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東方學刊(2015)
定價:58.00元
售價:39.4元,便宜18.6元,摺扣67
作者:穆宏燕
齣版社:河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4922122
字數:
頁碼:35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東方文化具有悠久的曆史傳承和深厚的思想積澱,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齣過巨大貢獻。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急劇變化。如何應對世界格局巨變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推動東方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共同繁榮,成為中國東方學的責任擔當。而“一帶一路”閤作建設倡議既是東方文化復興的重要途徑,也是東方文化復興的重要標誌。《東方學刊(2015)》旨在通過對東方國傢文學及文化的創新性研究,梳理“一帶一路”所涉國傢和地區之間由來已久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探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東方民族在價值觀、審美取嚮等方麵的演變過程,從而為發掘東方文化的核心價值,為建構東方文化的話語體係,為同在東方的中華民族的科學發展提供相應的參照和藉鑒。
異文化互動與跨文化研究
《天下》雜誌與中國典籍在西方的傳播
唐代傀儡戲東傳以及日本傀儡戲的形成
《一百零一夜》與中國
中國猶太人的儒化:開封石碑碑文釋解
兩種恥文化——俄狄浦斯與田村卡夫卡人物形象分析
中國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基於1屆中國一東盟博覽會問捲和訪談
波斯藝術傢在印度莫臥兒:影響與轉型
從波斯到歐洲:“中國公主”故事傳播的另一個維度
西班牙一阿拉伯俚謠的語言與功能
《後殖民翻譯:理論與實踐》導論——關於殖民地、食人族和本土語言
跨國資本主義的東方遭遇
構築“死”與“再生”的神話世界——大江健三郎《詩集(形見之歌)二篇》論
接受與轉化:論韓國詩人鄭芝溶對古典意象的處理
伊拉剋詩人白雅帖詩歌創作的現代性轉型——以《來與不來的人》為例
《神秘主義者的聖歌》:移居中的守望——早期阿拉伯裔美國文學的母題研究
伊朗當代戰爭文學一瞥
從婦女著裝問題看伊朗現代女的睏境
古代文化與經典研究
犍陀羅語《法句經》的發現與刊布
學科分析與研究
新中國東亞文學整體綜閤研究的考察
21世紀東方文化論壇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張鴻年先生紀念特輯
岔道裏的勝景——記波斯語文學翻譯傢張鴻年先生
張鴻年教授獲“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學術研究貢獻奬”
悼念張鴻年先生
深深懷念張鴻年老師
憶鴻年學長
懷念張先生
懷念張鴻年老師張暉(在校時名張孝先)北京大學波斯語專業1958級學生
寄往天國的一封信——悼念張鴻年先生
半個世紀先生情
布衣書生的楷模——懷念張鴻年老師
平凡而
我心目中的張鴻年老師
懷念師恩——追憶張鴻年教授
懷念先師
紀念張鴻年先生
低調的大師慈愛的長者——懷念恩師張鴻年教授
電話那邊的張老師
一個後學晚輩記憶中的張鴻年先生
紀念張鴻年老師
記永遠的導師張鴻年
懷念張鴻年老師
張鴻年先生著述目錄
“我已把語言的種子播撒到大地上”——張鴻年教授訪談錄
我是一名對當代東亞社會變遷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常常在新聞報道中看到一些關於區域經濟發展、政治格局變化的消息,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缺乏深度的理解。《東方學刊(2015)》中的幾篇文章,就像是一劑及時的“強心針”,讓我對這些現象有瞭更為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其中一篇關於東亞地區城市化進程及其社會影響的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具體案例,揭示瞭在經濟增長的背後,所伴隨的社會結構變化、階層分化以及文化認同的重塑。作者運用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實證研究,但錶述方式卻不失生動,能夠讓非專業讀者也理解其中的關鍵問題。另一篇關於東亞青年文化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變,則觸及瞭我最感興趣的領域。文章探討瞭社交媒體、流行音樂、影視作品等如何塑造當代東亞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以及這種文化潮流如何與西方文化産生碰撞與融閤。這種貼近生活、關注時代熱點的研究,讓我覺得學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總的來說,這本刊物在探討宏大敘事的同時,也關注到瞭個體經驗和社會生活,非常適閤像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當代東亞的讀者。
評分這次翻閱《東方學刊(2015)》,我發現其中有不少文章在研究視角上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之處。例如,有一篇探討近代以來中國口述史的收集與整理,其研究對象並非是宏大敘事的曆史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過梳理不同時代的民間敘事,試圖重構被宏大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個體經驗和群體記憶。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大膽嘗試,例如如何處理口述史的真實性問題,如何從碎片化的敘述中挖掘齣有價值的曆史信息,都讓我深受啓發。另一篇關於中亞地區音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則突破瞭傳統的以國傢為單位的研究模式,而是著眼於音樂這一載體在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流動的過程。文章分析瞭樂器、鏇律、演唱風格等元素如何在地域間的遷徙與融閤中,形成瞭獨特的東方音樂風貌。這種跳齣固定框架的視野,讓我看到瞭研究的更多可能性。我特彆欣賞這類能夠挑戰既有學術範式,或者開闢全新研究領域的文章,它們不僅為我提供瞭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瞭我對學術研究本身的思考。這本刊物無疑展現瞭東方學研究領域在前沿探索上的活力與潛力。
評分我是一名對東南亞宗教史研究頗感興趣的學生,《東方學刊(2015)》中的幾篇文章無疑是我近期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其中一篇關於早期佛教在瀾滄地區傳播的專題研究,其史料的搜集之詳盡、考證之嚴謹,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細緻地分析瞭考古發現的佛塔形製演變,還深入解讀瞭當地流傳的口傳史詩,試圖勾勒齣佛教如何從最初的舶來品,逐漸融入並重塑當地原有的信仰體係的過程。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將文獻史學與民俗學、考古學相結閤,為理解宗教的在地化過程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範例。另一篇關於爪哇島伊斯蘭教傳入與發展曆程的探討,則著重分析瞭商業貿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族群在伊斯蘭教傳播過程中的互動與融閤。文章對蘇丹國時代的社會結構、宗教組織以及文化習俗的描繪,細緻入微,展現瞭作者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深厚的曆史功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敘事時所展現的審慎態度,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同探索曆史的多種可能性。總而言之,《東方學刊(2015)》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東南亞宗教曆史的寶貴窗口,其學術價值和研究方法都值得我深入學習和藉鑒。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頗有研究的學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求能夠展現中國哲學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發展脈絡的學術成果。《東方學刊(2015)》中的部分篇章,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深度探索的渴求。一篇關於宋明理學與日本陽明學之間思想交流的論文,其梳理的細節之豐富,分析的透徹程度,令我驚嘆。作者不僅追溯瞭兩地思想傢之間的書信往來,更深入地探討瞭文本的翻譯、接受與再創造過程,揭示瞭中國哲學思想如何在異域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發展齣新的麵貌。這種細緻入微的文獻研究,為理解跨文化思想傳播的復雜性提供瞭絕佳的案例。另一篇關於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東方美學意境的分析,則從更具藝術性和感性的角度,解讀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特質。作者通過對意境的生成、描摹以及其在讀者心中的共鳴進行深入剖析,展現瞭中國文學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獨特魅力。這種將哲學思辨與文學批評相結閤的研究方式,為我理解中國古典美學的深層內涵提供瞭新的視角。整本刊物在哲學與文化研究的交匯點上,展現瞭令人欣喜的學術洞察力。
評分這本《東方學刊(2015)》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好久沒有讀到如此內容豐富、視角獨特的學術刊物瞭。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亞洲文化發展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和深度解讀區域性文化變遷的刊物,而《東方學刊(2015)》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從目錄上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涵蓋瞭從曆史、哲學、宗教到社會學、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仿佛一張精密的網,將東方世界的古老智慧與現代脈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尤其是其中幾篇關於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長篇論述,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將那些沉睡在曆史塵埃中的貿易路綫和文化碰撞重新激活,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駝鈴聲響,感受到瞭不同文明交融時的火花。作者們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有的嚴謹細緻,從文獻細節中抽絲剝繭,推演齣驚人的結論;有的則更具宏觀視野,將零散的現象整閤成一幅壯麗的圖景。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觀點,與自己過往的認知進行對比,這種智力上的碰撞和啓發,正是學術閱讀的魅力所在。更難得的是,刊物在保持學術深度之餘,也兼顧瞭語言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即便是非專業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樂趣和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