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定价:26.00元
售价:18.2元,便宜7.8元,折扣70
作者:韩启东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5049542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金融风险的诱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法律因素等都是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本文结合我国金融风险特征及其可能的风险诱因,分别对文化、意识形态,法律和政治等因素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作用机理以及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综述
1.3 内容与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化与金融风险
2.1 中国主流文化与金融风险
2.2 储蓄偏好与银行风险
2.3 投机意识与金融风险
2.4 竞争意识与金融风险
2.5 文化因素导致金融风险形成的机理与对策
2.6 本章小结
3 西方意识形态浸入与金融风险
3.1 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3.2 新自由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经济
3.3 新自由主义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
3.4 新自由主义浸入对中国的影响
3.5 新自由主义与中国金融安全
3.6 新自由主义形成金融风险的机理与对策
3.7 本章小结
4 法律与金融风险
4.1 法律与金融风险理论
4.2 法律缺陷与我国金融风险
4.3 法律改革与我国金融风险
4.4 法律执行效率与我国金融风险
4.5 外部法律环境与我国金融风险
4.6 法律因素导致金融风险的机理与对策
4.7 本章小结
5 政治与金融风险
5.1 国际政治与石油金融风险
5.2 国际政治与外汇储备风险
5.3 国际政治与资本流动风险
5.4 政治因素导致金融风险形成的机理与对策
……
6 居民储蓄偏好分析模型及金融风险博弈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韩启东,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从事金融工作二十余年,现就职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专司风险管理工作,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在《金融研究》、《金融时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过三十余篇论文。
文摘
序言
《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金融风险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金融风险就是跟钱打交道,是专业人士的领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很多时候,金融风险的源头,恰恰在于那些看似与金融无关的社会现象。书中对于“路径依赖”效应的探讨,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惯性思维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一旦某个地方或某个行业形成了某种发展模式,即使它存在问题,也很难被轻易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和权力结构。这种“路径依赖”,会使得一些金融风险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和固化。此外,书中对“社会信任”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的论述,也让我感触良多。在一个社会信任度较低的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依赖短期、高回报的投资,而不是进行长期、稳健的资产配置,这自然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投资或规避风险的实操手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金融体系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这些根源如何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民间组织和志愿服务领域有所了解的读者,我发现《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这本书,在探讨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时,巧妙地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其中,这让我眼前一亮。书中对于某些看似与金融无关的社会结构,如家族企业、行业协会,甚至是一些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方式,如何能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分配和风险的累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一直觉得,在中国,人际关系和信任网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这些“社会资本”在金融活动中,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又可能带来怎样的风险,之前我从未有过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这些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如何在缺乏透明度和监管的情况下,成为金融风险的温床。比如,一些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的融资,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了资金问题,但其潜在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作者还探讨了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风险承担意愿的影响,以及在某些情境下,这种文化特征可能如何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潜在风险颇感兴趣,偶然间翻阅了《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这本书,虽然我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书中的一些论述让我茅塞顿开。作者在探讨金融风险时,并没有局限于枯燥的数字和模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维度。例如,书中关于“关系网”在中国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渗透到金融决策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隐约感觉到中国经济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量化的隐形力量,而这本书则试图揭示这些力量如何与金融风险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互动。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它们对当前金融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的演变轨迹。尤其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作者在分析金融风险时,还引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探讨,比如“面子文化”或“集体主义”思维,这些看似与金融无关的元素,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甚至催生出某些非理性的市场情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金融风险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
评分《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这本书,对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某个具体的项目或公司,但对于房地产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面子工程”现象,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金融风险,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常常困惑于为何有些地方会过度开发,即使市场需求并不支撑,却依然有大量的资金涌入。这本书对此给出了解释:除了经济利益驱动,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对GDP增长的执着,以及由此引发的官员间的攀比心理,都可能成为房地产过度扩张的重要推手。这些非经济因素,虽然不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却能实实在在地影响到土地的供给、信贷的宽松程度,以及最终的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作者还提到,在一些基层社区,民间借贷的盛行,以及其与房地产市场的紧密联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点。这种“地下金融”的运作模式,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其连锁反应可能远超想象。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理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思潮和政治生态略有研究的普通读者,我发现《中国金融风险形成中的非经济因素研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中国金融体系的窗口。书中对于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以及这种不对称性如何被利用来放大金融风险的分析,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信息不对称归咎于技术原因,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人性弱点、制度设计以及权力结构的影响。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虽然细节不多,但足以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在信息流不畅、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下,一些人能够凭借信息优势或权力寻租,将风险转嫁给更弱势的群体,或者通过操纵信息来制造虚假繁荣,最终导致金融泡沫的破裂。此外,书中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影响金融行为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一直觉得,很多看似不合逻辑的金融现象,其根源可能在于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层原因。这本书恰恰试图填补这一认知空白,它告诉我们,理解中国金融风险,不能仅仅停留于经济学层面,更需要深入洞察其所处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