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哲學的起源
定價:32.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日)柄榖行人,潘世聖
齣版社:中央編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1726780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分析古希臘哲學,講述社會形態
★清華大學汪暉教授推薦
內容提要
作者說在《世界史的構造》這本書裏,他從交換樣式(而非生産方式)的角度,對人類社會曆史進行瞭重新思索,並在交換樣式A、B、C之外,發現瞭交換樣式D。作者還指齣,交換樣式D必然收斂為宗教的形態,而在遙遠的伊奧尼亞時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經存在過這具有普遍意義的寶貴精神財富。但當時因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討,於是另外寫瞭《哲學的起源》這本書作為前書的續篇,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考察。
目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柄榖行人(Kojin Karatani),1941年生於日本兵庫縣尼崎市。早年就讀於東京大學經濟學本科和英文科碩士課程。畢業後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和近畿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係和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係客座教授。2006年榮休。是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理論批評傢,至今已齣版著述30餘種。代錶作有《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剋思》《走嚮世界共和國》等,2004年岩波書店齣版有《定本柄榖行人集》全5捲。
譯者簡介:
潘世聖,1960年生。1983年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同年入吉林大學開始碩士階段學習,1986年起在北京語言學院任教。1994年赴日留學,獲日本鹿兒島大學碩士及九州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迴國任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及中日比較文學的教學研究至今。曾任日本西南學院大學客座研究員、中部大學及九州大學客座教授。有著書《魯迅明治日本漱石——關於影響及結構的綜閤性比較研究》(日文)《現代中國的文化》(日文、閤著)、譯著《現代行政法》及各類研究論文若乾。
文摘
序言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那種對知識純粹的敬畏之心。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高高在上的古代智慧,轉化為我們日常可以觸摸和思考的片段。他對於“知識論的轉嚮”——即從關注世界本身轉嚮關注人類如何認識世界——的描述,處理得非常細膩。特彆是對於智者學派的介紹部分,既展現瞭他們的實用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嚮,也敏銳地指齣瞭這種轉嚮對後世西方理性主義可能帶來的挑戰。書中對語言和概念的界定也下瞭大功夫,比如“真理”這個概念在早期是如何從一種神啓式的領悟,逐漸演變為需要邏輯論證的嚴謹過程。行文中穿插瞭許多對原始文獻的精妙翻譯和解讀,使得即便是晦澀的片段也變得易於理解,這種學者的嚴謹與錶達的流暢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體驗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不是一本讓人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讓人忍不住反復翻閱,每一次都能發現新的光亮。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為精準,沒有絲毫拖遝,直擊核心。它摒棄瞭冗長的人物傳記模式,轉而聚焦於核心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被催生、被修正、最終形成體係的。比如,關於早期城邦政治與思想發展的關係,作者的論述極具啓發性。他指齣,民主的萌芽為思想的自由辯論提供瞭土壤,而這種辯論本身又反過來塑造瞭城邦的倫理規範。這種相互作用的動態關係,讓原本靜態的曆史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發現,書中對“德性”(Arete)這一概念的探討尤為深刻。它不是一個僵硬的道德準則,而是一個動態的、與城邦公民身份緊密相連的實踐精神。作者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何為好的生活”的不同定義,勾勒齣瞭一幅古希臘精神世界的全景圖。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社會中那些關於公民責任和個體價值的討論,都有瞭一種更深遠的理解基礎,仿佛萬物的起點都指嚮瞭那片愛琴海的岸邊。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古代思辨哲學的瞭解一直停留在零散的片段認知上,這本書就像一把強勁的光束,將所有碎片化的知識點整閤成瞭一個連貫而壯闊的星圖。作者在構建整個思想圖景時,展現瞭驚人的宏觀把握能力。他不僅僅是羅列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內在關聯與衝突,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宇宙觀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柏拉圖主義,這種思想的“遺傳”脈絡被梳理得井井有條。書中對於“城邦”這個特殊環境的論述也十分到位,沒有孤立地看待思想的誕生,而是將其緊密地放置在城邦衰落與變遷的大背景下,這使得那些關於正義與秩序的探討,立刻獲得瞭強大的現實意義。它讓我明白,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其實都是人類在解決實際生存問題時所迸發齣的智慧結晶。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對思考模式的重塑,教會我如何去追溯一個觀念最樸素、最純粹的錶達源頭。
評分這本關於古代思想史的書,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智力探險!作者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娓娓道來瞭人類文明早期那些閃耀的思想火花。我尤其欣賞他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乃至更早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得有些模糊的身影的細緻勾勒。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的梳理,而是將哲學傢們置於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讓你真切感受到他們提齣那些宏大命題時的掙紮與激情。比如,他深入剖析瞭米利都學派如何從神話敘事中掙脫齣來,試圖用“水”、“氣”這些具體的物質去解釋世界的本源,那種由具象嚮抽象的飛躍,看得我心潮澎湃。書中對於“邏各斯”(Logos)概念的演變也著墨甚多,從最初的“言語”、“理性”到後來成為宇宙的根本規律,這種意義的遞進和引申,被作者闡述得絲絲入扣,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讀者,也能順著他的思路,窺見西方理性傳統的堅實根基。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雅典廣場上那些辯論的聲音,那份對真理永不饜足的追問,至今仍震撼人心。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讓你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評分拿到這本厚重的精裝書時,我原本預期會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但翻開之後,發現作者的敘事風格相當活潑且充滿洞察力。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曆史偵探小說,隻不過探究的不是凶手,而是人類最早的那些“終極問題”。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前蘇格拉底哲學傢們觀點的比對分析。作者巧妙地設置瞭一個虛擬的“思想擂颱”,讓赫拉剋利特的“萬物流變”與巴門尼德的“永恒不變”進行對話,這種對立統一的展現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自然哲學”的解讀,它清晰地展示瞭科學萌芽是如何在哲學思辨中誕生的。與其說他們是哲學傢,不如說是最早的科學傢、宇宙學傢。他們嘗試用可觀察的現象去推導世界的運作法則,那種自信和勇氣是令人肅然起敬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頁眉處的引文點綴得恰到好處,為每一次閱讀體驗增添瞭儀式感。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