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
定价:19.00元
作者:王成安,王洪庆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151974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降低理论难度,内容通俗易懂,引入项目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设计项目,培养工作技能。 本书对各种典型电子产品的检测与识别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将**的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方法介绍给读者,使新器件、新产品、新技术能尽快地出现在教材中。本书针对具体元器件的检测与识别,给出作者总结的技能与技巧,对初学者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如下特色
反映**的电子元器件。新的电子元器件层出不穷,本书除了包含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基本元器件外,还介绍了色码电感、片状元器件等新器件。
内容安排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对基本知识不做过于繁杂的理论讲解,重点放在对设备的认识和操作上。
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法编排全书内容。本书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电子元器件为载体,并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书中每个项目都安排了项目小结和课后练习,并精心编写了“技能与技巧”、“新器件与新技术”,试图通过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技能技巧训练和新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效率。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现代化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顺序,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将每项生产工艺作为一个实际项目,并结合具体的电子产品进行讲授。本书在选材上具有先进性,是现代化电子产品实际生产工艺的仿真,训练操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执行。尤其是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项目中,将*的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方法介绍给读者,使新器件、新产品、新技术在教材中都有较充分的体现。
在电子材料选用、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电子元件焊接、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电子产品安装、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的检验与包装等生产工艺中,结合每个项目内容,给出作者总结的技能与技巧,对初学者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材,对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项目1 电阻(位)器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电阻器的类型
知识2 固定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知识3 电位器的类型和主要参数
知识4 特殊电阻元件
知识5 电阻器和电位器的检测方法
技能与技巧 色环电阻阻值的读数技巧和额定功率的判别技巧
新器件与新产品 PTC及其应用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2 电容器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电容器的类型
知识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和标志方法
知识3 各种电容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知识4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
技能与技巧 巧用万用表测量接地电阻
新器件与新产品 片状陶瓷电容器、片状钽电容器和无极性电解电容器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3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类型与主要参数
知识2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技能与技巧 小电感的制作方法
新器件与新产品 色码电感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4 半导体二极管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国产二极管型号命名法
知识2 二极管的类型与用途
知识3 二极管的检测
技能与技巧 稳压管与普通二极管的区分方法
实用资料 1N系列硅整流二极管和2CW系列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5 半导体三极管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国产三极管型号命名法
知识2 三极管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技能与技巧 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技巧
实用资料 韩国三星公司的90系列和8050、8550三极管的参数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6 场效应管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场效应管的类型
知识2 场效应管的检测
实用资料 国产标准集成稳压器系列品种及技术指标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7 集成电路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集成电路的类型和封装
知识2 常用模拟集成电路
知识3 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知识4 集成电路的检测
新器件与新产品 片状集成电路
实用资料 国外生产的三端集成电路稳压器的系列和技术指标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8 继电器和干簧管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和型号命名
知识2 继电器的检测方法
知识3 干簧管的特性和检测方法
新器件与新产品 特殊印制电路板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9 开关与接插件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开关器件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知识2 接插件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技能与技巧 激光二极管的检测技巧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0 音乐集成电路片的识别与应用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音乐集成电路片的特点和工作条件
知识2 常见音乐集成电路片的型号和典型应用电路
实用资料 常见歌曲类、语言类、玩具类音乐集成电路片一览表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1 电声器件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扬声器的结构、类型和检测方法
知识2 耳机和压电陶瓷蜂鸣器
知识3 话筒的类型和检测方法
实用资料 DCD机、VCD机常用激光二极管主要参数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2 光电器件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电光转换器件
知识2 光电转换器件
知识3 光耦合器件
知识4 光电器件的检测
实用资料 常用光耦合器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3 压电元件和霍尔元件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石英晶体
知识2 陶瓷元件、声表面波滤波器和霍尔元件
新器件与新技术 片状元器件的包装和贴装方法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4 常用半导体传感器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热敏传感器
知识2 磁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
技能与技巧 家用微波炉常见故障维修技巧
新器件与新技术 CAD与EDA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15 保险元件与干电池的检测与识别
项目要求
项目实施方法与步骤
项目相关 知识
知识1 保险元件和检测方法
知识2 干电池和检测方法
新器件与新技术 D类放大器专用集成电路
附录A 系列集成电路逻辑功能速查表
附录B 常用国产二极管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附录C 常用国外二极管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附录D 七段LED数字显示管常用型号和主要参数
附录E 常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型号和参数
附录F 常用2CU系列硅光敏二极管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附录G DU系列硅光敏三极管的型号和主要参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元器件考古之旅”。我发现作者在叙述逻辑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考量,他似乎非常注重历史演进和技术迭代的概念。比如,书中并没有把所有的元件都放在一个时间轴上介绍,而是根据其在电子产品中地位的变化来组织的。从最古老的真空管(尽管现在用得少了,但作为历史背景很有意义)到现代的MEMS传感器,这种跨越式的介绍,让我对整个电子元件发展史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对“替代性”元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手头上没有完全匹配的元件,这本书指导我们如何根据参数比对来选择最接近的替代品,这在紧急维修中简直是救急良方。它不是简单地给出“A=B”的结论,而是分析了替代后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频率响应的变化、功耗的增加等。这种严谨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时能够不断地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这本《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对那些初入电子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本宝典。我记得我刚接触电路板时,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贴片元件,简直是无从下手,什么电阻、电容、电感,长得都差不多,搞得我焦头烂额。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系统化,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先从基础的元器件类型入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它们的实物形态和电路符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万用表进行基本的电阻、电压、通断性测试,那种手把手教学的感觉,让我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书里还特意辟出了一块内容,专门讲了如何识别丝印码和封装规格,这一点对于动手能力不强的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以前经常买错元件,浪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这本书帮我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元器件“身份识别系统”。我特别喜欢它最后那个“常见故障自查表”,虽然内容不算特别深入,但对于日常的简单维修,已经绰绰有余了,让我能更有信心地去拆解和修复一些小家电。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框架,让“看图识物”不再是难事。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要从其深度和实用性的平衡性来谈。坦率地说,如果你是一个有着多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这本书对你的技术提升可能略显保守,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工程师助理来说,它的价值无可估量。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异常”情况的探讨,比如如何判断电容是否击穿,如何通过肉眼观察到晶体管的烧毁迹象,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动用示波器来辅助判断。书中对于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元件性能衰减的描述,虽然笔墨不多,但点到了关键。我个人认为,很多教科书只教你怎么“做对”,却很少教你怎么“发现错误”,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特别是关于电感线圈的Q值和损耗的初步介绍,虽然没有深入到复杂的电磁场理论,但足以让我在设计初期对滤波电路的选型有更合理的预期。这种将理论与现场经验巧妙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感,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在传授“江湖经验”。
评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可读性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很多细节图都是高清的,特别是那些微小的贴片元件的标记特写,看得非常清楚,这在实际操作中避免了因为看不清丝印而导致的误判。而且,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重要的公式和参数对比都被用醒目的边框或颜色区分出来,使得快速查阅变得轻而易举。我常常在实验室里,对照着手里的元件,快速翻阅到对应的章节进行比对,效率极高。此外,作者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时,总会附带一个生活中的类比,比如用“水龙头”来比喻可变电阻的作用,这种“去专业化”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虽然它侧重于“检测与识别”,但对于元件的封装标准(如SOT、QFN等)的介绍,也足够清晰,确保了读者不仅能认出它是啥,还能知道它该怎么被安装到电路板上。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故障思维导图”。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元件的参数和外观,而是巧妙地将“识别”和“检测”这两个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流程。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测试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如何判断正向压降和反向截止,还紧接着分析了当二极管短路或开路时,电路中可能出现的具体现象,例如电源电压异常升高或负载不工作等。这种“因果推导”的逻辑结构,极大地培养了读者的系统性分析能力。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测一个电阻值”,而是“为什么这个电阻值测出来不对,它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对于希望从纯粹的“元件学习者”成长为“电路问题解决者”的读者来说,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是无价的。虽然它没有深入到半导体物理的微观层面,但它在宏观的工程应用层面,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战指导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