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賢福清

古賢福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敬平,賈枚 著
圖書標籤:
  • 福清市史
  • 地方誌
  • 曆史
  • 文化
  • 古籍
  • 族譜
  • 閩東
  • 清史
  • 風俗
  • 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武漢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7167445
商品編碼:2970039940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賢福清

定價:52.00元

售價:35.4元,便宜16.6元,摺扣68

作者:鄭敬平,賈枚

齣版社:武漢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307167445

字數:

頁碼:11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吾邑福清自唐聖曆二年(699)置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自唐大和四年(830)福清齣瞭進士林簡言,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廢除科舉製度的1073年間,從福清這片素重“詩書禮樂”“登科第者甲於諸邑”的土地上,走齣瞭1404位舉人、710位進士。
  《古賢福清》從眾多的古賢中遴選齣其中較為知名的各類人物62位,其中唐代6人,宋代25人,元代2人,明代23人,清代6人。按人物生年編排,生年不詳的大體按其生活的朝代排序,以示尊重。
  《古賢福清》力圖熔思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於一爐,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人物的介紹,挖掘和弘揚的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根,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由於資料缺,有些文字較為簡略,有的還隻是傳說,並非史實,僅資通俗閱讀。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古賢福清》:
  釋義忠——禦賜“廣濟大師”的高僧 釋義忠(781—872),俗姓楊,祖籍陝西成陽高陵縣,其父曾任福唐縣(即今福清市)縣令,唐建中二年正月初六,義忠齣生於福唐縣治所。唐貞元十一年(795),釋義忠14歲,因勸說移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的父親改去貪婪惡習無果,便憤然剃度齣傢。
  釋義忠先是拜宋州律師玄用為師,隨後遍訪福建、廣東各大名刹,先後到過福建武夷山、鼓山,廣東佛山、羅浮山,拜訪眾多高僧,被石鞏、大顛玄師等收為徒弟。他好學不倦,廢寢忘食,不僅學習佛教經、律,以修身養性;還學習太祖拳和少祖拳等武術,以強身扶弱;尤其重視對醫學的實踐與研究,深入民間,博采眾長,救死扶傷。他幾十年如一日,學有所得,成為一位道行高深、武藝過入、醫術高明的禪師。唐寶曆元年(825),釋義忠從廣東返迴福建。
  釋義忠途經漳州紫芝山,見這裏村落稀少,人丁不旺。打聽得知,這裏常鬧瘟疫,缺醫少藥,所以一派蕭條。他決定在紫芝山住下,走鄉串巷,一邊行醫,免費為百姓治病;一邊化緣,在紫芝山半雲峰下建三平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三平寺終於落成,遠近僧尼聞訊前來投緣,三平寺很快成為方圓百裏的名刹,更多的百姓慕名而來投醫問藥,一時間名震閩南。
  不料,到瞭唐武宗李炎登基,李炎對和尚有成見,下旨除廟趕和尚。三平寺太齣名瞭,自然成瞭朝廷滅佛的目標。無奈,釋義忠隻好放棄紫芝山,率眾僧尼到瞭山高皇帝遠的平和縣九層岩,再建一座新三平寺。
  那時候,平和縣境內的九層岩地區,山民過著原始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住洞穴,穿獸皮,聽天由命,生存艱難,不少山民被迫遷徙到彆的地方去瞭。釋義忠到瞭那裏,深入洞穴,對山民噓寒問暖,悉心為山民治病,嚮山民傳授健身武術,被山民尊為“仙人”。消息傳齣,外遷的山民陸續迴到山裏來。接著,釋義忠傳授他們先進的農耕技術,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修水利,養牛造犁,插秧耘田;還教山民建築村捨,男耕女織,使深山老林的山民們走齣原始時代,走進鐵器時代,使這裏的生産得到迅速發展。
  六年後,唐武宗李炎駕崩,唐宣宗李忱繼位。這位皇帝與前帝相反,認為佛教對教化百姓有重大作用,對國傢安定有益,於是又復興佛教。福建官員為瞭邀寵,投新帝所好,便把釋義忠事跡上報朝廷。宣宗大喜,頒旨敕封釋義忠為“廣濟大師”。從此,釋義忠名聲大振,三平寺香火鼎盛。
  唐鹹通十三年(872)十一月初六,釋義忠在三平寺圓寂,壽92歲。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在三平寺裏塑像,把他作為慈善的神來敬奉。一韆多年來,三平寺一直香火不斷,連海外僑胞、港澳颱同胞都對廣濟大師頂禮膜拜,常捐款贈物,修繕廟宇。
  林簡言——福清曆史上位進士 林簡言(810—870),字欲納。他的齣生地說法不一,一說齣生在上逕,一說齣生在漁溪蘇田村,一說齣生在龍田前林村。有史記載,他於唐大和四年(830)登進士第,是福清有史以來位進士。
  古代,中瞭進士並不是馬上都有官做,大多要在京城“等缺”,即等待分配。此時,所有等待分配的進士都有所活動,朝廷裏有官的走“官路”,身上有錢的走“錢路”。林簡言生性狷介,一直把大文豪韓愈作為自己的榜樣。他隻相信自己的道德文章,不屑於去走。連許多文人常常言不由衷的歌功頌德的文章,他也不寫。林簡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官途”,而是國傢大事。他發現當朝皇帝並沒有注意到當時藩鎮割據情勢的嚴重,更沒有去關心民眾的疾苦,卻一味沉湎在權貴的吹捧之中,做著太平盛世的夢。因此,他寫瞭一篇題為《漢武封禪論》的文章,藉批評漢武帝好大喜功、愛聽奉承拍馬的話,結果奸臣得寵、忠臣受氣、百姓遭殃的史實,藉古諷今,想以此給唐文宗李昂敲敲警鍾。林簡言的這篇文章在當時文壇引起強烈反響,文人們爭相傳閱。沒想到,這篇文章沒引起皇帝的警覺,卻嚇壞瞭那些慣於在皇帝麵前阿諛奉承以求得利益的奸臣權貴們。他們害怕皇帝從林簡言的《漢武封禪論》中得到啓示,從而以史為鏡照齣他們醜陋的嘴臉,於是韆方百計想把林簡言排擠齣京城。他們正愁找不到一個閤適的理由,忽然接到福建報告,說漳州剌史暴病死瞭。他們喜齣望外,立馬嚮皇帝舉薦林簡言前去“補缺”。皇帝見這麼多大臣舉薦,沒有二話就準瞭。
  林簡言赴任前沒有忘記傢鄉族人的囑托,嚮皇帝打瞭一個報告,要求為族人減免繁重的賦稅。皇帝把報告轉到戶部,戶部又轉到福建,當時福建的高長官羅讓看瞭戶部轉來的報告後很詫異,便把林簡言叫來問話。他問林簡言:“當年盈州徐公官為相國,隻嚮朝廷請求減免一鄉的賦稅。而你隻是一個州的刺史,卻要求減免一族的賦稅,這樣閤適嗎?”林簡言說瞭兩個理由:一是傢鄉族人多以種地曬鹽為業,無奈十年九旱,糧食年年歉收,連肚子都填不飽。同時鹽稅太重,鹽貴瞭賣不齣去又不能當飯吃,負擔不起過重的賦稅。二是傢鄉置縣至今已有131年瞭,纔齣瞭他一個進士,足見傢鄉多麼貧窮落後。他能有今天全仗族人栽培,為族人申請減免賦稅,不僅僅是他個人給族人的一種迴報,也是朝廷對熱心教育,為國傢培養人纔的族人的一個奬賞,以利激勵世人把興學之風發揚光大。羅讓聽瞭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便很器重林簡言。
  ……

序言



(此部分為模擬書名,不包含在簡介內容中) 古賢福清 簡介 “古賢福清”並非一本記錄曆史事件的編年史,也不是對某位古人生活軌跡的傳記式描摹。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片段,試圖捕捉一種深沉的精神韻味,一種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智慧之光。這本書所要探索的,是那些超越時空的價值觀念、處世之道以及人格典範,它們如同埋藏在歲月深處的瑰寶,等待著有心人的發掘和品味。 我們並非要逐一羅列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也不是要考證他們的功過是非。這本書的著眼點在於“賢”。“賢”在此並非僅僅指代纔華橫溢、功勛卓著,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內在的品德修養,一種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一種與世俗洪流保持距離卻又不失關懷的獨特視角。這些“古賢”,他們或許並非位高權重,或許他們的名字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他們對睏境的應對方式,卻在不經意間流淌著一種雋永的智慧,一種能夠啓迪後人的力量。 書中所呈現的,是關於“福”的另一種解讀。在很多人看來,“福”是物質的豐裕,是名利的獲得,是順遂的人生。然而,這些“古賢”所體悟到的“福”,卻往往與外在的物質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們的“福”,更多地體現在內心的寜靜、精神的充盈、對得失的淡然,以及在紛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福”,是一種精神上的安頓,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迴歸,是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和諧狀態。 “福清”這個詞,本身就帶有某種地域的色彩,但在此,它更多地被賦予瞭一種象徵意義。它代錶著一種澄澈、一種清淨,一種在紛擾塵世中尋求寜靜與自在的境界。那些“古賢”所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福清”的狀態,一種心靈的澄明,一種在人生旅途中不被外物所役使的自由。 這本書試圖構建的是一個思想的場景,一個智慧的對話。它不是一個枯燥的知識堆砌,而是一次精神的漫步。我們將跟隨筆觸,走進那些古老的庭院,感受微風拂過竹林的聲響;我們將潛入那些深邃的思想,品味字裏行間的哲思;我們將目睹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潔品格的身影,感受他們身上散發齣的獨特光芒。 我們不會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不會將“古賢”神化。他們是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但正是他們在平凡甚至艱難的境遇中,所展現齣的那些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纔使得他們成為值得我們去尊敬和學習的對象。這本書,正是希望能夠梳理和呈現齣這些“古賢”身上所體現齣的、能夠跨越時代而依然閃耀的“福清”特質。 比如,在書中,你可能會讀到關於一位隱居山林的學者,他即便物質貧乏,卻能以天地為伴,以書捲為友,將讀書當作一種享受,將思考當作一種修行。他的“福”,不在於錦衣玉食,而在於精神的自由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如何在這個看似簡陋的環境中,構建起一個豐富而遼闊的精神世界?他如何看待那些追逐功名利祿的世人?他的“清淨”又從何而來? 你或許還會遇到一位曆經官場沉浮的士大夫,他在身處高位時,能夠保持清廉正直,不以權謀私;在失意落魄時,又能淡然處之,不失風骨。他如何平衡內心的道德準則與現實的政治鬥爭?他如何在名利場中保持一份澄澈的心境?他的“福清”又體現在何處? 也可能是一位在亂世中堅守原則的普通人,他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依然能夠憑藉良知和樸素的智慧,做齣正確的選擇,保護自己的傢人和鄰裏。他的“賢”或許不驚天動地,但他的“福”卻體現在內心的安寜和善良的堅持。 這本書的結構,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或人物關係來劃分,而是更傾嚮於圍繞某些主題展開。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小小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古賢”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可能會探討“古賢”對於“知足常樂”的理解,他們是如何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找到內心的滿足;我們會深入“古賢”對於“順其自然”的態度,他們是如何看待命運的安排,又如何在有限的選擇中,活齣生命的意義;我們還會審視“古賢”對於“內省修身”的重視,他們是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來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並非要將這些“古賢”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與我們一樣,生活在有血有肉的世界裏,麵對著相似的睏境和誘惑,他們的選擇和堅守,纔顯得更加珍貴和具有現實意義。這本書的目的,並非要求讀者立刻成為“古賢”,而是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和思想的呈現,能夠引發讀者對於自身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思考。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有溫度”的書。它不冰冷、不說教,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古賢”的精神世界。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對人性的洞察,是對生命智慧的探尋,是對一種超越功利、迴歸內心的生活方式的推崇。 “古賢福清”,它是一次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追問,一次關於“何為真正的幸福”的探索,一次關於“如何在這復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心靈的澄澈”的體悟。它不是曆史的注腳,也不是道德的說教,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洗禮,一場關於生命意義的寜靜思考。希望讀者在翻閱此書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啓發,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福清”之路,能夠在紛繁的時代浪潮中,尋得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見“古賢福清”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便是它可能是在探討“福”與“清”這兩個概念在古代賢者觀念中的深度聯係。我猜想,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古賢事跡,而是試圖揭示一種關於幸福與寜靜的哲學。或許,“福”並非是世俗意義上的物質豐裕,而是內心的安寜與滿足;而“清”則不僅僅是淡泊名利,更包含瞭一種明辨是非、洞察世事的清澈。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隱士的生活,他們或許物質匱乏,卻心境平和;那些聖賢的教誨,他們或許言簡意賅,卻道盡人生真諦。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福”與“清”。它是否會通過古賢的言行,為我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準則,讓我們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時,也能守護內心的平和?這種對人生智慧的挖掘,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評分

“古賢福清”這個書名,乍一聽,便讓我聯想到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寶藏,等待著被發掘。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在探索那些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但並非是那種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種更具故事性和啓發性的方式呈現。我設想,它或許會從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切入,講述一位或幾位古賢如何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憑藉其超凡的智慧和道德修養,引領一方,或者默默奉獻。又或者,它會圍繞著某個特定的主題,比如“仁愛”、“忠誠”、“節製”,來逐一梳理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古賢們對這些主題的理解和實踐。我期待書中能有鮮活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情節,讓那些遙遠的先賢仿佛活在我們眼前,他們的思想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條,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指導。這種敘事性的解讀,往往比純粹的理論闡述更能觸動人心,也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

評分

“古賢福清”這個書名,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充滿期待。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無數代古賢們在漫長曆史中留下的智慧之光,而“福清”二字,似乎暗示著一種將這種智慧與“福”和“清”的追求相結閤的獨特視角。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並非是簡單地介紹曆史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他們思想中與“福”和“清”相關的精髓。也許,它會探討如何通過古代賢者的哲學,找到通往內心寜靜的道路;也許,它會闡述如何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保持精神的純粹與高潔。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理解和實現真正的“福”與“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而有意義。它會不會像一個指南,引導我們穿越現代社會的種種誘惑與喧囂,尋迴內心深處那份久違的安寜與幸福?

評分

“古賢福清”這四個字,自帶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氣息,仿佛是一麯古老的鏇律,在心頭緩緩迴蕩。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是在梳理那些古代賢者們關於“福”與“清”的深刻見解,並從中提煉齣對現代人具有啓示意義的思想。我設想,它或許會從曆史的某個側麵切入,講述古賢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中,尋找到屬於他們的“福”,又是如何保持內心的“清明”。它會不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對“福”的理解是否偏頗,對“清”的追求是否動搖?我渴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古賢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的豁達,領悟他們的人生哲學。這種對人生至高境界的探索,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期待它能給我帶來精神上的滋養與升華,讓我能夠以更加平和、清澈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古賢福清”這四個字,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悠遠的意味,仿佛打開它就能穿越時空,窺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智慧。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翻閱,但單憑這個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位位身披長袍,目光深邃的老者,他們或許隱居山林,或許遨遊四海,將畢生所學凝結成文字,留給後人啓迪。我想象著書中會充斥著那些穿越韆年的哲學思辨,關於人生意義、宇宙奧秘、道德倫理的探討。或許會有對《道德經》的獨到解讀,或許會有對《論語》的全新詮釋,又或許會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古代智者的思想精華。這種對未知知識的渴望,讓我在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