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
定价:58.00元
售价:40.6元,便宜17.4元,折扣70
作者:王鹏毅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1211478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是作者王鹏毅根据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科研工程实践及科研成果,结合国外的相关技术文献,经过分析整理而撰写的,主要介绍了超宽带信号的通信理论和工程实现技术,包括超宽带通信体制架构,超宽带信号的产生及工程实现方法,超宽带信号的调制方式,超宽带信号的解调实现方法,超宽带信号的捕获方法,超宽带信号的精密跟踪体制,无线局域网及超宽带多用户工作,超宽带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超宽带信道色散影响和设计,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和应用,超宽带阵列信号处理,超宽带信号的空间传播研究等相关内容。其中对关键理论进行了计算和仿真,并结合理论和仿真内容介绍了作者在超宽带样机工程试验中的一些数据和试验图片。
王鹏毅编著的《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系统阐述了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的实现方法。首先给出了超宽带通信系统的体系框架,然后针对超宽带通信 的各项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逐一论述,主要包括超宽带信号产生、信息调制、发射信道、空间传播、接收信道、信号捕获、精密跟踪和信息解调 等多个环节,另外还对超宽带高速通信、多用户工作和阵列信号处理等实现方法进行了论述,后给出了相关实物图片及样机试验波形和数据结果。
《超宽带隐蔽通信技术》系统性强,与工程实现结合紧密,涉及超宽带通信实现的主要技术瓶颈和解决方法,可供电子 通信领域的研究生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等参考,尤其对从事超宽带工程实现的研究人员有一定帮助。
章 概述
第2章 超宽带通信体系框架
第3章 超宽带脉冲信号的工程实现方法
第4章 超宽带信号的一般调制方式
第5章 超宽带信号解调工程实现方法
第6章 超宽带信号捕获方法研究
第7章 高动态超宽带信号的捕获
第8章 超宽带信号精密跟踪体制研究
第9章 无线局域网及超宽带多用户工作
0章 超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研究
1章 超宽带信道的色散影响和设计
2章 超宽带天线的设计和应用
3章 超宽带阵列信号处理
4章 超宽带信号的空间传播研究
5章 CETC54th超宽带样机试验简介
附录A 跳时序列的设计与仿真
对于那些致力于前沿研究的同行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和对新兴技术的审慎评估。它没有盲目追捧最新的热门概念,而是将现有的成熟技术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时间坐标系中去审视。例如,书中对现有调制方案的性能极限分析,采用了非常审慎的语气,指出了在特定复杂电磁环境下,理论上最优的方案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面临的巨大功耗和带宽限制。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指导新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推翻旧有理论,而是在现有框架下寻找更巧妙的平衡点。书中的“挑战与展望”一章,列举了未来十年内该领域可能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这为我的长期研究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非常欧洲化的严谨感,句子结构复杂但逻辑清晰,很少有口语化的表达,全部采用标准的学术用语,这确保了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尽管技术内容密集,但作者对关键术语的定义和上下文的衔接做到了无缝处理,使得即使在跨章节阅读时,信息流也不会中断。我发现,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参考教材,因为它不仅教授“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它促使读者不仅仅是记忆公式,而是去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专业著作,它为希望在该领域建立坚实理论基础的人士,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巧妙,它不像某些经典教材那样冷峻晦涩,而是带有一种引导者陪伴你探索未知领域的温暖感。作者在讲解复杂算法,例如那些涉及高阶统计量和非高斯信号处理的部分时,往往会先引入一个简化的、易于理解的物理场景,用类比的方式铺垫,让读者的大脑做好接收抽象概念的准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低概率截获”这一概念的阐述,作者巧妙地将信息论中的熵与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功率谱密度关联起来,用清晰的数学推导说明了如何通过特定的波形设计来模糊信号与噪声的界限。这种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工程实践的叙述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作者就在身边,耐心解答我的每一个疑问。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时,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他似乎对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力求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在当前的许多快餐式技术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书中对各种干扰源的建模和分析部分,简直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定性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噪声场、多径效应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统计特性对系统性能的实际影响。例如,在讨论如何提高系统的抗多径能力时,他不仅仅提到了扩展频谱,更是详细对比了时域和频域处理方式在实际硬件资源限制下的优劣权衡。这种深入骨髓的工程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每当我在项目中遇到瓶颈,回顾书中的相关章节,总能找到被我忽略的那个关键的数学约束或物理限制。可以说,它提供的知识深度,远超出了普通综述性文献的范畴。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哑光处理,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散发出一种专业且沉稳的气息。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虽然是技术书籍,但阅读起来并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纸张带来的反光和油腻感,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从目录结构来看,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来梳理脉络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基础的信号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实现层面,层层递进,让人感觉自己是在攀登一座结构严谨的知识高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每一个公式的引入都有详尽的背景解释,避免了纯粹的公式堆砌,这对于一个想深入理解底层原理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十分精良,很多关键概念,比如脉冲的成形与去脉冲化处理,仅仅通过一张图示就能豁然开朗,这比纯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就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个高品质的学习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