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瓷都拾遺:景德鎮瓷業習俗 華夏文庫民俗書係
定價: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劉愛華
齣版社:中州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485077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景德鎮以瓷聞名,名揚海外。如今,那些飽含溫情、和諧素美的舊瓷業習俗已經遠逝,豐富多樣的新瓷業習俗不斷産生。這些習俗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具有文化認同、精神寄寓的價值,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並加以創新。
景德鎮製瓷曆史悠久,陶瓷文化發達,製瓷技藝高超,瓷器精美絕倫。景德鎮重視文化傳承與創新,使陶瓷文化不斷纍積、沉澱,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文化“軟實力”。這種文化傳承與創新,不僅體現在官方認可的陶瓷科技、陶瓷技藝、陶瓷管理、陶瓷名人、陶瓷教育等方麵,還體現在溫潤素樸、疏拙俗美的生産習俗、時歲節令、歌謠俗語、信仰禁忌、傳說故事等民間瓷業習俗中。
一 “瓷”化的城市地標——地名故事
1 景德美景地名歌
2 裘記瓷器碎滿街
3 又愛又恨羅漢肚
4 吊腳樓口路難行
5 褲襠弄裏富商多
6 除妖懲惡半邊街
7 護地三打黃傢洲
二 泥與火的藝術
1 瓷坯的成型
2 “熱”的行業
3 紅店與紅店佬
4 輔助行業
三 名目繁雜的行幫規約
1 “陶陽十三裏”
2 “要做窯,先投行”
3 都幫、徽幫與雜幫
4 衍生的行幫組織
5 會館:鄉誼聯結的紐帶
6 都幫、徽幫與雜幫
四 記憶邊緣的行話諺語
1 旮旯裏的行話
2 漸逝的瓷業諺語
五 融入生活的神靈信仰
1 人性化的自然神
2 多元化的行業神
3 娛樂化的民間祭祀
六 循規蹈矩的節慶生活
1 井然有序的傳統節俗
2 獨特的瓷業節俗
3 行幫聚會性節俗
七 枝繁葉茂的歌謠傳說
1 文人雅士的瓷都印象
2 簡樸俚俗的民間歌謠
3 枝枝權權的人物傳說
4 紛紛擾擾的地方風物傳說
參考文獻
我拿到這本《瓷都拾遺》完全是齣於偶然,當時隻是被“華夏文庫民俗書係”這個名字吸引,覺得應該會是一本比較紮實的學術著作。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獨特的敘事方式所吸引。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嚴謹的學術研究,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訪談。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具耐心的傾聽者,他走進瞭景德鎮的老巷,拜訪瞭那些世代以瓷為業的手藝人,將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技藝、他們的生活點滴,都細緻地記錄下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土”的論述,關於不同地域泥土的特性如何影響瓷器的品質,關於那些經驗老到的老師傅如何憑藉一雙手就能分辨齣泥土的細微差彆,這是一種多麼令人驚嘆的智慧!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口語化錶達,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專業術語變得生動易懂。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樸的方言,感受到那些泥土的芬芳,甚至聞到窯爐裏升騰的煙火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景德鎮的瓷業,更是關於人與土地、人與技藝、人與傳統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它讓我對“匠人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在書店的角落裏發現瞭這本書。初看書名,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當我隨手翻開,就被書中文字的力量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將冰冷的史料和枯燥的工藝流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溫度”。它不像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著人情味。我看到瞭那些辛勤勞作的窯工,他們如何在高溫的窯火旁度過漫長的歲月;我看到瞭那些技藝精湛的畫師,他們如何在潔白的瓷坯上揮灑齣靈動的色彩;我看到瞭那些傳承百年的傢族,他們如何將一份對瓷器的熱愛延續至今。書中有很多精彩的細節,比如關於某種釉料的配方,是如何通過無數次的試驗纔得以確定的;比如關於某種燒製技法的口訣,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與那些鮮活的生命進行對話,去感受他們的人生,去體味他們的艱辛與快樂。這本書讓我對景德鎮的瓷業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手工藝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都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磨過的。拿到手的時候,厚實的手感就讓我覺得物有所值。我是一名對中國古代器物,特彆是陶瓷器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平時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瓷都拾遺》帶給我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它並非那種堆砌圖錄或者單純介紹瓷器風格的書籍,而是深入到瞭瓷器生産的“幕後”。作者非常注重細節,對於景德鎮瓷業的各個環節,從原料的采集、處理,到坯體成型、窯火的控製,再到釉料的配製、彩繪的工藝,都進行瞭非常詳細的闡述。而且,他不僅僅是介紹“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講述“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在這些流程背後所蘊含的經驗、智慧和傳承。書中還涉及瞭許多與瓷業相關的社會風俗,比如節慶祭祀、行業規矩、師徒傳承等等,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景德鎮這個地方的認知,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瓷都生態。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細節之詳盡,都讓我覺得作者必定是花費瞭大量的心血去進行田野調查和資料搜集,讀起來讓人敬佩。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近期閱讀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那些帶有地域特色和曆史沉澱的民俗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瓷都拾遺》正好擊中瞭我的“好球區”。雖然書名點明瞭景德鎮,但它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瓷器的厚重史書,更像是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生動鮮活的瓷業生活畫捲。從選材、製坯、燒窯到彩繪、包裝,每一個環節都被拆解開來,輔以大量的口述曆史和文獻資料,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瓷都。書中不僅僅講述瞭技藝,更深入地挖掘瞭圍繞瓷器生産所形成的獨特社會關係、傢族傳承、節日習俗,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信仰。例如,關於窯工的勞作場景,那些汗水與熱火的交織,那些對“窯神”的敬畏與祈禱,都讓我感受到瞭濃厚的煙火氣和人文關懷。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瓷業發展中的一些挑戰和變遷,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富有同情心的視角去呈現,使得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故事的溫度,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
評分作為一個對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瓷都拾遺》以一種極其獨特且深入的方式,剖析瞭景德鎮作為“瓷都”背後所支撐的方方麵麵。它超越瞭單純的器物研究,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圍繞著瓷器生産而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念、人際關係以及一係列的習俗與信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土”的論述,從不同窯場的泥土特性,到如何通過經驗判斷泥土的優劣,再到不同泥土在燒製過程中錶現齣的差異,這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手工藝人對自然深刻的理解與尊重。此外,書中對於“火”的探討也同樣精彩,窯爐的搭建、燃料的選擇、燒製溫度的控製,這些看似簡單的環節,背後卻凝結著無數代匠人的智慧與汗水,作者通過生動的筆觸,將那種“七十二行,窯火為尊”的行業地位,以及對“窯神”的敬畏之情,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知識,更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社會係統,一個將技藝、信仰、生活融為一體的獨特文化生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