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普賢與中國文化
定價: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魏道儒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1010536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40kg
2006年3月20日至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和保山市人民主辦、市民宗局和騰衝縣承辦的“普賢與中國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騰衝縣隆重舉行。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本書,就是專傢學者在研討會上宣讀,並且在會議之後經過認真修改的二十五篇專題論文。
研討會圍繞著“普賢與中國文化”這一主題,從《華嚴經》與信仰,中印普賢信仰的起源、發展及特點,普賢行願與大乘佛教修持,普賢行願與淨土信仰,《法華經》與普賢信仰,普賢菩薩與密教,普賢的實踐品格和現代價值,文獻與音韻等8個方麵進行。25篇齣自專傢學者手筆的專題論文,既有著填補學術空白的可貴理論價值,又有著開發曆史資源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現實意義。論文都緊扣會議的主題,集中探討瞭《華嚴經》與普賢信仰,中印普賢信仰的起源、發展及特點,普賢行願與大乘佛教修持,普賢行願與淨土信仰,《法華經》與普賢信仰,普賢菩薩與密教,普賢的的實踐品格和現代價值,普賢文獻與音韻研究等方麵的內容。通過研討,對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而在學術研究方麵又極其薄弱的普賢菩薩的曆史演變、經論典籍、理論體係、實踐落實以及現代價值等各個方麵,作瞭全麵、深入的整理與探討,澄清瞭一些曆史題案,解決瞭許多學術難題,為今後進一步的研究提齣瞭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
序
簡說《華嚴經》中的盧捨那佛
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
普賢行願與大乘佛教的修證
普賢菩薩行願智慧之我見
華嚴係統中的普賢
《華嚴經》與普賢信仰
印度佛教的普賢菩薩信仰初探
——兼談普賢菩薩與如來藏的關係
華嚴字母探源
普賢菩薩與中土彌陀淨土信仰
普賢願行與淨土
——以華嚴係經為中心
淺析天颱宗“法華三昧”觀的發展
——兼論普賢在天颱宗法中的地位
早期法華信仰與普賢感應
試析普賢十大行願的結構、特徵與現代意義
寜瑪派與普賢法身之說
普賢菩薩與金剛乘
由普賢信仰的一些印記看普賢信仰的一些問題
——僅以法華係統與華嚴係統之普賢信仰為論述比較之對象
普賢十大行願的形成
——以三品、五悔為中心
略論清代淨土信仰與普賢菩薩
敦煌跽和俄藏黑水城文獻中的《普賢行願品》
論中國佛教菩薩信仰的特色
——以普賢菩薩為中心的考察
漢譯佛經中的普賢菩薩和普賢願行
略述佛經中的普賢菩薩行
早期普賢信仰與士大夫佛教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與《普賢觀經》中“普賢形象及普賢行法”之比較
附錄:峨眉山佛教協會賀信
編後記
評價二: 這本書的書名《普賢與中國文化》,讓我想起瞭很多關於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的討論。普賢菩薩的形象,我想一定與中國的本土哲學和民間信仰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在想,作者在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普賢菩薩的“願行”思想,如何與儒傢的“仁”和道傢的“道”産生共鳴,或者又在哪些方麵有所區彆和融閤?特彆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普賢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階層傳播的案例分析,比如文人墨客對他的贊頌,或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的祈求。有沒有可能,書中還會探討普賢菩薩的坐騎——六牙白象所蘊含的象徵意義,以及這種意象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具體解讀?我個人對這種跨文化的思想融閤非常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對普賢菩薩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宗教的範疇,而是能看到它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獨特地位和深遠影響。
評分評價一: 剛拿到《普賢與中國文化》這本書,就被它典雅的書名吸引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光從封麵設計和紙質來看,就透著一股沉靜的書捲氣。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精神象徵很感興趣,普賢菩薩作為一個重要的佛教文化符號,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所代錶的“大行”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也蘊含著深遠的啓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文化、曆史、藝術等多個維度,為我展現一個立體豐滿的普賢形象。比如,它會不會探討普賢菩薩的造像藝術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演變,又或者通過講述與普賢相關的曆史典故和文學作品,來解讀這種精神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之中?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學術性的考證,更能觸及到普通人的心靈,引發一些關於修行、慈悲、實踐的思考。這本書,或許會是一把鑰匙,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中那股溫潤而堅韌的力量。
評分評價四: 《普賢與中國文化》這個書名,不禁讓我想起中國文人身上那種內斂而又深沉的品格。普賢菩薩的“大行”,在我看來,恰恰是一種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的體現。我猜想,書中或許會探討這種“行”的精神,如何在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中得到體現,又或者在那些隱居山林、不求聞達的文人的身上,流露齣怎樣的普賢精神的影子?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文學作品中對普賢意象的描寫的分析,比如詩歌、散文,它們是如何藉用普賢的形象來抒發情懷,錶達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甚至,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的社會倫理和教育思想,來論證普賢菩薩的“行”是如何融入到社會運作和人際交往之中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中那種默默付齣、不計迴報的價值取嚮,以及這種價值取嚮與普賢菩薩的深層聯係。
評分評價三: 讀到《普賢與中國文化》這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曾經在一些古代繪畫和雕塑作品中見過的普賢菩薩形象。我一直覺得,藝術是承載文化最生動的載體之一。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花很多篇幅來介紹普賢菩薩在不同朝代、不同藝術風格下的造像特點?例如,唐代的圓潤飽滿,宋代的精巧細膩,又或是藏傳佛教中更為密集的錶現形式,這些背後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審美取嚮?我希望書中能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引導我欣賞這些藝術品,並且從中讀齣普賢菩薩所代錶的智慧和慈悲。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我更期待能通過這些藝術作品,理解普賢菩薩的精神是如何通過具象的藝術形式,被一代代中國人所接受和傳承的。這本書,也許能讓我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藝術品,發現它們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評分評價五: 《普賢與中國文化》這個書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好奇,尤其是對於普賢菩薩的“大行”在中國文化中的具體體現。我正在設想,這本書會不會從一些具體的社會實踐和倫理道德層麵,來闡釋普賢菩薩所倡導的精神?例如,在中國曆史上,有哪些人物或事件,能夠被視為普賢菩薩“行”的精神的生動寫照?我特彆想知道,普賢菩薩的“行”是否與中國傳統的“仁政”、“教化”等概念有所關聯,又或者在民間習俗和節日慶典中,普賢的形象和精神是如何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被人們所感知和踐行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探討,而是能夠給我一些具體的、可感知的例子,讓我看到普賢菩薩的精神是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判斷。也許,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普賢菩薩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形象,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的象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