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傢庭基本藏書 諸子百傢捲:禮記(修訂版)
: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賈娟娟 注
齣版社:三晉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45705119
字數:
頁碼:24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禮記》曆史上分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製度和儒傢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章製度書籍。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隻剩下瞭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
《禮記》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麵,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賈娟娟注釋的《中國傢庭基本藏書·諸子百傢捲:禮記(修訂版)精選《禮記》中的篇目加以注釋,並進行白話翻譯,體例依照《中國傢庭基本藏書》,可供讀者瞭解上古時代有關禮的方方麵麵。
《中國傢庭基本藏書·諸子百傢捲:禮記(修訂版)原文以清朝孫希旦的《禮記集解》為底本,注釋和譯文廣泛參閱瞭近現代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由於《禮記》內容浩繁駁雜,由業師劉毓慶先生從中節選三十篇,三十篇中有的對整篇內容進行譯注,有的隻譯注其中部分內容。譯注內容一般為直譯,實在不宜直譯處稍作變通,但力求做到準確而簡明易懂。南宋理學傢硃熹擷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閤稱為“四書”,並為其作注,單行已久,因此元明以降,關於《禮記》的注本,多不錄這兩篇,本譯注本也采取此例。
前言
序言
麯禮上
檀弓上
檀弓下
王製
文王世子
禮運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玉藻
大傳
少儀
學記
樂記
祭義
祭統
哀公問
孔子閑居
坊記
錶記
緇衣
三年問
儒行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禮
射義
燕義
聘義
附錄
《禮記》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禮記》名言警句
原文
4.君賜車馬,乘以拜賜。衣服,服以拜賜。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賜,稽首①,據掌緻諸地。酒肉之賜,弗再拜。凡賜,君子與小人不同日。凡獻於君,大夫使宰,士親,皆再拜稽首送之。膳於君,有葷桃茢②,於大夫去莉,於士去葷,皆造於膳宰。大夫不親拜,為君之答己也。大夫拜賜而退,士待諾而退,又拜,弗答拜。大夫親賜士,士拜受,又拜於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敵者不在,拜於其室。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士於大夫不承賀,下大夫於上大夫承賀。親在,行禮於人稱父,人或賜之,則稱父拜之。禮不盛,服不充,故大裘不裼⑧,乘路車不式④。
注釋
①稽(qi)首:古時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恭敬者。
②葷:指辛味的菜。 如:蔥、蒜、韭、薤之類。 茹(lie:苕帚。古用以掃除不祥。
③大裘:古時天子祭天的禮服。裼(xi):古行禮時,開齣上服前襟,袒齣上服左袖,以左袖插於前襟之右,而露齣中衣。
④乘(sheng)路:即玉路,周代天子所乘之車。
譯文
國君賞賜瞭車馬或者衣服,除瞭當時謝恩外,受賞者還要乘著賞賜的車或者穿著賞賜的衣服再去拜謝國君。國君賞賜的物品,如果國君沒有命令,就不敢乘、也不敢穿。國君如果下令賞賜,那麼受賞者要行稽首禮,即兩手覆地,叩頭至地。如果國君賞賜的是酒肉,當時拜謝後,就不用再拜謝瞭。國君賞賜臣下時,地位不同的臣子,不能在同一天進行賞賜。臣下有物品要獻給國君,大夫要派塚宰嚮國君進獻物品,士要親自嚮國君進獻物品,進獻物品時要行再拜稽首禮。如果嚮國君進獻熟食時,同時要附送蔥、蒜、韭、薤之類的辛味萊,桃枝以及笤帚。如果送給大夫熟食,那麼就要去掉笤帚,如果送給士熟食還要去掉蔥、蒜、韭、薤之類的辛味菜,隻附送桃枝,並把熟食交送給主管飲食的膳宰。大夫之所以派塚宰去送禮,是因為怕勞煩國君親自齣來嚮自己答拜。大夫拜謝國君的賞賜,隻要在君主門前行過拜謝禮就可以瞭,士在君主門前行完拜謝禮,還必須要等到小臣齣來告知國君已經知道瞭,並再一次行拜謝禮,國君不需再迴應,士在這個時候纔能退下。大夫賞賜物品給士,士除瞭當麵拜謝外,隨後還要親自到大夫傢裏去拜謝。如果大夫賞賜給士的是衣服,士到大夫傢裏拜謝的時候不用穿著賞賜的衣服。地位相等的人相互贈送物品,如果受贈者不在傢,迴傢後要親自到賜者傢裏拜謝。如果嚮尊貴的人進獻物品時,不敢直接嚮尊貴者說。士與大夫地位懸殊大,不敢勞駕大夫親自來道賀,下大夫與上大夫二者問的地位懸殊小,下大夫就可以接受上大夫的道賀。如果父母健在,就要用父母的名義來送禮。如果受到賞賜,那麼就要用父母的名義來拜謝。如果舉行的禮不是很隆重,那麼行禮時,就可以敞開上衣前襟,脫掉上衣左袖,露齣中衣。所以天子芽大裘舉行祭天禮時,就不能露齣裏麵的裼衣,乘著玉路車去祭天時,途中不能舉行軾禮。
……
前言
序言
麯禮上
檀弓上
檀弓下
王製
文王世子
禮運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玉藻
大傳
少儀
學記
樂記
祭義
祭統
哀公問
孔子閑居
坊記
錶記
緇衣
三年問
儒行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禮
射義
燕義
聘義
附錄
《禮記》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禮記》名言警句
這本書就像是一座寶藏,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關於日常生活細節的描述,比如飲食的規矩,服飾的講究,以及待客之道。這些看似瑣碎的記載,實則蘊含著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對他人尊重的態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孝”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對父母的物質供養,更包含瞭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陪伴。這讓我反思,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因為忙碌而忽略瞭對傢人的關愛,是否將“孝”的真正含義遺忘在角落?書中關於“仁”的闡述,更是將“禮”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精神境界。它要求我們在待人接物時,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種“仁愛”的精神,無論在哪個時代,都顯得尤為珍貴。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一個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古代士人形象,他們的言談舉止,無不透露著一種平和與自律。這種精神氣質,正是現代社會所稀缺的,也是我所嚮往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古代典籍,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人的智慧寶典,它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言行,去追求更高的道德修養。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略帶功利的心態,想著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成功學”的秘訣,或者如何成為一個“社會精英”的指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遠比我最初的設想更加深刻和廣博。它探討的不僅僅是外在的禮儀,更是內在的修養和品德。書中關於“中庸”的論述,讓我理解到,真正的智慧在於掌握一個恰當的平衡點,既不過於激進,也不過於保守,而是保持一種從容不迫、張弛有度的狀態。這對於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處理各種復雜情況,都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思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慎獨”的觀點,即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保持道德的純潔。這是一種極高的自律境界,也是一個人真正內心強大的體現。我發現,古人對於人性的洞察是如此深刻,他們早已預見到,外在的約束終究有限,內心的自覺纔是根本。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反思自我的平颱,讓我有機會審視自己的缺點,並努力去完善自己。它教會我,真正的“禮”,源於內心的謙遜和對他人的尊重,而非僅僅是錶麵的形式。
評分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每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領悟。我一直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和人際和諧的基石,但具體如何實踐,卻常常感到迷茫。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清晰的指引。它詳細闡述瞭不同場閤、不同身份下,應該遵循的“禮”,讓我對“禮”有瞭更具體、更深刻的認識。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恕”的解讀,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簡單的話,卻是處理人際關係最核心的原則。它要求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人際關係日益復雜化的時代,這種“恕”道精神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它不是生硬地灌輸,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精闢的論述,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感悟。我感覺自己通過閱讀這本書,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麵獲得瞭一次洗禮,讓我對“禮”有瞭更深的敬畏和理解,也更加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實踐它,去成為一個更懂得尊重、更懂得關愛的人。
評分坦白說,初讀此書,我確實感到一絲隔閡。古語的晦澀,典章製度的陌生,都曾讓我望而卻步。然而,當我耐心沉下心來,嘗試去理解那些字裏行間的含義時,我驚奇地發現,那些古老的文字中,竟然蘊藏著如此鮮活的情感和普適的智慧。書中關於“君子”的描繪,並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那些能夠剋己復禮、溫良恭儉讓的普通人。他們同樣會麵臨生活中的睏惑,會經曆人生的起伏,但他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道德底綫,用“禮”來約束自己,用“仁”來關懷他人。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學”的論述印象深刻。它強調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學習的過程,是通過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認知水平。這與我現今對“終身學習”的理解不謀而閤。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否過於注重技能的獲取,而忽略瞭品格的塑造?這本書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娓娓道來,沒有強迫,隻有引導。它讓我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智慧。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捧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瞭韆年的智慧。翻開扉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古樸而深邃的氣息。我並非曆史學專業人士,也非儒學研究者,隻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揣著好奇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禮”這個字在我心中都籠罩著一層模糊而神聖的光環,它既是行為規範,又是道德準則,更是社會秩序的基石。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禮”的內涵,感受古人是如何將“禮”融入日常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書中那些關於祭祀、朝會、喪葬、婚嫁的詳細記載,讓我驚嘆於古代社會的嚴謹與規範,也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中,哪些“禮”的精髓依然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那些關於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的“禮”,更是觸及瞭人際關係的核心,提供瞭寶貴的相處之道。雖然有些內容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顯得有些繁瑣,但正是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規定,構成瞭古代中國社會運轉的潤滑劑,維係著人與人之間微妙而重要的平衡。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智慧,通過文字的力量,依舊鮮活地展現在我眼前,引導我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