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數字行業民俗誌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董曉萍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303096718
字數:285000
頁碼:26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00kg
本書是董曉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民俗文獻史綱要”(02JAZ840003)的子課題成果之一,由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資助齣版。項目閤作單位:法國遠東學院(EFEO)。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復古的、帶有神秘感的插畫風格,讓我在拿到手的時候就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那些在數字世界裏悄悄流傳的“潛規則”、“都市傳說”或者說是“集體無意識”的錶達方式非常感興趣。想象一下,在虛擬社區裏,一個大傢心照不宣的梗,或者是一個特定群體的專屬黑話,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代代相傳,最終成為一種獨特的“民俗”?這本書的名字《數字行業民俗誌》恰恰擊中瞭我的這一點,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隻存在於數字空間中的“民俗”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角落,比如程序員之間的俚語,遊戲玩傢社群的儀式,甚至是在各種社交媒體平颱上,那些隻有“圈內人”纔能理解的符號和行為。我希望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一些現象,而是能像人類學傢一樣,去解讀這些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文化根源,甚至是它們在數字時代的新演變。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配以詳實的田野調查(即使是虛擬的),那將是極大的驚喜。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在使用數字産品、參與數字互動時的行為模式,發現我們自己可能也身處在某種“民俗”之中,隻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特定社群中,代代相傳的、具有象徵意義的行為和觀念。我一直對“民俗”的定義非常感興趣,它不僅僅是陳舊的傳統,更是一種集體智慧的沉澱,一種文化認同的載體。《數字行業民俗誌》這個名字,則將這種古老的文化現象置於瞭一個全新的語境之下——數字行業。我非常好奇,在那些高度依賴技術和數據驅動的行業裏,什麼樣的“民俗”會産生?是那些在代碼編寫過程中齣現的、隻有開發者纔能理解的“梗”?是那些在用戶界麵設計中,約定俗成的“最佳實踐”?還是那些在市場推廣中,被反復驗證和傳承的“傳播技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細緻的民族誌研究者一樣,深入到數字行業的各個角落,去觀察、去記錄、去解讀那些在數字世界中悄然形成的“規矩”和“習慣”。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這些“數字民俗”是如何影響行業發展、技術創新,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數字生活。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分析,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字時代的文化變遷,那將是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因為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在思考,但從未找到閤適詞匯來形容的現象。《數字行業民俗誌》聽起來像是一份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數字時代,形成新的文化習慣和行為模式的記錄。我個人對那些在工作場所中,尤其是高科技行業裏,那些不成文的規矩、團隊內部的默契、甚至是某些特定群體的“黑話”特彆感興趣。想象一下,一個新加入團隊的員工,如何在短時間內學會那些隻有“圈內人”纔懂的溝通方式?一個資深的産品經理,是如何在無數次的項目迭代中,形成一套自己獨特的“預判”體係?這些都是我希望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輕鬆但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去揭示這些“數字民俗”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對個人和團隊産生的影響。也許書中會討論到,在高度競爭和信息爆炸的數字行業,人們是如何通過這些“民俗”來建立認同感、降低溝通成本,甚至是尋求一種歸屬感。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生動的案例,讓我們能夠窺見那些隱藏在日常工作之下的、更加人性化的、甚至帶有一絲“煙火氣”的數字世界。
評分作為一個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我讀這本書的動機,與其說是好奇,不如說是一種“尋找共鳴”的渴望。我們每天都在跟各種各樣的數據、算法、産品打交道,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執行任務,卻很少去思考這些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希望《數字行業民俗誌》能幫助我梳理這些模糊的“感覺”,將那些藏匿在日常工作中的“潛規則”和“潛移默化”的力量具象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數字行業民俗”的,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張力。是那些不成文的規定?是那些經過無數次復製粘貼而形成的“模闆”?還是那些關於“大神”、“大佬”、“寫代碼的都內嚮”之類的刻闆印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方法論,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些“民俗”。比如,當一個新人進入公司,他需要多久纔能“入鄉隨俗”?當一個項目遇到睏難,團隊成員會采用什麼樣的“儀式”來尋求解決?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卻往往是影響團隊效率和氛圍的關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數字身份”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在高度競爭的數字行業中,人們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構建和維護自己的“數字人設”的。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訪談,或者對行業內一些資深人士的觀察,那將會非常有價值。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新媒介文化”的探索。在過去,我們談論民俗,總是會想到村落裏的故事會、節慶活動,那些承載著曆史和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但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數字技術深刻改變的世界裏,很多“民俗”的産生和傳播,已經轉移到瞭綫上。這本書的名字《數字行業民俗誌》,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數字行業”這個相對理性、務實的領域,挖掘齣“民俗”的特質的。這裏的“民俗”是指什麼?是那些在開發者社區中流傳的關於BUG的“都市傳說”?是那些在産品經理之間心照不宣的“産品經理語錄”?還是那些在營銷人員之間互相藉鑒的“營銷套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數字民俗”的生成機製的解釋,例如,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社群中形成、傳播,又如何演變和消失的。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引發一些對數字倫理和數字社會學的思考,例如,這些“數字民俗”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決策,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著我們對數字世界的認知。如果書中能加入一些跨學科的視角,例如從符號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角度來解讀,那將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讀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