妈妈如何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者。我至今仍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妈妈如何利用每一次的睡前故事时间,去引导孩子理解情感,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她并没有仅仅是读完故事,而是会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里人物的感受,鼓励孩子去设身处地地为角色着想,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这种“情感共鸣式”的阅读方式,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情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我开始反思,我平时在给孩子读故事时,是否过于关注故事的情节,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世界的引导?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启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情感的滋养,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它让我看到了,作为妈妈,我们可以用最温柔的方式,去点亮孩子的心灵,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智慧的人。
评分《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我作为母亲的心田,洗涤了我长久以来对“启蒙”的困惑和焦虑。我一直以为,启蒙是一件需要专业知识和系统方法才能完成的任务,而我,一个普通的妈妈,似乎很难胜任。然而,这本书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向我展示了,原来,孩子最自然的启蒙者,就是他最亲近的妈妈。作者并没有高谈阔论教育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亲子互动故事,展现了妈妈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转化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绝佳机会。我被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深深吸引。我记得作者分享了她如何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为什么”时,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叶子会变黄?”时,妈妈并没有直接解释光合作用,而是和孩子一起去触摸叶子的质感,去感受秋天的气息,去观察不同植物的变化,鼓励孩子自己去猜测和发现。这种“引导式”的提问和探索,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引路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妈妈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付出,更是智慧上的引导;妈妈的陪伴,不仅仅是时间的投入,更是人格上的滋养。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角色,也让我更加坚信,每一个妈妈,都能成为孩子心中那盏最明亮的启蒙之灯。
评分在拿起《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启蒙”教育,应该是专业人士的事情,是发生在学校里,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完成的。我总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母亲,我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至于更深层次的启蒙,我自认为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妈妈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也让我对“启蒙”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也没有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教育方法,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亲子互动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妈妈如何将日常的生活,变成孩子成长的最佳课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鼓励孩子提问”的章节。我总是担心孩子问太多“为什么”,怕自己回答不上来,或者觉得孩子的问题太幼稚。但作者却鼓励妈妈们,要把孩子的问题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要耐心倾听,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她举了一个例子,孩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出科学解释,而是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天空的颜色,去感受阳光的照射,去思考不同的天气下天空颜色的变化。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妈妈的爱,不仅仅是给予,更是引导。妈妈的陪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投入,更是智慧上的启迪。她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让我看到了,只要我们用心,每一个妈妈都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
评分读完《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启蒙”的意义,可以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而且,它并非只属于老师的课堂,而是可以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最亲近的妈妈来完成。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大段大段的理论分析,也没有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作者讲述了她如何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带着孩子一起观察一片落叶。她并没有像我平时那样,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一片黄色的叶子,它从树上掉下来了”。而是引导孩子去观察叶子的纹理,去感受叶子的形状,去猜测它为什么会变黄,为什么会离开树枝。她鼓励孩子去触摸叶子的质感,去闻叶子的味道,甚至尝试用叶子来创作。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引导,让孩子在一次简单的玩耍中,就学会了观察、思考,并且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兴趣。这让我反思,我平时是否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他们对身边世界的感受和探索?我是否错过了太多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小惊喜的机会?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育儿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育儿天地。它让我明白,妈妈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是精神上的滋养。通过这些日常的互动,妈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本书,让我对“启蒙”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
评分我原本以为,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早已熟谙了育儿之道,毕竟,看着孩子从呱呱坠地到现在牙牙学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付出与欣喜都铭刻在心。然而,《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启蒙”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母亲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将“启蒙”塑造成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无数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刻意为之的“育儿范例”,而是源自真实生活的瞬间,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语言启蒙”的部分印象深刻。我一直认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给他们读绘本、教他们识字。但作者却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通过每一次与孩子的对话,每一次耐心地倾听,甚至每一次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去引导孩子理解词语的含义,去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书里提到,当孩子指着小猫问“喵喵”时,妈妈并没有简单地纠正他们,而是用充满趣味的语气重复“是小猫在叫,喵喵”,然后引导他们观察小猫的动作,模仿小猫的声音,甚至一起想象小猫在做什么。这种互动式的语言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乐趣,建立了自信。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一次与孩子的沟通,每一次看似平常的聊天,都是一次宝贵的启蒙机会。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经常因为忙碌而敷衍孩子的问题,是否过于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否让我们的对话变得单调而缺乏乐趣。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具体的育儿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孩子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让我愿意去更用心、更细腻地与孩子交流,去发现和培养他们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阅《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好奇但又略带怀疑的心态。我对“启蒙”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总觉得它意味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这些,似乎都应该由专业的教育者来完成。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朴实、真挚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启蒙”更深层的含义,以及它如何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母子之间的日常互动中。作者没有使用复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罗列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故事,让我看到了妈妈的智慧和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启蒙”的部分所打动。我常常因为孩子的情绪波动而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引导。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且富有哲理的方法,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哭闹时,妈妈并没有急于制止,而是先蹲下来,温柔地安抚孩子的情绪,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再去引导他理解分享的意义。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沟通方式,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启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引导,更是情感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塑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也让我看到了,妈妈的陪伴,可以如此细腻而有力量,可以真正地启迪孩子的智慧,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我不再觉得启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将它视为一次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美妙旅程。
评分说实话,在读《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启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方法。我常常纠结于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绘本,学习什么样的早教课程,生怕自己做错了,耽误了孩子的成长。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轻松、亲切的语调,向我揭示了“启蒙”的真正奥秘——它就藏在妈妈与孩子最寻常的互动之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无数个充满智慧的亲子瞬间,这些瞬间并非刻意为之的“教育范例”,而是源自生活的点滴,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启迪。我最受触动的一段是,作者分享了她如何利用每一次的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她并没有把孩子当作小帮手,而是把孩子当作家庭成员,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洗碗、整理房间、甚至简单的烹饪过程中。她会耐心地教孩子如何区分干净和脏乱,如何理解分工合作的意义,如何在完成任务后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绝佳途径。我开始反思,我平时是否过于“保护”孩子,而剥夺了他们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我是否过于强调“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妈妈的爱,是最好的启蒙,而生活,则是最生动的课堂。它让我不再焦虑,而是开始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去发现和培养他们身上独特的潜能。
评分在我翻开《妈妈是孩子好的启蒙老师》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启蒙”这个词语有着自己一套固有的理解,总觉得那是发生在学校里,由专业的老师,借助系统化的教材,一点点将知识的火种播撒进孩子的心田。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这种狭隘的认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拿到书时,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望,觉得不过是市面上常见的育儿类书籍,讲些大道理,或者罗列一些游戏。但当我逐页翻阅,沉浸在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文字中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最深刻的教育,就发生在最日常的互动里,而那个最天然、最深刻的“启蒙者”,恰恰就是我们最亲近的妈妈。书里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也没有那些遥不可及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着妈妈如何利用生活的点滴,去发掘孩子的潜能,去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去塑造他们的品格。比如,我被书中关于“厨房里的数学课”的描述深深打动。作者并没有提倡让孩子背诵复杂的公式,而是讲述了妈妈如何在做饭时,让孩子帮忙数鸡蛋、分橘子、比较大小、认识数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且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建立起了对数字和数量的直观感知。这种“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育儿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平时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我开始反思,我是否过于依赖那些“标准答案”和“教学计划”,而忽略了生活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我是否错过了很多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学习的宝贵机会?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盲区,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充满智慧的育儿天地。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提到的方法应用到我与孩子的相处中,去感受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