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神的艺术与科学
定价:42.00元
作者: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 ,阳光 出品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99134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心理科学》热评图书
不管你长于哪个领域,精于哪种知识,都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简单的现象有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奥妙。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迈克尔·S. 加扎尼加推荐
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手把手带领读者穿过雪片般的信息——从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角度来阐明我喜欢的精神状态——走神。他学识渊博、思路清晰、温暖热忱,像一束光一样,从未如此耀眼。
※新发现:走神有助于增强创造力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内容提要
我们总是被教导分心不好,专心才对,甚至因分心而被处罚,然而,分心走神真的一无是处吗?
近期的研究发现,有创造力的人多半爱做白日梦,人们在恍神之余反倒能增强记忆力。长期来看,偶尔神游一下似乎有益无害,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在《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里,科学家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以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心理学、文学、历史的迷雾,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走神,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走神不仅可以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差事,还能让我们跳出自我束缚。它还有助于增强想象力、创造力、讲故事能力和同情心,让我们显得更有人性。此外,作者还解释我们为什么习惯回忆过去、畅想未来。其实,这对我们形成自我认知非常重要。目录
001 | 导 读 跟着大脑去旅行
004 | 前 言 为“走神”正名
009 | 章 蜿蜒的大脑,游走的思想
023 | 第二章 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
051 | 第三章 关于时间: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
069 | 第四章 脑中海马:精神漫游网络中枢
085 | 第五章 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
111 | 第六章 故事:叙事创造了人类
141 | 第七章 夜之虎: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163 | 第八章 幻觉: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
187 | 第九章 思想游走的创造力
210 | 参考文献
221 | 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MichaelC.Corballis)
1936年生于新西兰,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又回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的心理学名誉教授,研究兴趣为认知神经科学及语言的进化。
他不仅是的心理学家,还是杰出的科学传播者,《科学美国人》与《纽约时报》书评曾称赞其著作兼具“知识与趣味”、有其“独特的魅力”。
著有:《心智循环:人类语言、想法与文明的起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1)《心灵之旅:窥见大脑运作的21次科学漫步》(木马文化,2015)。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于“效率”和“专注”的固有认知。我曾经坚信,要达成目标,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杜绝一切干扰。然而,《走神的艺术与科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丰富的视角。它告诉我,大脑在“走神”时,并非处于一片空白,而是在进行着一种更加宏大和深远的思考。作者用科学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解释了“默认模式网络”在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反思中的关键作用。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些“天才”才能拥有的灵感,原来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培养。书中提供的“慢思考”练习,比如在冥想中允许思绪自由流淌,或是刻意安排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发现,当我尝试这样做的时候,那些困扰我许久的难题,竟然在不经意间找到了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专注”,反而可能限制了大脑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让我看到了“走神”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鼓励我们拥抱大脑的自然节律,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发呆”时刻里的宝藏。
评分阅读《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一场关于自我探索的旅程。我一直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总觉得时间宝贵,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自己“走神”,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这本书则像一剂温柔的良药,帮助我卸下了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它用一种非常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走神”并非是懒惰或懈怠的表现,而是一种大脑自然的运作机制,是潜意识在进行深度加工和连接的信号。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比如某位艺术家在偶然间瞥见一景,便灵感迸发,创作出传世之作,让我看到了“走神”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其实充满了惊喜。有时候,在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发呆,或是静静地听一首歌,我的大脑就在悄悄地进行着信息整合,解决着那些白天我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的大脑和解,不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合作,去发掘它更深层次的潜能。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叫做《走神的艺术与科学》的书,感觉真是醍醐灌顶。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走神”是个坏词,好像是注意力不集中,是效率低下的代名词。但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走神背后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作者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比喻,比如把大脑比作一个“流浪的旅人”,讲述了当我们“神游”时,大脑是如何在不同的思绪间跳跃、连接,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洞察。书中列举了许多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他们是如何通过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激发灵感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走神”经历有了新的解读,不再感到愧疚,反而开始尝试去拥抱和利用它。我尤其喜欢书里介绍的几种“正念走神”的练习,比如在散步时,有意识地让思绪自由飘荡,捕捉那些瞬间闪过的念头,并尝试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比我以前死守着“专注”原则,埋头苦干,反而效率更高,获得的灵感也更丰富。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专注”的传统认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不专注”中寻找专注的源泉。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大脑的奇妙世界,特别是关于“走神”这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一直以为,想要解决难题,就必须全神贯注,绞尽脑汁。然而,书中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很多时候,当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让大脑“歇一歇”,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突破。作者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案例来佐证这一点,比如“默认模式网络”的活跃,以及它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书中关于“孵化期”的讨论。很多时候,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你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不妨暂时搁置,去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比如洗碗、淋浴,甚至小睡片刻。在这段“孵化期”里,你的潜意识会继续工作,将零散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最终以一种“顿悟”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我尝试在工作中遇到瓶颈时,就运用这种方法,结果真的奏效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持,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走神”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评分读完《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一直以来,我都被社会灌输的“高效”、“专注”的观念所裹挟,总觉得只要稍有“走神”,就是一种罪过。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挑战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告诉我们,大脑的运作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一种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思绪,实际上可能正在默默地连接着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性联想”的讨论,作者通过大量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当我们的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时,更容易产生新颖的、非传统的想法。比如,在淋浴时突然冒出的灵感,或是睡前脑海中闪过的奇思妙想,都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它提供了许多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去捕捉和运用那些“走神”时刻的宝贵财富。它鼓励我们不再害怕“分心”,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与内心对话、激发创造力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大脑,也让我看到了“慢下来”、“放空”的巨大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