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 物理学
定价:32.00元
作者:王圣军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1254981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介绍使用模型开展的神经活动动力学原理的一些研究。全书共四章,包括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神经网络的同步、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和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神经网络的动力学/学术研究专著系列·物理学》适合非线性科学、复杂网络科学和神经网络动力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阅读。
目录
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神经活动的动力学与网络结构
1.1 神经活动研究的动力学观点
1.2 神经基本活动的电学描述
1.3 复杂网络理论
1.4 度关联网络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2章 神经网络中的同步
2.1 普遍存在的同步问题
2.2 神经放电活动的同步
2.3 两层网络的同步
参考文献
第3章 神经网络中的自组织临界态
3.1 自组织临界态
3.2 动态突触神经网络模型
3.3 等级模块化网络的临界态
3.4 等级模块化网络上的雪崩
3.5 临界分支过程
3.6 增强鲁棒性的机制
3.7 动力学区间
3.8 网络尺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神经网络的吸引子模型
4.1 Ising类型吸引子网络模型
4.2 吸引子网络模型中的拓扑结构因素
4.3 度关联属性对于吸引子网络动力学的影响
4.4 复杂网络稀疏特征与功能差异
4.5 关联吸引子
参考文献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它是“学术的”,可能还略显保守了些,更准确地说,它充满了古典的学术美学。它的句子结构往往很长,充满了从句和复杂的修饰语,充满了拉丁文式的逻辑连接,节奏感非常缓慢而庄重。阅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间堆满了旧书和黄铜仪器的图书馆里,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沉淀感。它很少使用现代流行语或过于直白的解释,而是倾向于使用精确定义的专业术语,这无疑提高了阅读门槛,但也确保了信息的纯粹性。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知识输出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道坎,但一旦你适应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这种深沉的表达方式反而能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去感受作者构建理论时的那种慎之又慎。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被“研读”而非“阅读”的作品,它奖励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耐心的求知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深邃的蓝黑色调中点缀着复杂的、交织的线条,仿佛一张无形的思维之网正在缓慢展开。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的厚重感,那种不哗众取宠、内敛而深沉的气质,让人立刻明白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仿佛蕴含着宇宙间最精妙的逻辑。当我翻开扉页,那份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表布局,更印证了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部致力于探索前沿理论的硬核之作。书中对基础概念的阐述极其扎实,没有丝毫含糊其辞,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搭建一座坚固的知识桥梁的良苦用心。特别是前几章对经典物理学模型的引用和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为后续复杂模型的引入做了极佳的铺垫。那种精心打磨的文字,每一个词汇都像是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才放置在那里,读起来既有智力的挑战,又有一种被引导至真理门前的敬畏感。我期待着深入探索它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相信它能为我理解复杂系统的演化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系统稳定性和突变理论的部分,简直是一场艺术级的展示。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到近乎虚无的数学概念,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图示,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图像。例如,他对“势垒穿越”的描述,不再是枯燥的薛定谔方程解,而是描绘成一滴水珠在复杂地形上寻找最低点的动态过程,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然而,这种启发性并非廉价的娱乐,它背后支撑的是极其扎实的数学工具。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系统中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交织时所展现的哲学洞察。他似乎在探讨的不仅仅是物理规律,而是关于“有序”与“无序”永恒辩证关系的深层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硬核的数学证明”和“宏大的物理直觉”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让读者在掌握工具的同时,不失对现象本身的敬畏之心。它是一次对复杂性科学边界的严肃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咖啡馆里悠闲翻阅的消遣品。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拿起纸笔进行一番演算和推敲。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啃完其中关于高维相空间遍历性的那一节,其中涉及到的拓扑结构和概率论的结合应用,精妙得令人拍案叫绝,但同时也极其烧脑。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每一个定理的引入、每一步推导的逻辑跳跃,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微小的假设。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对于真正想掌握这门学问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到理论局限性时的坦诚,他没有将任何一个模型神化,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其适用边界和潜在的哲学困境。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对话感,仿佛是与一位领域内的泰斗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智慧交锋。对于渴望突破现有认知边界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把锋利的钥匙。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组织,都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这部专著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极其复杂的数学符号,也分毫毕现,这对于需要反复对照和抄录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极其详尽和专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列表,更像是一个微型的知识导览系统,能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回顾关键概念。这体现了编者对学术工具性的极致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处理上也非常规范和全面,不仅罗列了经典文献,还收录了近年的重要进展,为读者开辟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路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本身,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被珍藏的学术工艺品。它向读者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严肃且尊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