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法
定价:98.00元
作者:雷新锋,薛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0303709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法》注重由浅入深,适合各层次读者参阅。全书从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入手,涵盖了主要的密码协议分析逻辑以及该领域的一些前沿理论,其中包括作者在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对于研究者具有的参考价值,对于密码协议的分析和设计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由雷新锋,薛锐著。
内容提要
《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法》对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法进行了系统详尽和深入的介绍,全书共四部分,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密 码协议分析概述,第三部分介绍密码协议逻辑,第四部分介绍计算可靠的密码协议逻辑。
本书的内容包括密码协议分析相关数理逻辑和现代密码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密码协议分析的主要方法综述、各种密码协议逻辑、协议分析实例 以及密码协议逻辑分析方法的计算可靠性等。内容涵盖了所有迄今为止重要的密码协议分析逻辑系统,其中包括作者在密码协议分析方面的工作。
《密码协议分析的逻辑方法》的读者对象为信息安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也可供从事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参考。本书由雷新锋,薛锐著。
目录
前言
部分 理论基础
章 数理逻辑基础
1.1 基本概念
1.2 命题逻辑
1.2.1 命题逻辑语法
1.2.2 命题逻辑语义
1.2.3 命题逻辑推演系统
1.2.4 命题逻辑的可靠性
1.3 谓词逻辑
1.3.1 谓词逻辑语法
1.3.2 谓词逻辑的语义
1.3.3 谓词逻辑推演系统
1.3.4 谓词逻辑的可靠性
1.4 模态逻辑
1.4.1 命题模态逻辑
1.4.2 谓词模态逻辑
1.4.3 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
1.5 Hoare逻辑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现代密码学基础
2.1 概述
2.1.1 加密方案
2.1.2 对加密方案的攻击
2.1.3 信息论安全
2.1.4 现代密码学
2.2 计算复杂性
2.2.1 图灵机
2.2.2 时间复杂性
2.2.3 P与NP
2.2.4 多项式时间归约
2.2.5 概率图灵机与BPP
2.3 计算安全
2.3.1 计算安全的概念
2.3.2 安全假设
2.3.3 几个安全相关概念
2.4 私钥加密
2.4.1 私钥加密方案
2.4.2 私钥加密方案的CPA安全
2.4.3 私钥加密方案的CCA安全
2.5 公钥加密
2.5.1 公钥加密方案
2.5.2 公钥加密方案的CPA安全
2.5.3 公钥加密方案的CCA安全
2.6 数字
2.6.1 数字方案
2.6.2 数字方案的安全性
2.7 安全性证明
2.7.1 概率多项式时间归约
2.7.2 混合论证
2.7.3 标准模型与应答器模型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密码协议分析概述
第3章 密码协议
3.1 密码协议的概念与意义
3.2 密码协议的属性与分类
3.3 对密码协议的攻击
3.4 密码协议的表示法
……
第4章 密码协议分析
第三部分 密码协议逻辑
第5章 BAN逻辑
第6章 BAN逻辑的扩展
第7章 类BAN逻辑的语义
第8章 BAN逻辑的进一步扩展
第9章 非单调逻辑
0章 引入时间的协议逻辑
1章 时间相关密码协议逻辑及其形式化语义
2章 协议复合逻辑
第四部分 计算可靠的密码协议逻辑
3章 AR逻辑
4章 对AR逻辑的扩展
5章 计算可靠的PCL
6章 IK逻辑
7章 计算不可区分逻辑
结束语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内敛而克制,如同上好的陈年佳酿,初尝时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后劲十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和坦诚。他没有试图描绘一个完美无瑕、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理想世界,反而花了大篇幅探讨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线索进行合理的概率推断,以及如何构建“最坏情况”下的防御机制。这种务实到近乎悲观的视角,恰恰是高级分析工作者最需要的定力。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安全不在于消灭所有风险,而在于清晰地认识并管理那些不可避免的风险。书中对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界限划分,精辟独到,让我对以往许多想当然的结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默认安全”设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我们常常读到一些理论著作,它们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却在如何落地实施上语焉不详;也读到过一些操作手册,它们详尽地描述了每一步操作,却缺乏理论的支撑,显得零散无力。然而,这本书却能做到两者兼顾。它从最基础的逻辑公理出发,层层递进,最终落脚到对实际问题进行量化评估的具体方法论上。例如,书中对“信任链”的解构,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引入了多个历史案例进行模拟推演,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刁钻而巧妙,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乃至古老军事战略的范畴,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无关的领域,其核心的逻辑矛盾点往往是相通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力,是这本书高明之处的体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专注度和耐心。它的行文节奏缓慢而稳定,不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扎实、多维度的理论模型。其中关于“信息熵”与“结构复杂度”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章节,尤为烧脑。作者似乎在构建一套全新的语言体系来描述信息流动的物理学原理,这使得我在阅读某些段落时,不得不频繁地往回翻阅,反复揣摩那些抽象的概念。然而,一旦那些看似艰涩的公式和图表在脑海中“对齐”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快餐式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考验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持续稳定的心肺功能和对目标的清晰认知。这本书无疑更适合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对知识进行深度内化的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编排,显示出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体贴。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简短的“问题陈述”,精准地概括了本章要解决的核心矛盾,这极大地帮助我把握阅读的主线,避免在复杂的论证过程中迷失方向。更值得称道的是,书末附录中的“术语表”和“思想导图”,梳理得井井有条,堪称精妙的学习辅助工具。我个人尤其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设置的“辩证小结”,这些小结常常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出现,模拟了不同学派观点的碰撞,使得原本僵硬的理论呈现出鲜活的张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一套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仿佛被植入了一个新的思考操作系统,看世界的角度变得更为清晰、更有层次感,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深刻蜕变,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评分读完这本厚重的著作,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立意之高,结构之严谨,非同一般。它似乎并不直接探讨那些光怪陆离的数字世界里的加密算法,而是深入到我们思维的底层逻辑,探讨的是一种更为普世的、应用于理解任何复杂系统的分析框架。书中对“分解”与“重构”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没有沉溺于技术细节的炫技,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有条不紊地拆解一个看似密不透风的整体,找出其内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构建更健壮体系的哲学指导。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建筑大师,学习的不是砖块的堆砌方式,而是地基如何承载上层结构的全部重量,以及在受力分析中,哪些节点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如同在迷雾中寻找灯塔,每一步推导都掷地有声,充满着令人信服的严密性。对于任何需要进行系统化思考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近乎数学般精确的思维工具箱,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任何单一的技术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