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張煌言傳 | 作者 | 麯冠傑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甘肅教育齣版社 |
| ISBN | 9787542342737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563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張煌言一生波瀾壯闊,曆盡艱辛,而抗清復明之誌從未稍懈。 自奉迎魯王起,中經江上師潰、崇明覆舟、平崗結寨、舟山失陷,雖屢遭敗績,魯王勢力凋零殆盡,而忠貞之誌曾不稍改…… 張煌言以其堅苦卓絕的一生,昭示齣他忠於國傢,忠於民族的一片丹心。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愛國愛民的情懷,兩者互為錶裏,相得益彰,在張煌言身上得到瞭高度統一。 張煌言由一介書生成長為愛國愛民的忠貞義士,固然離不開時代風雲的激蕩淬礪,然而更重要的還是他個人品質所決定。對這樣一位為民族、為人民鞠躬盡瘁、肝腦塗地的英雄人物,我們不應該也沒有任何理由妄加菲薄。 讓我們翻開《張煌言傳》,一同走進張煌言那波瀾壯闊、極為感人的人生曆程…… |
| 作者簡介 | |
| 麯冠傑(1946—),西北師範大學國學中心教授,編審,《光明日報》《文學遺産》專欄主編。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史研究,尤專晚明史研究。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夏完淳傳》等專著3部。 |
| 目錄 | |
| 張煌言傳 前言 浙東世傢 艱難時世 舉義浙東 奉迎魯王 劃江之役 齣使福京 辭傢航海 魯王入閩 崇沙覆舟 翻城之役 平岡結寨 魯王還浙 舟山入衛 四明山寨 舟山之役 一度閩關 漳州之役 魯王歸藩 轉戰崇沙 三入長江 會攻舟山 崇沙失守 二度閩關 聯鄭北伐 羊山覆舟 揚帆北上 激戰瓜洲 銀山大捷 孤軍西上 開府蕪湖 頓兵堅城 南京之潰 轉戰皖西 輾轉東歸 駐軍林門 金廈大捷 移師桃渚 復颱之役 三度閩關 北還浙海 翼摺星亡 魯王甍逝 慷慨陳辭 金戈落暉 懸嶴被執 揖彆鄉關 被羈杭城 魂歸南屏 節義韆齡 附 張煌言詩文選注 說明 目錄 文選 詩選 徵引書目 |
| 編輯推薦 | |
| 《張煌言傳》是一部曆史人物傳記。對晚明抗清英雄張煌言的一生作瞭立體式的勾勒,展示瞭他波瀾壯闊、麯摺感人的人生曆程。 《張煌言傳》史料詳實、觀點嚴謹、文筆流暢,人物經曆波瀾壯闊,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融曆史性、文學性於一體,既具豐贍的曆史知識,又具很高的可讀性。 |
| 文摘 | |
| 《張煌言傳》: 艱難時世 史傢有雲:明之亡,非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這話有道理。明在萬曆一朝,崩潰之勢已成;又經泰昌、天啓、崇禎三朝,內憂外患,江河日下。煌言就成長在這樣一個紛擾的王朝末世中。 神宗倦勤,荒於政事,幾十年不上朝理事,綱紀廢弛,政權解紐。神宗又愛財好貨,派遣礦監稅使,搜括聚斂,四齣擾民;皇莊官田巧取豪奪,使農民流離失所,天下騷然。 於時東北女真崛起遼左,羽翼日漸豐滿,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在薩爾滸大敗明四路大軍,攻陷鐵嶺、開原;而明朝議紛爭,黨同伐異,勢如水火。明王朝滅亡之勢至萬曆末年已形成不可逆轉之勢。 浙江因遠離戰火,當時尚稱晏然。 明神宗於萬曆四十八年七月去世,長子硃常洛即位,是為光宗。不料光宗是一位短命皇帝,即位僅一個月,便因病去世,長子硃由校即位,是為熹宗,年號天啓。 煌言幼年體弱多病,病則瀕死。天啓五年(1625)煌言六歲時,人塾讀書。他記憶力頗佳,上口成誦。九歲時已學有小成,並好作詩歌。圭章先生恐煌言因此而荒廢瞭經史,常加以警告,煌言不得不割愛輟筆,但又不忍完全捨棄,常常背著父親私下作詩。 熹宗即位時尚未成年,乳母客氏勾結宦官魏忠賢,竊柄弄權,把持朝政,設立廠衛以異己。再加上一夥無恥官僚投靠,形成瞭曆史上穢名昭著的閹黨。閹黨專以誅鋤東林正人為務,使朝政濁亂不堪。 而東北女真則咄咄逼人,得寸進尺。遼陽、瀋陽又先後陷於敵手。明軍後來雖然在袁崇煥指揮下取得瞭寜(遠)錦(州)大捷,但畢竟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瞭。女真先稱後金,又改稱清,已在東北根基牢固,成為明朝勁敵。 萬曆末年及天啓一朝遼東戰事,對明來講應屬民族自衛的正義之戰。但由於明朝本身的極度腐朽和黨爭的掣肘,遼東形勢日益惡化。明遼東主帥屢次更易,任用非人,楊鎬、袁應泰、王化貞、王在晉、高第等素不知兵,舉措乖方;雖有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力挽危局,屢挫強敵,但都不能久居其位,乃至得殺身之禍,使遼西之地鏇得鏇失,終至遼西盡陷,賴袁崇煥獨立支撐,使山海關得到保障,而袁崇煥終也因閹黨攻訐而去職,迴廣東東莞老傢賦閑去瞭。 熹宗鬍鬧瞭十四年,二十剛齣頭,因驚嚇而死,其弟信王硃由檢即位,是為思宗,年號崇禎。 思宗年輕氣盛,頗欲振頹起敝,有所作為。他當機立斷,先是一舉擊潰閹黨,然後汲引東林黨人,並重新啓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重返關外。 但此時明朝積弊已深,韆瘡百孔,病人膏肓,而急於求成的思宗又復多疑忌刻,剛愎自用,內閣大學士有如走馬燈般更替,而雄纔大略、事功卓著的袁崇煥競被冤殺,以緻正人日退,柔佞漸進。 清軍多次繞過山海關堅城,毀邊牆而深入內地燒殺搶掠,甚至陷濟南,攻太原,圍京師,如入無人之境。直搗腹心的窩心拳,打得明朝疲態盡顯;而緻命的是,連年飢饉,終於導緻崇禎元年陝西農民揭竿而起,隨後農民軍如烈火燎原,使明王朝陷於腹背受敵,左支右絀的境地,窮於應付,焦頭爛額。 然而北方和西北地區的烽火遠離江南,那裏仍然是循著固有的秩序運轉,士大夫依然吟詩作賦、歌舞升平。崇禎四年(1631),煌言年僅十二歲時,母親趙氏去世,幼年喪母,對煌言來說固然失去瞭母愛,但卻使他更早地自立,從小養成堅毅的品格。 圭章先生中舉後,三上春官不第。崇禎四年,入京謁選,授河東鹽運司判官,被委派赴山西管理鹽務,署理解州州事(今山西省芮城、永濟、運城、平陸間)。 解州明屬平陽府(治所在今臨汾),為關羽故裏,其地有關羽祠廟。煌言隨父同去解州,於是去關羽祠廟拜謁,並撰寫祭文宣讀,以忠義自矢,看來,煌言幼小時便與關羽結下不解之緣,關羽的忠義對煌言有著深刻影響。 煌言此時年紀雖小,但卻憂心國事。時當國傢多難之鞦,他總思日後能有所作為,報效國傢。除潛心經史外,他還頗重習武,以備日後之用。這為他以後齣入鋒鏑、執掌軍旅作瞭準備。 崇禎八年(1635),煌言十六歲時,補鄞縣弟子員。當時,崇禎皇帝因天下兵事繁興,亟須武纔,於是命各郡縣諸生在考試經義後,再試騎射。自武則天創武舉,試武生騎射,而宋改試兵書、策論,不再試騎射,武事漸廢。元廢武舉,明初因之。至英宗時因諸臣之請復置武舉,但不甚重視。至崇禎時內憂外患,武事纔又得到重視。諸生平時習文,不嫻武事,於考試時,麵麵相覷,大多虛應故事,百不一中,引起觀者竊笑不止。隻有煌言成竹在胸,鎮定從容,彎弓抽矢,三發三中,博得全場喝彩。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拿到手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上的那幅插圖,用色古樸典雅,綫條流暢有力,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之中。內頁的紙張質量也非常好,觸感細膩,印刷清晰銳利,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側邊書脊的處理也很有心思,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微微閃爍,透露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裝幀的細緻之處體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也讓這本書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齣,成為我書架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每次看到它,都忍不住想翻開來細細品味一番,這種由外而內的品質感,無疑是收藏級的享受。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既有古典文人筆下的那種典雅凝練,又融閤瞭現代白話的生動與準確。在描述一些壯烈場景時,詞藻的運用達到瞭極富感染力的程度,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之聲,感受到曆史風雲的撲麵而來。而在處理人物的內心掙紮或私密情感時,筆鋒又變得異常柔和細膩,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人感受到這位曆史人物並非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這種在豪邁與沉靜、宏大與微觀之間自如切換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整部作品讀起來酣暢淋灕,既有知識的滿足感,更有審美上的極大愉悅,實在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對於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政治生態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和描摹。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英雄的生平,更是通過這個個體的命運,摺射齣瞭一個時代的縮影。書中對於當時士人階層的精神睏境、權力鬥爭的微妙之處,以及民間百姓在亂世中的掙紮與希望,都有著非常細膩的筆觸。特彆是對於一些復雜的政治博弈場景,作者采用瞭一種近乎於戲劇化的手法,將各方勢力的動機和算計展現得一覽無餘,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超越人物本身的宏大敘事視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人物傳記範疇,它更像是一部生動的社會史教科書,為理解那個特定的曆史斷層提供瞭多維度的視角。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細節有較高要求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史料的引用和解讀上,展現瞭極為嚴謹的學術態度,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閱讀的流暢性。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和辨析那些真僞難辨的檔案和野史,並在行文中不露痕跡地融入瞭自己的判斷,高明之處在於,他既保持瞭曆史研究的嚴肅性,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背景解釋清楚,即便是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書中對於軍事部署、行政管理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也進行瞭清晰的圖錶或解釋說明,這種體貼入微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知識的吸收變得高效而愉悅。
評分作者的敘事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彩。他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流水賬式的記錄方式,而是將大量的史料和人物內心活動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使得整個傳記讀起來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小說。尤其是在描繪關鍵的轉摺點和人物抉擇的艱難時刻,作者的筆力遒勁,那種曆史的無奈感和個人的英雄氣概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他對於曆史細節的考證似乎做到瞭極緻,每一個地名、每一個官職、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聞的引用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閱讀的深度。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精妙,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邏輯嚴密,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能把握住曆史事件的主綫脈絡,不會迷失在繁雜的人物關係和時間序列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