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
定价:17.00元
作者:杨玺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082686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为了预防脑中风的发生,使已发生脑中风的患者治疗用药方便,笔者杨玺编若了《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一书。本书从脑中风全程治疗,康复、调养、管理方面做了详细地阐述,它将以全新的知识层面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希望能够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脑中风患者的益友。
内容提要
本书《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分别介绍了脑中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分型、检查项目等基本知识,详细阐述了脑中风药物防治方案,包括对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的西药治疗、中草药方剂治疗、中成药治疗、药膳疗法、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法,并告诉读者怎样走出脑中风用药的9大误区和做好预防工作。其内容科学新颖、实用性强,适合广大脑中风患者及大众阅读。
《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由杨玺编著。
目录
一、脑中风概述二、脑中风的防治三、堵住“源头”防治脑中风四、脑中风的救治原则五、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治疗及用药六、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药物七、脑中风患者的中药治疗八、脑中风患者康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及用药
作者介绍
杨玺,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曾在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各类医学科研成果奖6项,编著有《高血压用药知识》、《胃十二指肠溃疡三联疗法》、《脑卒中用药知识》、《病毒性肝炎三联疗法》、《肾病用药知识》等医学著作20余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告知”层面,更致力于“赋能”读者。在涉及到药物的“个体化差异”讨论时,作者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案,而是深入探讨了基因多态性对某些降脂药物代谢的影响,虽然这部分内容略显专业,但作者用非常通俗的比喻将复杂的药代动力学原理阐释清楚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讨论“非正规渠道获取药物的风险”,这在许多同类书籍中是罕见的。作者以非常严肃的态度,警告了仿制药、水货药以及过期药物的潜在危害,并结合了法律和伦理层面进行分析,这种责任感和前瞻性让人感到非常信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告诉你“应该用什么药”,更在于让你理解“为什么是这个药,以及如何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走弯路”,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和照护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教育。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积极的“防治心态”。中风后的恢复往往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患者和家属很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专业而温暖的鼓励,它没有回避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可能的复发风险,但它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如何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来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上。例如,在“出院后的康复支持”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与社区医疗系统对接,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和血糖记录,以及在情绪低落时如何寻求心理支持。书中提到的“用药依从性自查清单”,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一个指责性的工具,而是一个帮助患者回顾和确认自己是否做到位的实用工具。通过阅读,我深切体会到,防治中风不仅是医生和药物的责任,更是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和持续学习的结果。这本书无疑为这种积极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知识后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比较厚实,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的运用。医学信息,尤其是复杂的治疗路径,往往难以用纯文字描述清楚,但这本书巧妙地用流程图梳理了“急性期稳定后的用药调整路径”,让人一眼就能掌握决策的关键节点。例如,在介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时,书中用一个清晰的树状图展示了CHA2DS2-VASc评分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理解难度。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让原本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知识点,变得一目了然。而且,书中对一些高频词汇都做了标注或在脚注中进行了解释,确保了即使是刚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也不会因为一两个生词而卡壳。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到阅读过程中的体验,都体现出编者对知识传递效率的极致追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实用性”和“科普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曾尝试阅读一些学术期刊上关于脑血管疾病的综述,但那些密度极高的专业术语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很快就失去了阅读的耐心。而这本《脑中风用药知识与防治》则完全不同,它的语言风格极其贴近生活,充满了同理心。作者在讲解复杂的防治策略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真实案例(当然是经过处理的,以保护隐私),这使得抽象的医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举例来说,在讨论“二级预防”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时机,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小栏目,专门解答家属们最常问的几个问题:“病人已经恢复了,还需要吃药吗?”、“忘记吃药怎么办?”。这种以读者视角出发的细节处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书中关于“生活方式干预”的部分,也跳脱了空泛的说教,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调整饮食结构以配合降压药的疗效,如何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而不增加出血风险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真正能用得上的“干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直观,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专业感,封面上那几个醒目的标题“脑中风”、“用药知识”、“防治”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健康知识有较高要求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书籍,但翻开目录后,我发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药理学名词,而是将“中风的早期信号”放在了非常靠前的位置,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了FAST原则,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欣赏它在“用药知识”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罗列药物名称,而是根据不同的中风类型(缺血性、出血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分门别类地讲解了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书中对“如何正确看待药物副作用”那一章节的论述尤为精辟,作者坦诚地指出了药物的双面性,强调了遵医嘱的重要性,这比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健康指南要靠谱得多。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流畅,读起来很有条理,让人能一步步建立起对中风防治的系统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