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以國際標準化為戰略工具——IEC“百年挑戰杯”論文集
定價:40.00元
售價:28.0元,便宜12.0元,摺扣70
作者:國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中國標準化研
齣版社:中國質檢齣版社(原中國計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26358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在其成立百年之際(2006年)麵嚮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徵集有關國際標準的開發和使用對國際社會各方麵影響的論文,並將其命名為“百年挑戰杯”賽。《以國標標準化為戰略工具:IEC“百年挑戰杯”論文集》收集的11篇論文均為上述活動的獲奬作品和論文。
目錄
部分 關於IEC“百年挑戰杯”賽
前言
國際電工委員會秘書長和首席執行官 阿哈龍·艾米特
IEC“百年挑戰杯”賽簡介
緻謝
參考範文
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策略教授 邁剋爾·雅茲吉
第二部分 論文
微電子行業標準化收益及其對納米技術和其他創新産業的影響
Werner Bergholz;Bettina Weiss;Carlos Lee;不來梅國際大學
信息通信技術(ICT)標準的影響:三方麵研究
Knut Blind;柏林工業大學弗勞恩霍夫係統創新研究所
標準化和商業發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運行安全審計認證標準的全球影響以及預期價值
David Hodgkinsorl;西澳大利亞大學
國際標準化和商業模式演變對經濟的影響
Junjiro Shintaku:Koichi Ogawa;Tetsuo Yoshimoto;東京大學製造管理研究中心
企業傢與標準
Ken Krechmer:Elaine J.Baskin;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校區
國傢標準是阻礙還是促進瞭電氣産品貿易?
Johannes Moenius;雷德蘭茲大學商學院
企業立法機構:美國標準化體係
Andrew IJ.Russell;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標準製定機構的績效評估
Timothy S.Simcoe(多倫多大學Joseph L.Rotmarl管理學院);Marc Rysman(波士頓大學)
商業標準:企業如何從參與國際標準的製定中受益
Henk J.de Vries;伊拉斯莫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
標準與池:用許可市場
Hajime Yamada;東洋大學
標準化中間視覺條件及與光源科學和技術的關聯
Georges Zissis;Stuart.Mucklejohn;圖盧茲第三大學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匯集瞭“百年挑戰杯”論文的文集,單看書名,就讓人對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前瞻性洞察充滿瞭好奇。我一直關注著國際標準化在各個領域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技術規範的集閤,更是全球治理、産業協作乃至國傢間對話的重要基石。這本書想必深入剖析瞭如何將這種標準化的力量,作為一種戰略性的工具,來應對那些關乎未來幾十年發展的宏大議題。我特彆期待能從中一窺頂尖學子們是如何將理論研究與現實需求相結閤,探討標準製定過程中的復雜博弈、跨文化溝通的挑戰,以及新興技術如何反嚮驅動標準演進的動態過程。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技術壁壘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利用標準化來構建更具韌性、更公平的國際閤作框架,無疑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希望作者們能展現齣超越一般學術論文的廣度和深度,為我們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藉鑒的戰略思維框架,指明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如何通過精妙的“標準化布局”來贏得競爭的主動權。這本書如果能清晰地闡述標準從“技術細節”上升為“外交籌碼”的路徑,那就太值瞭。
評分讀罷封麵,我的第一感受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張通往高精尖領域思維競技場的門票。它所聚焦的“百年挑戰”,暗示著這些論文所探討的議題具有長遠的、甚至可能是世代性的影響。國際標準化,這個聽起來略顯枯燥的領域,一旦被賦予“戰略工具”的定位,其內涵便立刻變得波譎雲詭起來。我猜想,書中必然包含瞭大量關於知識産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規則製定、以及新興能源技術標準統一的深度分析。真正能打動讀者的,應該是那些在看似客觀中立的標準製定背後,所隱藏著的國傢利益的角力與技術路綫圖的選擇。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年輕的思考者們,如何敏銳地捕捉到全球技術生態係統演變的拐點,並據此設計齣能有效提升我國話語權和産業競爭力的標準化策略。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羅列瞭多少既有的標準,而在於它揭示瞭在標準真空或標準衝突地帶,如何運用創新的思維去搶占戰略製高點。它應當是一本能激發讀者對未來産業格局進行深度預判的啓發之作。
評分這本論文集的結構和視野,想必是極具野心的。它不僅關注技術標準的落地應用,更將視角提升到瞭國傢戰略層麵,探討“以國際標準化為戰略工具”這一宏大命題。我傾嚮於認為,書中一定有精彩的章節,對比瞭不同國傢或組織在推動特定標準時的策略差異和成效。例如,在人工智能倫理、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誰能率先提齣並被廣泛接受的框架性標準,誰就可能在未來的科技競賽中占據先機。這種“先發製人”的戰略思維,正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關於標準“軟實力”建設的論述,即如何通過輸齣標準和管理體係,潛移默化地影響全球産業鏈的運作模式。如果這些論文能展示齣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刻理解,並將之融入到具體標準化的案例分析中,那麼它就超越瞭單純的行業報告,達到瞭具有前瞻性的政策研究水準。它應該能幫我們理解,在規則製定權日益重要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布局我們的技術標準“航母群”。
評分坦白說,我對“百年挑戰杯”的論文質量一嚮抱有較高的期待,它們往往代錶著最新鮮的學術血液和最無畏的批判精神。這本書作為成果的結集,想必提供瞭多重視角來審視國際標準化工作的復雜性。我設想其中會有探討“標準製定民主化”的深刻反思——即如何在保證效率的同時,確保發展中國傢和中小企業的聲音也能在國際標準機構中得到充分體現,避免標準成為少數強權的“技術壁壘”。這種對公平性和包容性的關注,是衡量一個戰略工具是否真正具有可持續性的重要標準。此外,我還希望能看到對“標準生命周期管理”的創新探討,如何設計齣既能適應快速技術迭代,又不易被頻繁推翻的“穩定型”國際標準。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具有可復製性的方法論,來指導國內機構更有效地參與國際標準競爭與閤作,那它對産業界的貢獻將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強烈的、麵嚮未來的行動導嚮。它不是在迴顧已經形成的標準曆史,而是在探討如何主動塑造未來的技術和商業環境。我非常好奇論文集是如何處理“戰略工具”的“雙刃劍”效應的——即標準化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固化現有格局、扼殺創新。書中是否探討瞭如何在遵循國際共識的同時,保留為本國關鍵技術留齣“戰略迴鏇空間”的精妙平衡藝術?例如,在製定下一代通信協議或可持續發展認證體係時,如何巧妙地嵌入能夠支持本土優勢産業發展的技術條款,同時又不至於被指責為貿易保護主義。這種在國際規範與國傢利益之間走鋼絲的技巧,纔是真正考驗作者們戰略洞察力的關鍵所在。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讓我們能看清每一次標準投票背後,那場無聲的、決定未來數十年技術製高點的博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