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阳光博客 出品 著
图书标签:
  • 专注力
  • 走神
  • 思维
  • 心理学
  • 认知科学
  • 学习
  • 效率
  • 自我提升
  • 阅读
  • 大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3439
商品编码:2972958641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定价:42.00元

作者: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 ,阳光 出品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99134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心理科学》热评图书

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迈克尔·S. 加扎尼加推荐

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手把手带领读者穿过雪片般的信息——从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角度来阐明我喜欢的精神状态——走神。他学识渊博、思路清晰、温暖热忱,像一束光一样,从未如此耀眼。

※新发现:走神有助于增强创造力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

内容提要


我们总是被教导分心不好,专心才对,甚至因分心而被处罚,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无是处吗?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长期来看,偶尔神游一下似乎有益无害,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以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文学、历史的迷雾,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走神,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此外,作者还解释我们为什么习惯回忆过去、畅想未来。其实,这对我们形成自我认知非常重要。

目录


001 | 导 读 跟着大脑去旅行

004 | 前 言 为“走神”正名

009 | 章 蜿蜒的大脑,游走的思想

023 | 第二章 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

051 | 第三章 关于时间: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

069 | 第四章 脑中海马:精神漫游网络中枢

085 | 第五章 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

111 | 第六章 故事:叙事创造了人类

141 | 第七章 夜之虎: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163 | 第八章 幻觉: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

187 | 第九章 思想游走的创造力

210 | 参考文献

221 | 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MichaelC.Corballis

1936年生于新西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又回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研究兴趣为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的进化。

他不仅是的心理学家,还是杰出的科学传播者,《科学美国人》与《纽约时报》书评曾称赞其著作兼具“知识与趣味”、有其“独特的魅力”。

著有:《心智循环:人类语言、想法与文明的起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1)《心灵之旅:窥见大脑运作的21次科学漫步》(木马文化,2015)。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内容的、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信息量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 《失落的文明之光:亚特兰蒂斯与海伯利亚的未解之谜》 作者: 艾莉森·雷诺兹 (Alison Reynolds) 出版社: 寰宇探秘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带高清地图与文物复原图集 页数: 780页(含索引与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深入文明的迷雾,重构被遗忘的史诗 《失落的文明之光:亚特兰蒂斯与海伯利亚的未解之谜》是一部跨越考古学、地质学、神话学与海洋生物学的宏伟巨著。作者艾莉森·雷诺兹,一位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大胆的跨学科研究而闻名的独立学者,耗费二十年心血,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追寻人类最古老、最辉煌文明遗迹的史诗之旅。本书不仅是对柏拉图笔下那座著名岛屿——亚特兰蒂斯的深度挖掘,更是首次系统性地将亚特兰蒂斯神话与环地中海及大西洋区域内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古代遗址和独立文明传说进行串联与比对,提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但论证严密的“泛大西洋智慧圈”假说。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历史学的框架,将焦点投向那些被主流学术界视为“纯粹神话”的叙事,并用现代科学工具去解析其中蕴含的地理、技术与社会信息。 第一部分:柏拉图的遗产与地理重构 (The Platonic Legacy and 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在开篇部分,雷诺兹首先对柏拉图《蒂迈欧篇》和《克里提亚篇》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她并非简单地复述神话,而是结合最新的海底地形测绘数据,特别是中大西洋海脊(Mid-Atlantic Ridge)附近的深海热液喷口活动记录,提出了亚特兰蒂斯沉没并非单一的灾难事件,而是数次大规模地质变动叠加的结果。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是雷诺兹运用先进的古气候模型,推演了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地中海西部沿岸可能存在的陆地形态。她详细比对了加纳利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地质证据,指出那些被认为是“残余岛链”的地区,可能在数千年间经历了剧烈的抬升与沉降。通过对古希腊陶器碎片上神秘符号的解读,作者认为这些符号可能并非源于早期希腊文明,而是更早期的、跨洋的航海标记系统。 第二部分:海伯利亚:冰封之地的回响 (Hyperborea: Echoes from the Frozen Land) 本书的独创性体现在将视角转向了北极圈的传说——海伯利亚。长期以来,海伯利亚被视为古希腊人对遥远北方乌托邦的想象,但雷诺兹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海伯利亚的传说,可能源于一次极为古老且持久的文化迁徙,它与亚特兰蒂斯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 雷诺兹深入北欧和西伯利亚地区,考察了萨米人的口述历史、冰岛的早期文献以及新发现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下的复杂结构。她详细描述了在格陵兰岛冰盖下探测到的非自然金属残骸,并首次公布了对这些残骸中特定稀有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暗示了在全新世早期(约一万两千年前),极地地区曾存在着一个高度依赖地热能源的独立技术中心。书中配有大量由专业地质学家绘制的地下结构剖面图,极具视觉冲击力。 第三部分:技术之谜与文化移植 (Technological Enigmas and Cultural Transference)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两个“失落文明”可能遗留下的技术痕迹。雷诺兹避开了对“反重力装置”等科幻概念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更具现实基础的工程学成就: 1. 精准的历法与天文学: 对秘鲁纳斯卡线(Nazca Lines)与爱尔兰纽格莱奇(Newgrange)墓的定向分析,揭示了它们与亚特兰蒂斯传说中记载的特定星象事件的惊人吻合度。 2. 冶金学的跨越: 对埃及比拉米德建造中使用的“硬度无法解释的岩石切割技术”进行回顾,并将其与亚特兰蒂斯神话中描述的“奥里哈尔肯”的物理特性进行类比分析,探讨了是否存在一种失传的声波或高频振动切割技术。 3. 水利工程的统一性: 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复杂灌溉系统与失落的安第斯山脉梯田系统进行比较,作者认为两者在基础设计原理上共享着一套超越地域限制的“水力优化逻辑”,这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知识源头。 结论:历史的断层与未来的启示 《失落的文明之光》的结尾并非导向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对现有历史叙事的深刻挑战。雷诺兹总结道,无论是亚特兰蒂斯还是海伯利亚,它们更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两个关键的“能量爆发点”,它们的技术和智慧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融入了后来的苏美尔、埃及乃至更早的文化基因之中。这本书是对我们理解“进步”概念的一次严肃拷问: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其终结是否意味着知识的彻底湮灭?或者,我们仅仅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地重新发现早已被记录在案的真理? 本书配有详尽的术语表、拉丁文与古希腊文引文注释,以及由海洋考古学家提供的最新水下勘探照片。它将是所有对历史、地理和人类起源抱有无限好奇心的读者的必备藏书。这是一次对人类已知边界的勇敢远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于“效率”和“专注”的固有认知。我曾经坚信,要达成目标,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杜绝一切干扰。然而,《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视角。它告诉我,大脑在“走神”时,并非处于一片空白,而是在进行着一种更加宏大和深远的思考。作者用科学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解释了“默认模式网络”在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反思中的关键作用。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些“天才”才能拥有的灵感,原来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培养。书中提供的“慢思考”练习,比如在冥想中允许思绪自由流淌,或是刻意安排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当我尝试这样做的时候,那些困扰我许久的难题,竟然在不经意间找到了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专注”,反而可能限制了大脑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让我看到了“走神”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鼓励我们拥抱大脑的自然节律,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发呆”时刻里的宝藏。

评分

阅读《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总觉得时间宝贵,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自己“走神”,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这本书则像一剂温柔的良药,帮助我卸下了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它用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走神”并非是懒惰或懈怠的表现,而是一种大脑自然的运作机制,是潜意识在进行深度加工和连接的信号。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某位艺术家在偶然间瞥见一景,便灵感迸发,创作出传世之作,让我看到了“走神”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其实充满了惊喜。有时候,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发呆,或是静静地听一首歌,我的大脑就在悄悄地进行着信息整合,解决着那些白天我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的大脑和解,不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合作,去发掘它更深层次的潜能。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书,感觉真是醍醐灌顶。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走神”是个坏词,好像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但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走神背后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比如把大脑比作一个“流浪的旅人”,讲述了当我们“神游”时,大脑是如何在不同的思绪间跳跃、连接,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洞察。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是如何通过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激发灵感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走神”经历有了新的解读,不再感到愧疚,反而开始尝试去拥抱和利用它。我尤其喜欢书里介绍的几种“正念走神”的练习,比如在散步时,有意识地让思绪自由飘荡,捕捉那些瞬间闪过的念头,并尝试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比我以前死守着“专注”原则,埋头苦干,反而效率更高,获得的灵感也更丰富。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专注”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不专注”中寻找专注的源泉。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大脑的奇妙世界,特别是关于“走神”这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一直以为,想要解决难题,就必须全神贯注,绞尽脑汁。然而,书中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很多时候,当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让大脑“歇一歇”,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作者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案例来佐证这一点,比如“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以及它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书中关于“孵化期”的讨论。很多时候,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你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不妨暂时搁置,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比如洗碗、淋浴,甚至小睡片刻。在这段“孵化期”里,你的潜意识会继续工作,将零散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最终以一种“顿悟”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我尝试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时,就运用这种方法,结果真的奏效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持,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走神”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评分

读完《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一直以来,我都被社会灌输的“高效”、“专注”的观念所裹挟,总觉得只要稍有“走神”,就是一种罪过。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挑战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告诉我们,大脑的运作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一种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思绪,实际上可能正在默默地连接着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性联想”的讨论,作者通过大量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当我们的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时,更容易产生新颖的、非传统的想法。比如,在淋浴时突然冒出的灵感,或是睡前脑海中闪过的奇思妙想,都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去捕捉和运用那些“走神”时刻的宝贵财富。它鼓励我们不再害怕“分心”,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内心对话、激发创造力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大脑,也让我看到了“慢下来”、“放空”的巨大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