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
| 作者: | 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未读 出品 |
| 定价: | 128.0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55961862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19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奇博物画家爱德华·李尔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本书即呈现了他令人惊艳的博物艺术。 爱德华·李尔有非凡过人的绘画天赋,18岁出版了科学一本重要的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尤擅长以活物为对象作画。李尔在青年时期,主要致力于博物学插画的创作。他和科学家、收藏家和出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纪的英国打造成一个博物文化的大本营和传播地。 李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了1万多幅来自各地的博物画作和风景画作,曾为达尔文“小猎犬号”之行发现的鸟类新品种绘图,为古尔德的博物书籍做插画。他的博物画和谐趣诗画风格,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 作者罗伯特·佩克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资料,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介绍李尔的书籍。本书由“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作序,内附200多张彩图,娓娓讲述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不是一本无聊的科学论文集,而是带你走入一场科学的盛宴,在欣赏李尔才能的同时,见证博物学黄金时代的开启。 |
| 目录 | |
| 序言 / 7 引言 / 13 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尔的童年和对博物学兴趣的萌芽_22 打开笼门:李尔和伦敦动物园_32 爱德华·T. 班尼特_39 未完成的书:李尔佚失作品集_42 《比奇船长的航海动物学》 _47 李尔和石版印刷术:科技成就艺术_51 李尔的鹦鹉专著_56 鸟类作画录:李尔之前的鸟类插画_60 巴哈本的鹦鹉_64 群雄争霸:李尔在博物学界的地位_71 约翰·古尔德_71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约翰·塞尔比_80 托马斯·贝尔_85 不寻常的动物_91 李尔与澳洲:对澳洲的极大兴趣_93 伯爵和猫咪:李尔和德比伯爵的往来_100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设想_107 《诺斯利庄园动物集》 _110 漂泊的画家:旅行者李尔_112 女王的导师_122 去更远的地方旅行_125 异国服饰_127 旅行中的危险_128 正经地胡诌:李尔的《谐趣植物学》_131 严谨的科学:李尔的植物学_136 部分结语_139 第二部分 大家的故事,永恒的经典:李尔对童书的影响_142 毕翠克丝·波特_145 爱德华·戈里_149 简·布雷特_150 传奇的延续:两位李尔式的当代博物画家_152 威廉·库柏_152 伊丽莎白·巴特沃斯_155 站在李尔的肩膀上_158 沃尔顿·福特_158 詹姆斯·波塞克_160 诗人般的地质学者:三位继承李尔传统的旅行山水画家_164 托尼·福斯特_164 约翰·道尔_167 菲利普·休斯_169 一位受李尔影响的政治漫画家_173 尼古拉斯·加兰_173 第二部分结语_178 部分注释_180 第二部分注释_195 附录_199 致谢_200 插图列表 _ 204 |
| 编辑 | |
| ☆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 一生创作10000多幅博物画作,贡献了科学重要的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 ☆200余幅插图,多幅画作惊艳次呈现。书中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以及后人延续李尔的风格创作之品,惊艳读者。 ☆影响西方文化和审美200年 李尔的博物画风和谐趣诗配画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童书作家、政治漫画家,直至今日。 ☆“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倾情作序。“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伟大的一位。” |
| 媒体评论 | |
| 打开这本精致的爱德华·李尔传记,你会格外地欣赏他——一个纯粹的自然观察者,或许这也是艺术家自己希望被人记住的方式。 ——《博物》杂志 这本书聚焦于李尔作为一名博物画家的成长史,他的大量插图再次展现。对于李尔的粉丝以及对艺术和博物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收藏。 ? ——《出版周刊》 在这本内容详实、文笔优美、插图精美的书中,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向我们介绍了李尔在鸟类插画的地位。李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值得我们去细细探究。 ——克莉丝汀·杰克森,《鸟类插画作者词典:1100—2000年的大师们》作者 本书中的图片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介绍李尔的一生,揭示了他给同时代和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启发。 ——罗杰·柏诗姬,《中央公园鸟类绘画精品》一书作者 这本书很棒!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给我们奉献了一本集科学和美学于一身的作品。它详细地介绍了博物学上一段激动人历程,也高度评价了李尔作品在博物学上的重要地位。 ——莱斯利·奥弗斯特里特,美国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珍本典藏馆馆长,史密森学会会长 |
初识爱德华·李尔,是在一本关于维多利亚时代插画艺术的画册上,他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nonsense”诗句和同样异想天开的配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时,我对他作为一位博物爱好者的身份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本介绍他的早期创作的书籍,才惊觉他不仅仅是位“荒诞诗歌大师”,更是位在博物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笔下的动植物,即使是被扭曲变形,也依然保留着科学观察的严谨性,比如他为各种鸟类绘制的细致解剖图,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魅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自然界中“奇特”事物的迷恋,那些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生物,仿佛是他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无穷好奇的具象化表达。读他的作品,总能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尊重和热爱。他用画笔和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别样的博物世界,一个充满幽默感又不失科学精神的奇妙宇宙,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总觉得,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往往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对周遭世界的独特感知。爱德华·李尔便是如此。在那个科学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他却能以一种孩童般纯粹的视角,去捕捉自然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丽与怪诞。我特别喜欢他那些关于“不可思议的生物”的描绘,它们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生物的深入观察之上,然后加以夸张和变形,使其更富戏剧性和趣味性。例如,他画过的那些有着奇特身体构造的动物,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滑稽,但细究之下,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生物形态学和进化论的某种早期思考。他对待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哪怕是虚构的生物,其骨骼、羽毛、鳞片,都仿佛经过了严密的考量。这种看似“不正经”的创作背后,其实是对自然生命力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赞美。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孩童般的纯真和喜悦。
评分当我翻开一本关于李尔的画册时,我被他作品中那种独特的“李尔式”幽默深深吸引。他的画风,带着一种不加掩饰的真诚和一点点狡黠,仿佛在邀请你一同进入他的奇幻世界。我尤其对他对鸟类的描绘情有独钟,他笔下的鹦鹉、猫头鹰、孔雀,都带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即便它们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也依然保留着作为自然生物的本真。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他为不同鸟类绘制的肖像,那些细致入微的羽毛纹理、眼神中的灵动,以及微妙的姿态,都展现了他非凡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在绘制这些“拟人化”的鸟类时,并没有脱离其生物学特征,反而将科学的准确性与艺术的想象力完美融合。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博物学”这个概念,它不应仅仅是枯燥的分类和记录,更可以是一种充满趣味和情感的探索过程。李尔用他的画笔,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学体验,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不禁对自然界的奇妙产生无限遐想。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充满好奇。爱德华·李尔的作品,便是这样的存在。初次接触他的插画,我被那些充满想象力的“nonsense”诗句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古怪插画所吸引。然而,随着我对他创作历程的深入了解,我才发现,在他看似荒诞不经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颗对自然世界充满敬畏和好奇的心。他并非仅仅是描绘一些虚无缥缈的生物,而是以一位严谨的博物学家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去描绘。我尤其喜欢他绘制的那些植物插图,它们在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后,虽然色彩鲜艳、形态夸张,但其结构和特征却依然保持着科学的准确性。这种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想象力巧妙结合的方式,在我看来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科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也可以是充满生命力的、令人着迷的艺术。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并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感,一种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令人沉醉的美。
评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艺术,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令人惊叹的生命。爱德华·李尔,无疑是这样一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艺术家。在接触他的作品之前,我对“博物艺术”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它与我所理解的艺术创作有些距离。然而,李尔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严谨的科学观察与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动植物插画。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细节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认真,哪怕是在描绘那些“不存在”的生物,他也会赋予它们合乎逻辑的身体构造和生动逼真的纹理。这种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洞察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博物学家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美丽的图画,更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赞颂。每一次翻看他的作品,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源源不断的灵感涌现,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博物馆,与各种形态各异、充满生命力的生物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