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手球运动的理论与方法
: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程锡森,曾三明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1855683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手球运动的理论与方法》全面论述了手球基本理论知识、手球技术动作要领和战术的配合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手球运动概述、手球基本技术、手球基本战术、手球比赛的临场指挥、手球比赛的组织与裁判法。
《手球运动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其内容精练,图文并茂,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助于手球爱好者或在校专业学生掌握。
程锡森,男,1977年出生,汉族,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任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社会体育系主任。湖北省体育理论学会理事;健美健身国家裁判。长期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曾主持省、市级课题3项,个人著作《休闲健身运动概论》,主编教材《运动项目概论》《现代大学体育与健康》;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10余篇。
曾三明,男,1952年8月出生,红安县人,中员,教授。1979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曾任江汉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体育伦理学会研究会委员、湖北体育理论学会会员。曾经多次被评为教育工作者,先进科研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从事篮球教学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篇被CPCI-S收录,2篇被ISTP收录;出版《现代篮球运动战术精粹》等专著3部;主编《现代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等高等院校教材9部,受邀任副主编或参编教材6部,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湖北省高校贫困、特困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等省、市级科研课题6项。
《手球运动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手球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一、手球运动的特点
(一)竞赛特点
1.对抗激烈
手球是一项允许身体直接接触的运动项目。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对方的移动路线,封、挡对方的传球路线和射门角度。双方为了各自的攻守目的,在地面和空中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就出现了双方运动员身体合理碰撞、连续抢断球和多次封、挡球的精彩纷呈的对抗场面。
2.动作精彩
足球比赛中的飞身铲球、鱼跃扑球,排球比赛中的鱼跃救球等动作,能引来观众的一阵阵掌声。而这些动作,在手球比赛中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在手球赛场上,球门的前面有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弧,叫球门区。规则规定只有守门员可以在内活动,进攻队员只有在射门时球出手后,才能进入球门区。因此,运动员如果要争取近距离射门,就必须采用鱼跃射门的技术,由此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空中动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跃射门技术。
此外,变幻无常的射门动作,灵活多变的隐蔽传球,守门员闪电般的出击扑救球等,都给激烈的手球比赛增添了更为动人的色彩。
3.速度飞快
手球比赛中,传球速度快,队员跑动快,战术配合快,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手球规则规定,只要进攻的队员身体没有失去平衡,还能够继续进攻或进行配合.裁判员就不要中断比赛,使比赛能够快速连续地进行下去。这一规则特点决定了手球比赛的快速。在手球运动员选择上,要求是速度快,然后才是个子高,所以,速度慢的运动员上不了手球赛场。速度快的运动员,尽管个子小,也能在手球比赛中发挥作用。旋风般的速度,出神入化的快速传球,可使观众感受到运动员所创造的速度魅力。
(二)人文特点
1.拼搏精神
强烈的对抗、频繁的身体接触、持续不断的进攻以及激烈对抗中的全力射门,使手球运动员练就了一种敢于拼搏的顽神。在比赛中,只要进攻队员还能够继续进攻,裁判员就不会中断比赛,因此,手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可以毫不在乎对手频繁的犯规,而专心于进攻。运动员顽强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手球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对一个民族,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2.集体精神
手球是一个集体运动项目,因此它不同于拳击或田径等个人拼搏的项目。手球同时又是一个对抗异常激烈的项目,个人在集体中所能起的作用远小于篮球和足球。这就需要全体队员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韩国人可以在手球运动这个项目上取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与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不无关系。手球运动,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协作精神。
3.欣赏价值
手球运动是一个力与美结合的项目,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比赛中,运动员在激烈对抗中熟练自如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射门动作,跳起远射、小角度射门、前扑射门、鱼跃射门以及采用反弹球、旋转球、快板球等高难度射门技术。出神入化的战术配合,灵活多变的隐蔽传球,守门员精彩的出击扑救球以及旋风般的快攻反击等,都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观众们在观看激烈对抗的手球比赛时,会惊叹手球运动员那种专心致志、不屈不挠、敢于拼搏的顽神,不知不觉中,场上紧张的气氛会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拼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4.易于开展
开展手球运动的器材比起足球、篮球都更要简单。只需要几样器材:一个手球,一个2米高、3米宽的球门,一片平整的场地(20米x40米,水泥、木板、硬土地均可)就可以开始打手球了,甚至在现有的篮球场上也可以开展。比起打篮球和踢足球,手球易于开展更主要的原因是手球竞赛规则简单。初学打球,用手打总比用脚踢容易掌握,因此,比起学足球,手球初学者更容易入门。学习篮球,首先要学会难度较大的运球和投篮,还有较为复杂的脚步动作,一不小心,就会走步。而手球没有严格的走步限制,可走的步子多,单手投掷与日常动作习惯相近,射门更是趣味性很浓,挑战性很强的技术,更易于被初学者接受。在各大学、中学和小学开展手球运动的实践,也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相对于足篮球而言,学生们会觉得打手球更有趣,更容易接受手球运动。目前开展手球的障碍,主要是大多数人还不了解手球,媒体宣传也较少。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沉闷感。尤其是在描绘一些历史性的转折点时,作者的文笔变得极富画面感和叙事张力。我记得有段内容,对比了不同时代对运动员“体能”定义的演变,用生动的历史切片展示了运动科学是如何一步步“重塑”人类体能边界的。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数据,而是将科学发现融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些决定性的训练场上,感受决策者当时的挣扎与突破。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技术细节不那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人类不断挑战极限”的精神所感染。作者在引用文献和案例选择上也非常考究,每当提到一个新概念,后面紧跟着的往往是来自不同领域的佐证,显示出极强的跨学科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充满力量感的色彩搭配和动态的图形元素,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体育类书籍的兴趣。我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下现代体育训练的普遍趋势,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直接陷入枯燥的规则讲解,而是用一种非常宏大且系统的视角,探讨了竞技体育背后更深层次的规律。比如,它花了不少篇幅去分析“群体运动中的个体决策效率”这一课题,这种跨学科的讨论角度非常新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战术演变比作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这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读完关于心理韧性构建的那几个章节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管理方式,感觉这本书带来的启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优化系统性协作与个人潜能开发的指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论述团队动力学时,那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受用。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不高,以为又是一本充斥着老生常谈的训练计划和过时的技术分析的“工具书”。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实实在在的。它在方法论上的革新是革命性的。作者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线性训练模式,转而推崇一种高度适应性和非确定性的训练框架。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在运动科学中的应用这一部分。书中详细描绘了如何在高速变化的比赛环境中,快速识别和利用“突现行为”(Emergent Behavior),而不是死板地执行预设战术。这种理论深度,让我想起了一些前沿的工程学著作。文字风格极其严谨,充满了专业术语,但每一次术语的出现都附带着清晰的数学模型或案例支撑,绝非空泛的理论堆砌。对于那些真正想从底层逻辑上去理解运动表现极限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内参”,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认知工具来解构运动的本质。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感和墨水的清晰度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长时间盯着密集的图表也不会感到刺眼。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中附带的思维导图式总结。在几个关键章节的末尾,作者用高度凝练的图形语言总结了核心逻辑链条,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回顾和内化复杂理论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将原本复杂的理论结构,清晰地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节点,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检索效率。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典型的“学者型文人”,论证逻辑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但其表达方式又绝不晦涩,充满了对知识探索的热忱。它不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认真研读、反复咀嚼的案头工具书,它所蕴含的思维深度,足以支撑我们进行长期的专业探索。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环境适应性”与“技术简化”之间关系的探讨。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技术动作的冗长描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设计训练环境,以“自然诱导”出最优动作模式上。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贯穿始终。书中对“认知负荷管理”的章节尤其精彩,它不再是从生理角度去谈论疲劳,而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去剖析为何高压下决策会失误。作者提出的那套“基于不确定性的反馈循环优化机制”,简直像是一份针对高强度脑力劳动的指南。整个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来看待运动表现的视角被整体向上提升了一个维度。它更多关注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这正是其价值所在——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