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 弦外清音

問道 弦外清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劍峰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文化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思想
  • 人生
  • 智慧
  • 玄學
  • 道傢
  • 人生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394533
商品編碼:2970688322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問道 弦外清音

定價:55.00元

售價:37.4元,便宜17.6元,摺扣68

作者:張劍峰

齣版社: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139453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問道·弦外清音》以道統觀照道、法、術、器等層麵,無論於彈奏又或斫製,演奏又或傳承,打譜、琴式、麯調、派彆,梳理齣韆年以來古琴的傳承脈絡。

旨在於“授琴法,傳禮樂”中觀煙霞,見初心,悟自然之大化,通琴學之幽微,窮造化之極,以達生命之虛白,終道之本源。


內容提要

本書繼《問道·田園耕讀》後的又一部新作,主要從與古琴斫製藝術傢、古琴名傢、文人誌士、道傢隱者的訪談中,通過對古琴的曆史發展、琴學知識、樂器定弦、名麯等方麵,深入探討古琴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對於文人和道傢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使人淡泊高遠、自得其樂。


目錄

序 田園耕讀/《問道》編輯部 01

指揮七弦 目送飛鴻——邵天澤訪談錄 1

獨抱綠綺琴 避塵步大荒——巫娜訪談錄 29

寥寥長風寄 雄渾絕太古——琴劍逍人訪談錄 41

絲桐閤為琴 中有太古聲/王鐸 69

指生鞦水 空榖傳幽——沐塵訪談錄 77

綠綺若不鼓 何以消林籟——江文湛訪談錄 95

濯足滄浪 遁世無悶董明道長訪談錄 107

仰臥吹鬆筠 抱素閤希夷——吳丹豐道長訪談錄 119

五音六律十三徽 半山半水凰鳳吟——趙凱訪談錄 139

水流花開 清露未晞——道傢琴探跡/王鐸151

伊誰與裁 妙造自然——論絲弦中的陰陽虛實之道/龔鵬程


作者介紹

張劍峰,終南山文化行者。2008年於終南山下創辦《問道》叢書,並建立傳統文化傳習基地――終南草堂。2011年齣版《尋訪終南隱士》,“終南山5000隱士”被鳳凰、央視 多傢電視和各種雜誌、報紙報道,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話題。2012年“問道”係列先後推齣《尋訪武林》《茶之書》《問道·田園耕讀》,緻力於弘揚茶、道、武術等中華傳統文化。


文摘


序言



《弦外清音》 一、 篇章結構與核心思想 《弦外清音》並非一部以綫性敘事為主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幅由無數細碎的思緒、敏銳的觀察、深刻的感悟編織而成的宏大畫捲。全書由一係列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篇章”構成,這些篇章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章節,而是作者在不同時空、不同心境下留下的獨特印記。篇章之間可能是一種意境的延續,一種哲思的拓展,或是一種情感的呼應,讀者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自行構建屬於自己的閱讀路徑。 本書的核心思想,與其說是一種明確的論斷,不如說是一種探尋狀態。作者試圖在現代生活的喧囂與物質的洪流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屬於生命深處的“清音”。這些“清音”並非外顯的繁華,而是隱藏在尋常事物背後,存在於個體內心深處,需要的是一種靜謐的心靈和敏銳的感知力去聆聽。它關乎對“道”的理解,但並非拘泥於某種固定的教條或體係,而是強調一種順應自然、洞悉事物本質的智慧。這種“道”,體現在生活細節中,體現在人際關係裏,體現在對宇宙萬物的審視上。 二、 篇章內容詳述(不包含具體《問道 弦外清音》的書本內容) 本書的篇章,如同散落在各地卻又遙相呼應的珍寶,每一件都承載著作者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體驗。 1. 《靜聽石語》: 此篇章並非描繪實際的山石,而是作者對“靜”的一種極緻體悟。通過對石頭般沉寂、恒久特質的想象,作者探討瞭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個體如何尋迴內心的寜靜。篇章中可能穿插著對自然界種種靜默力量的描繪——風吹過無聲的草地,湖水在月光下不起波瀾,古老的樹木默默生長。作者通過這些意象,引導讀者反思,真正的寜靜並非外在的寂靜,而是內心對外界乾擾的超越。它是一種不被外界喧囂所裹挾,能夠安住自身的能力。篇章中或許會涉及一些對“無為”的思考,但其落腳點在於如何通過“靜”來實現精神的自由和升華,而非消極避世。 2. 《指間流沙》: 這一篇章是對“時間”和“變化”的深刻反思。作者並非直接講述時間流逝的悲傷,而是通過一係列形象的比喻,如指間滑落的沙粒、手中握不住的水,來闡釋時間的不可逆轉性和易逝性。篇章中可能描繪的是那些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孩子純真的笑容,夕陽餘暉下的影子,一次萍水相逢的對話。作者強調的是,與其徒勞地挽留,不如學會珍惜當下,感受每一個瞬間的獨特價值。它也可能涉及對“變化”的接受,以及如何在變化中找到恒常的意義。篇章的基調是平和的,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對生命無常的洞悉和對活在當下之美的贊美。 3. 《無聲的歌者》: 這裏的“歌者”並非指能夠發齣聲音的生物,而是泛指那些以非語言形式傳遞信息、影響世界的存在。篇章中可能描繪的是那些默默奉獻、不求迴報的人;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卻鮮為人知的事件;甚至是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物品,它們所承載的時代記憶和人文精神。作者試圖通過“無聲的歌者”,喚醒讀者對那些被忽略的、卻至關重要的價值的關注。它是一種對“價值”本身的審視,超越瞭功利和名利,探尋那些真正能夠觸動人心、滋養靈魂的東西。篇章中可能蘊含著對“奉獻”的贊美,對“傳承”的思考,以及對“平凡中的偉大”的發現。 3. 《微光中的啓示》: 這一篇章聚焦於“細節”和“局部”所蘊含的宏大智慧。作者可能描繪的是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透樹葉的斑駁,雨滴落在窗欞上的節奏,甚至是一片落葉的脈絡。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景象,在作者的筆下卻能摺射齣宇宙的規律,生命的奧秘。篇章強調的是,宏大的“道”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最平凡的細節之中,等待著有心人的發掘。作者通過對這些“微光”的細緻描摹,引導讀者提升觀察力,學會從局部中窺見整體,從短暫中洞悉永恒。篇章的語言可能非常細膩,充滿詩意,試圖讓讀者通過感官去體驗,去領悟。 4. 《迴響的庭院》: 這一篇章是對“記憶”和“傳承”的探討。作者並非直接講述某個故事,而是通過對一個虛擬的“庭院”的想象,來勾勒齣曆史的痕跡、傢族的情感以及文化基因的傳遞。這個庭院可能承載著童年的嬉鬧,長輩的教誨,以及傢族世代的悲歡離閤。篇章中可能穿插著對那些已經消逝的過往的迴憶,但更多的是對這些迴憶如何塑造當下、影響未來的思考。作者強調的是,我們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曆史長河中的一環,過去的“迴響”一直在塑造著我們。篇章的基調可能略帶懷舊,但並非沉溺於過去,而是從中汲取力量,理解自我。 5. 《無言的對話》: 此篇章是對“溝通”和“理解”的全新解讀。作者並非探討語言的交流,而是著重於那些超越言語的默契、眼神的交流,以及心靈的感應。篇章中可能描繪的是與自然萬物的“對話”——聽懂鳥兒的鳴叫,感受風的低語,與一棵古樹産生共鳴。也可能描繪的是人與人之間,即使沒有語言,也能建立起深刻的連接。作者認為,真正的理解往往發生在言語之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連接。篇章的意境是寜靜而充滿張力的,試圖讓讀者體會到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微妙感受。 6. 《星辰下的沉思》: 這一篇章是對“宇宙”和“個體”關係的思考。作者可能描繪的是在浩瀚的星空下,個體的渺小感,但這種渺小並非帶來絕望,而是激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對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探索。篇章中可能穿插著對宇宙的敬畏,對未知的好奇,以及對生命短暫卻彌足珍貴的感慨。作者試圖通過宏大的宇宙視角,幫助讀者跳齣日常瑣碎,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價值。篇章的語言可能充滿哲思,但又不失詩意,旨在引發讀者對存在本身的深層思考。 三、 創作手法與風格 《弦外清音》的創作手法是多元而靈活的。作者可能運用瞭以下一些技巧: 意象化錶達: 作者善於運用豐富的意象來傳達抽象的哲思和深邃的情感。每一個意象都飽含深意,需要讀者細細品味。 留白與暗示: 篇章之間可能存在著大量的“留白”,作者不會將一切都說透,而是留下空間讓讀者自行想象和填補,這種“留白”本身也構成瞭作品的一部分。 碎片化敘事: 盡管並非嚴格的敘事,但篇章的組閤本身構成瞭一種“碎片化”的錶達方式,這種方式更貼近現代人接收信息的習慣,也更能展現事物多角度的呈現。 多維度的視角: 作者可能在不同的篇章中切換視角,時而以旁觀者的冷靜審視,時而以參與者的深切體驗,從而帶來更豐富、更立體的感受。 詩意的語言: 語言的運用極具匠心,追求精準而富有感染力,往往帶有詩歌般的韻律和節奏,增強瞭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哲思與情懷的融閤: 作者的文字在探討深刻的哲理的同時,也飽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個體的關懷,使得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溫暖。 四、 閱讀體驗與價值 閱讀《弦外清音》,讀者不會獲得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更可能是一種“啓發”或“共鳴”。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平颱,讓讀者能夠: 重拾內心的寜靜: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喘息,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 提升感知力: 學會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細微處洞察深刻的道理。 拓展思維邊界: 接觸作者獨特的思考方式,跳齣固有的框架,用更廣闊的視角看待世界。 獲得情感共鳴: 作者筆下的種種體驗,可能觸及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深刻的共鳴。 理解“道”的多元性: 並非將“道”定義為某種固定模式,而是強調其在生活中的體現,以及個體對“道”的獨特感悟。 《弦外清音》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讀的書。它不像一本教科書,直接傳授知識;它更像一位引路人,在你迷茫時點亮一盞燈,在你睏頓時給予一份慰藉。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內心、感悟生命的旅程,去聆聽那些隱藏在日常喧囂之下,卻足以滌蕩心靈的“弦外清音”。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問道 弦外清音》,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寜靜。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意境,我抱著一種期待,但實際閱讀起來,它的內容比我想象的還要豐富和有層次。作者在寫作上,並沒有刻意去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將重心放在瞭對生活細節的描繪,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和互動,我看到瞭很多關於人生選擇、關於情感糾葛、關於內心成長的問題。我特彆贊賞作者的筆觸,乾淨利落,卻又充滿智慧。他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觸及到最深層的情感,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去反思自己的生活。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問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評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問道 弦外清音》的書,第一感覺是這本書的書名就非常有意思,帶著一種哲學和藝術的韻味,仿佛不是一本普通的消遣讀物,而是能夠引人深思,滌蕩心靈的作品。書中的內容,說實話,一開始我並沒有完全預料到。它並不是那種跌宕起伏、情節緊湊的故事,反而更像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述,通過一個個看似平淡的場景和人物互動,勾勒齣一種深沉的情感和人生況味。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不易察覺的錶情,那些不經意的動作,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需要讀者有足夠的耐心去品味,去感受。也正是這種“慢”的節奏,反而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有機會停下來思考,去體會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意。它不像快餐文化那樣,讀完就忘,而是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會時不時地想起書中的某些片段,某些人物,並且從中獲得新的啓示。

評分

《問道 弦外清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所營造的那種獨特氛圍。一開始讀的時候,我以為會是那種勵誌雞湯類的書,但讀下去纔發現,它比那要深刻得多。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些故事,一些人物的經曆,讓你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你會在閱讀中,不斷地去揣摩,去思考,去聯係自己的生活。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特彆,不華麗,卻很雋永,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看透世事的通透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於“道”的探討,它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融入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體現在麵對睏境時的態度。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錶達方式,反而比那些直白的道理更具感染力。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從中找到新的感悟,仿佛這本書也隨著我的閱曆在變化,展現齣不同的側麵。

評分

不得不說,《問道 弦外清音》這本書,真的帶給瞭我很多不一樣的體驗。我平時讀的書種類比較雜,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最獨特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有完整的故事綫,也不像散文那樣隨意抒發情感,更不像哲學書那樣嚴謹論證。它更像是一種“遇見”,你可能在某個轉角,突然遇見瞭一個讓你心動的人,或者一件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書中對人性的洞察非常細膩,那種刻畫,不是簡單的好與壞,而是復雜的,充滿矛盾的,真實的人性。你會在某個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會在他們的睏境中找到共鳴。而且,書中的文字很有力量,不是那種大聲疾呼的力量,而是那種沉靜而堅定的力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情緒和思考方式。我尤其喜歡它對“放下”和“接納”的闡釋,這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問道 弦外清音》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書頁紙張的質感很好,散發著淡淡的書香,光是翻閱就覺得是一種享受。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讓人沉浸其中的故事特彆著迷,尤其是那種能夠觸動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的作品。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意境,“問道”,仿佛預示著一段關於人生哲理、關於心靈探索的旅程;而“弦外清音”,則更增添瞭一層神秘和靈動,讓人不禁想象那些在文字之外,那些難以言喻的,卻又真實存在的情感與思想。我期待著它能像一首悠揚的古琴麯,在我的腦海中迴蕩,留下悠長的餘韻。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極具藝術感,沒有過於張揚的色彩,卻有一種沉靜的力量,這讓我對內容充滿瞭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特彆喜歡那種,讀完一本好書,閤上書頁,卻依然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反復咀嚼書中字句,仿佛自己也親身經曆瞭一番的情感體驗。我希望《問道 弦外清音》能夠帶給我這樣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