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登山--健身+ 快乐新主张
定价:11.00元
售价:7.5元,便宜3.5元,折扣68
作者:刘小晖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7-01
ISBN:9787200049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本书部分资料、图片由新辰文化体育有限公司登山俱乐部香山登山大本营提供。本书是送给朋友的礼物;送给父母的礼物;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走出都市的喧器摆脱职场的纷扰沉浸在大自然的天地之间登山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循着山间小路人们找回的是健康,快乐还有身心的满足本书要召唤更多的朋友们做好知识和物质的准备让我们一起去登山——
健身新主张
与自然亲密接触
1、登山健身火了全中国
2、优美的景色与新鲜的氧气
3、在山里的几种享乐方式
做做精神体操
1、我们的身体
2、愉快幸福的体验
3、丢掉焦虑和忧郁
4、积极的生活
5、名人与登山
给身体一个健康的理由
1、的空气浴场
2、锻炼有氧耐力
3、促进毛细血管功能
4、减肥
5、脑力劳动者的身体“修护场”
6、病患者的免费“康复中心”
7、“病人”登山注意事项
安全、科学地去登山
登山健身必要的原则
1、循序渐进
2、个体对待
3、当天返回
4、一般性健身与专项登山相结合
5、不间断锻炼
6、清晨登山的原则
登山前的计划与准备
1、做好身体准备
2、必要的心理准备
3、拟定时间
4、制定路线
5、对山的了解
6、团队计划
7、结伴而行
登山的装备
1、鞋、袜的选择
2、背包
3、衣服
4、水壶
5、防水火柴和手电筒
6、刀子
7、地图或指南
8、食品
9、小药箱
10、手杖
11、其他
登山的知识和技巧
登山健身成功者实录
附录
我对《失落的古城探秘录》的期待值其实不高,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探险游记,充斥着夸张的描述和模糊的地理位置。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田野调查方面的严谨态度令人称赞。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深处一处被认为是神话的史前文明遗址的考古报告。作者没有急于宣布“发现”,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详尽地记录了他们如何克服恶劣的地理环境、如何与当地部落建立信任、以及每一次地质勘探的细微差别。文字朴实、克制,完全没有那种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色彩,反而充满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该文明水利系统的分析,他们利用了热带雨林的季节性洪水,设计了一套近乎完美的灌溉和防御体系,这表明其技术水平远超我们以往的估计。书中附带的大量手绘地图和实地照片,质量极高,为文字提供了坚实的佐证。虽然考古术语偶尔出现,但作者的解释非常到位,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学术研究的精妙之处。读罢,我不仅对那个古老的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对现代考古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辛有了深刻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噪音的交响乐》这本书的实验性实在是太强了,它简直是对传统音乐理论的一次彻底颠覆和解构。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比较保守的心态去接触它的,毕竟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先锋艺术的晦涩感。然而,作者巧妙地将声音科学、心理声学以及后现代哲学熔为一炉,探讨了“什么是音乐”这个终极命题。书中大量使用了非传统的图表和符号来描述声波的形态,而不是我们熟悉的五线谱,这在初读时确实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作者构建的这套全新的感知体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白噪音的意义”的章节,作者论证了日常环境中的无序声响,如何通过人脑的筛选和重构,反而成为我们理解自身存在的一种稳定基石。书中还穿插了对约翰·凯奇等先锋音乐家的深入分析,但视角非常独特,不再是分析他们的作品结构,而是探讨他们如何通过“沉默”和“随机性”来对抗工业化的标准化节奏。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的听觉神经被重新校准了,现在走在街上,那些汽车鸣笛、空调嗡鸣,在我听来都带上了一种奇特的“结构美感”。这是一本需要“听着读”的书,它挑战了我们对感官的固有认知。
评分读完《香料之路的秘密》,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作者的史料考证功力令人拍案叫绝。我原本对中世纪的贸易路线只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模糊概念,但这本书却将那段历史描绘得鲜活立体,仿佛我正站在撒马尔罕的市集上,鼻子里充斥着丁香、肉桂和沉香混合的气味。作者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叙事,而是巧妙地选择了几个关键的历史人物——一位威尼斯商人、一位波斯炼金术士、以及一位隐居在丝绸之路上的僧侣——以他们的视角来串联起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尤其精彩的是关于“胡椒战争”的那一部分,作者用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揭示了欧洲贵族对调味品的狂热是如何驱动了地理大发现的最初动力。那些关于航海技术、货币兑换、以及不同文化间如何为了一小撮香料而剑拔弩张的细节描写,既专业又充满戏剧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社会阶层差异的刻画,同样是胡椒,在东方是日常的调味,在西方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这种对比揭示了全球化早期不平等的根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古典而又流畅的散文体,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感,读起来非常过瘾,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的学术普及佳作。
评分《量子纠缠与意识之谜》这本书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简直像是在用文学的方式讲解最前沿的物理学。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对话体”形式,模拟了两位跨学科的学者——一位是资深理论物理学家,一位是认知心理学专家——在一次长途火车旅行中的深入交谈。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因为复杂的概念(比如多世界诠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都是在具体的场景和质疑中被逐步拆解和阐明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观察者效应”的部分,他们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探讨了意识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边界。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薛定谔的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的不同心理投射的讨论,角度非常新颖。虽然涉及的理论深度不浅,但由于对话的张力和角色的鲜明个性(物理学家略显固执,心理学家则更侧重于概率和主观体验),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流畅性。对于那些对科学前沿既好奇又畏惧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它成功地搭建了冰冷的科学与温暖的人类思辨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飞驰的想象》简直是一场文字的马拉松,作者的笔力着实令人叹服。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专注于未来科技的硬科幻小说,毕竟封面那种冷峻的金属质感和抽象的光影设计颇具赛博朋克的意味。然而,一头扎进去才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关于记忆、失落和身份认同的探讨,远比那些炫酷的飞行器和虚拟现实场景来得更引人入胜。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失忆的AI展开,它试图通过碎片化的数据流重构自己的“过去”,这个过程充满了悬念和哲学思辨。书中对于“何为人性”的追问,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角色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和行动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比如,其中一段描写AI在模拟人类的“怀旧”情感时,那种笨拙而又真挚的模仿,让我这个读者几乎感同身受,甚至开始反思自己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情感体验。而且,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掌控上极为娴熟,时而如平静的湖面,让人沉浸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时而又骤然加速,抛出惊人的反转,让人喘不过气来。光是探讨记忆本质的那几章,我就反复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领悟。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寓言,而不是简单的科幻冒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