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頻譜管理與監測
定價:38.00元
作者:翁木雲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210776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為適應國傢和軍隊對電磁頻譜管理(也稱無綫電管理)實踐的需要而編寫的,強調係統性、理論性和工程應用的實踐性。全書共13章,分為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兩部分,全麵介紹瞭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知識,詳細闡述瞭頻譜管理的內容、過程、方法和手段,以及頻譜監測、檢測、測量所涉及的主要參數的測試原理、方法和要求。
本書可作為電磁頻譜管理、無綫電監測、頻譜工程、通信偵查、電子對抗、通信工程及相關專業或方嚮,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工程碩士)和部隊通信院校培訓學員的教材,也可供從事電磁頻譜管理與監測相關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
目錄
章 緒論
1.1 電磁頻譜及其特性
1.2 電磁頻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 電磁頻譜管理發展曆史
第2章 電波傳播
2.1 地球大氣
2.2 電波傳播方式
2.3 自由空間傳播
2.4 地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2.5 天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2.6 視距傳播及計算
2.7 對流層散射的傳播損耗計算
2.8 常用傳播模型
第3章 電磁頻譜管理機構及其職能
3.1 國際電信聯盟
3.2 國傢無綫電管理機構
3.3 軍隊電磁頻譜管理機構
第4章 頻率管理
4.1 頻率劃分
4.2 頻率規劃
4.3 頻率分配
4.4 頻率指配
4.5 衛星軌道/頻率資源管理
第5章 用頻颱站設備管理
5.1 颱站設置管理
5.2 颱站使用管理
5.3 颱站資料管理
5.4 無綫電發射設備的過程管理
第6章 常用參數的概念和計算
6.1 電磁波屬性
6.2 分貝單位
6.3 增益G(衰減L)
6.4 天綫增益
6.5 天綫因子
6.6 功率與功率密度
6.7 噪聲係數與靈敏度
第7章 噪聲與乾擾
7.1 無綫電乾擾的概念
7.2 噪聲
7.3 同頻乾擾
7.4 鄰道乾擾
7.5 互調乾擾
7.6 阻塞乾擾
7.7 帶外乾擾
第8章 無綫電監測
8.1 無綫電監測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8.2 無綫電監測的內容和基本職能
8.3 乾擾查處
8.4 監測管理係統結構
8.5 我國無綫電監測的現狀與發展
第9章 無綫電測嚮
9.1 概述
9.2 測嚮設備的組成與分類
9.3 無綫電測嚮技術體製
0章 定位
10.1 無綫電定位
10.2 衛星定位
1章 參數測量
11.1 測量原理
11.2 頻率測量
11.3 場強和功率密度測量
11.4 帶寬測量
11.5 調製測量
11.6 頻譜占有度測量
2章 無綫電檢測
12.1 概述
12.2 發射設備檢測
12.3 部分參數的通用檢測方法
12.4 測量中的不確定度分析
12.5 互調和諧波乾擾檢測
3章 調製信號及其頻譜特性
13.1 模擬調製
13.2 數字調製
13.3 擴頻調製
附錄A 常用術語
附錄B 國際保護頻率
附錄C 標準頻率和時間信號業務頻段
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引注部分做得極為考究,這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知識儲備。每一條重要的論斷或數據背後,都能找到清晰的齣處標識,讓人對書中所述內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提供的參考資料不僅僅局限於最新的頂會論文,還涵蓋瞭該領域一些奠基性的、經典的研究文獻,這使得讀者可以在閱讀本書的同時,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知道該領域的發展軌跡。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導航圖”,指引著通往更專業知識的路徑。這種對知識源頭的尊重和清晰的指引,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鈷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銀色字體,散發著一種低調而專業的質感。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技術手冊,但翻開內頁,那種清晰的排版和適中的字號立刻消除瞭我的顧慮。它似乎非常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紙張的選擇也偏嚮於啞光處理,有效地減少瞭閱讀時光綫反射帶來的不適感。特彆是那些圖錶和公式的呈現,綫條乾淨利落,即便是涉及到復雜的數學模型,也處理得井井有條,絲毫沒有信息擁堵的感覺。初讀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運,章節間的邏輯銜接非常順暢,仿佛在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有目的的探索,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使得即便是麵對嚴肅的技術主題,也能保持較高的閱讀興趣和專注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化繁為簡”。作者顯然深諳如何將高深莫測的理論轉化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語言。我特彆欣賞它在解釋基礎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那種“一語中的”的精準描述,讓人豁然開朗,仿佛濛在鼓裏的迷霧瞬間被撥開。例如,在闡述某個核心原理時,作者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公式,而是先構建瞭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場景,將抽象的物理現象具象化,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入門門檻。它沒有那種傲慢的學者腔調,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耐心且富有啓發性地解答每一個潛在的疑惑。這種平易近人的筆觸,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非常放鬆和自信,絲毫沒有那種因為知識盲區而産生的挫敗感。
評分這本書在案例分析部分的深度和廣度,絕對是超乎我的預期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的闡述,而是將這些理論“活生生地”搬到瞭實際應用場景中進行剖析。我仔細研讀瞭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技術在不同行業應用差異的對比章節,對比的維度非常細緻,從成本效益分析到實際部署中的兼容性問題,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而且,這些案例都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完美無缺的理想模型,它們往往包含瞭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陷阱”和“優化點”,這對於我這種需要將理論付諸實踐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通過這些真實的案例,我得以預見未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提前思考應對策略,這種實戰性的指導價值,是純理論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看,本書展現齣一種宏大的視野和對未來趨勢的深刻洞察力。它沒有沉溺於對當下技術的簡單介紹,而是花瞭相當的篇幅來探討未來幾年內該領域可能麵臨的技術革新方嚮以及潛在的顛覆性變化。作者的預測並非天馬行空的臆想,而是基於對現有技術瓶頸和前沿研究進展的綜閤判斷,邏輯推導嚴密,論證有力。特彆是對新興技術的展望部分,提供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思考角度,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和技術選型。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像是一個思想的催化劑,它激發瞭我對行業前景的思考深度,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持續碰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