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肠营养
定价:65.00元
售价:44.2元,便宜20.8元,折扣68
作者:邵继智,顾景范,张思源
出版社:军事医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8-01
ISBN:97878012112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肠营养(即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措施,它与静脉营养(即胃肠外营养)在临床营养上皆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是挽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凡胃肠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受用适合生理的经肠营养,以避免与静脉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并可保证胃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节省费用。
为说明经肠营养的理论及其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制品的性质及制备,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本书结合有关理论与实践的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分五篇;导言;经肠营养的生理与生化;经肠营养用制品;临床应用;动物实验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营养支持的科研人员,临床医师、医院营养师、制品生产与质检人员参考,亦可供院校医疗系、卫生系、营养系、食品系师生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邵继智教授于1918年10月生于江西都昌县,1944年毕业于中正大学,获理学士。1950年在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师从于我国生物化不家林国镐教授。获硕士学位。曾任中正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讲解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处理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尤其是对那些罕见的、由特定疾病引发的营养吸收障碍的案例分析,很有启发性。它细致地分析了罕见酶缺乏症患者在接受特殊氨基酸配方时,如何通过调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补充来维持稳定。然而,我发现书中对“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的讨论非常薄弱。在许多医疗体系中,营养支持的选择往往是一个资源分配的决策,高昂的特殊氨基酸制剂和昂贵的早期肠内营养启动,其临床获益是否能与经济成本相匹配,是管理者和医生必须考虑的问题。这本书似乎将焦点完全放在了“最佳临床效果”上,而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制定出“次优但可及”的营养支持方案。这在资源分配不均的地区,或者对于需要长期自我负担费用的患者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但未被充分展开的角度。它提供了一个“理想世界”的营养方案,但缺乏一个“现实世界”的成本考量框架。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图表和插图印象深刻,它们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尤其是在讲解肠道吸收通路和不同营养素代谢路径的示意图,绘制得非常清晰明了,比起纯文字的描述,能让人更快地抓住重点。特别是关于脂肪乳剂的输注管理部分,那张对比不同脂肪酸链长度对肝脏影响的图表,简洁有力。但是,这本书在引入一些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方面,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例如,目前很多先进的床旁检测技术,比如快速的呼气试验来评估肠道菌群的改变,或者使用连续监测系统来实时反馈营养吸收的效率,这些“智慧医疗”的元素在书中体现得比较少。它更侧重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基础的监测手段,比如每日的体重、24小时的氮平衡等。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经典”的味道,但也让人觉得它在拥抱未来营养管理变革的力度稍显不足,更像是一个对过去二十年成熟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对未来十年可能趋势的预判。
评分这本《经肠营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细的临床指南,但它似乎更侧重于那些“如果”和“但是”的实际应用场景,而不是宏观的理论框架。我本来期待能看到关于肠道微生物群与营养吸收之间更深层次的、基础科学层面的探讨,比如最新的基因表达研究如何指导营养配方的设计,或者某些新型益生元对特定疾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精确影响机制。然而,这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现有的评估工具,制定出最符合当前医疗标准的操作流程上。比如,对于那些术后无法立即进食的病人,书中对不同液体配方渗透压的计算和滴注速度的调整,描述得极其详尽,这对于初级护理人员无疑是宝贵的“SOP”(标准操作程序)。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营养生物化学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我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这种配方比另一种更有效,背后的分子通路是什么。书中对并发症的处理部分也相当扎实,从导管置入的并发症到代谢紊乱的纠正,条理清晰,但在阐述这些并发症的长期预后和个体化干预策略方面,略显保守,更倾向于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缺乏一些临床老手会分享的“经验之谈”或“灰色地带”的讨论。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实操手册,而不是一本探索前沿营养科学的深度专著,对于追求理论突破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更偏向基础研究的文献一起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得像一座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都非常顺畅,仿佛是按照病人的诊疗路径一步步引导你前进。从最初的营养风险筛查,到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路径(是肠内还是肠外),再到肠内营养的具体配方选择和输注方案的滴定调整,整个流程清晰可见。然而,这种极致的结构化反而带来了一种略显刻板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那些特殊人群,比如晚期肿瘤患者、或者合并严重免疫缺陷的患者,其营养支持的“目标设定”的探讨。通常这类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可能更多是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追求快速康复,但这本书在阐述目标时,似乎还是沿用了“恢复正常生理指标”的线性思维。例如,对于一个癌症终末期的患者,我们是否应该追求一个“理想”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营养不足反而能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书中对这类伦理和目标设定的“灰色地带”几乎没有涉猎,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更适合在疾病的急性期和稳定期使用,而在处理复杂、多器官衰竭或临终关怀的营养干预时,略显单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的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临床实践的烟火气。作者似乎非常清楚一线医护人员在面对复杂患者时会遇到的实际困难,比如在重症监护室(ICU)里,如何快速判断一位长期卧床、伴有胰腺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指标应该如何解读。书中对各种商业化肠内营养制剂的“优缺点对比”部分非常实用,它没有空泛地赞扬某一种配方,而是从脂肪乳剂的比例、蛋白质的水解程度、纤维素的来源等具体角度,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消化系统受损程度的患者身上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比如某种高脂配方可能加重腹泻,而另一种添加了中链甘油三酯(MCT)的配方则吸收效率更高。不过,书中对于“居家长期肠内营养”的支持体系构建,我感觉描述得不够深入。家庭护理的挑战,比如泵的使用培训、家庭环境的卫生管理、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这些方面虽然零星地提到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章节来详细阐述,这对于那些需要长期依赖肠内营养的患者群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信息缺口。它更像是医院内部的交接文档,而不是一个面向患者和家庭的完整支持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