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机电控制工程系列教材)
定价:39.00元
作者:侠名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302199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在董景新、赵长德等编著的《控制工程基础(第2版)》的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相关内容的发展重新编写的,主要面向机械类、仪器类及其他非控制专业本科生,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时域瞬态响应分析、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根轨迹法、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计算机控制系统。该教材突出机械运动作为主要控制对象,并对其数学模型和分析综合重点作了介绍;着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和解决机电控制问题的基本方法的阐明, 并简化或略去了与机电工程距离较远、较艰深的严格数学推导内容;引入和编写了较多的例题和习题,便于自学。本教材融入了有关的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和新分析方法,可供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同时,为了配合本教材的使用,还制作了《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教师用《控制工程基础习题解》和多媒体课件,以供选用。
目录
1 概论
1.1 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控制理论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1.4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例题及习题
2 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2.1 基本环节数学模型
2.2 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 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2.4 传递函数以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5 系统函数方块图及其简化
2.6 系统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2.7 受控机械对象数学模型
2.8 绘制实际物理系统的函数方块图
2.9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2.10 状态空间方程的基本概念
例题及习题
3 时域瞬态响应分析
3.1 时域响应以及典型输入信号
3.2 一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3.3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3.4 时域分析性能指标
3.5 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3.6 借助MATLAB进行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3.7 时域瞬态响应的实验方法
例题及习题
4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4.1 机电系统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基本实验方法
4.2 极坐标图
4.3 对数坐标图
4.4 由频率特性曲线求系统传递函数
4.5 由单位脉冲响应求系统的频率特性
4.6 对数幅相特性图
4.7 控制系统的闭环频响
4.8 机械系统动刚度的概念
4.9 借助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频域响应分析
4.10 小结
例题及习题
5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1 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5.2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5.3 代数稳定性判据
5.4 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5.5 应用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分析延时系统的稳定性
5.6 由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5.7 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8 借助MATLAB分析系统稳定性
5.9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方法
例题及习题
6 控制系统的误差分析和计算
6.1 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
6.2 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
6.3 干扰引起的稳态误差
6.4 减小系统误差的途径
6.5 动态误差系数
例题及习题
7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8 根轨迹法
9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问题
10 计算机控制系统
附录A 拉普拉斯变换表
附录B 高阶优模型佳频比的证明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对控制系统中的数学严谨性是有一定要求的,毕竟这是一门硬核的工程学科。这本《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在保证工程应用直观性的同时,对数学基础的论述也拿捏得相当到位。它并没有为了迎合“快餐式”学习而牺牲掉理论的深度。例如,在讨论系统稳定性时,李雅普诺夫(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介绍,虽然篇幅相对精炼,但核心思想和判据的推导过程是完整且严谨的。对于那些希望未来在控制领域深造或者从事高精度算法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石。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证明某些定理时,会穿插一些“工程背景注释”,提醒我们这个数学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意味着什么,比如“这个判据保证了系统在所有可能出现的初始扰动下都不会失稳”。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意义,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掌握的是一套完整的、有生命力的科学工具,而非孤立的公式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它对于“不确定性”和“鲁棒性”的探讨,这体现了第三版相对于前几版的进步和与时俱进。在当今的工程实践中,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理想模型,环境噪声、元件老化、模型简化都会带来误差。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很早就引入了扰动和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例如,在介绍根轨迹法时,作者会引导读者思考,如果系统的增益K有一个小的变化范围,系统的闭环极点会如何漂移,从而评估设计的“容错性”。这种前瞻性的讨论,让我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理想情况下的最优设计”,而是开始培养一种“工程上的稳健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区分理论工作者和优秀工程师的关键点。它教会我,一个好的控制系统设计,不仅要性能好,更重要的是“抗干扰”能力强,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入门教材,成为了一本能够培养系统性工程思维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质量,着实让人感到惊喜,这在很多理工科教材中是难得的。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清晰、专业且富有逻辑性的图表。那些Bode图、Nyquist图的绘制和解读部分,线条流畅,关键区域的标注极其精准,即便是初次接触频率响应分析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系统的稳定裕度和带宽等关键信息。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一个知识点是如何铺垫的,形成一个知识的闭环。例如,在过渡到现代控制时,它没有生硬地抛弃经典控制,而是用“状态变量”这个新视角,重新审视了传递函数和极点零点的关系,这种“温故而知新”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认知负担。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在书页边缘做笔记,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留白设计非常友好,让我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连贯和愉快,而不是总在与书本的“物理交互”上感到别扭。
评分这本《控制工程基础(第3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初入控制领域的新手量身定做的,我必须说,光是看目录就已经让人感到踏实了不少。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非常注重基础概念的建立,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数学模型,而是用非常清晰的语言,一步步引导我们理解什么是反馈控制,为什么需要它。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传递函数和根轨迹这些概念时,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因材施教”之道,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数学工具具象化了。特别是关于系统的时域响应分析那几章,作者不仅解释了超调、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的物理意义,还配有仿真结果的对比图,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直观感受理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读完前几章,我对控制系统的“脾气秉性”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再是那种只知道套公式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半吊子”状态。它让我明白,控制工程不仅仅是数学的堆砌,更是一门关于如何让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艺术。那种由迷茫到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我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一向很高,很多理论书读起来就像在看天书,最终束之高阁。但这本第三版《控制工程基础》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讲到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比如状态空间表示法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矩阵运算上,而是巧妙地将桥梁和机械臂的运动控制作为例子,让我们体会到状态变量是如何描述一个真实物理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控制器设计”这一章的处理方式,PID控制器虽然经典,但如何根据实际系统的特性来整定参数(K_p, K_i, K_d)一直是我的痛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的、可操作的流程图,从Ziegler-Nichols法到基于性能指标的优化设计,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数学推导和工程上的考量。读到后面,我甚至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我们实验室里那个小型伺服电机系统,那种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学习体验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