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好物对对论: 生活器物 | 作者 | 黄采薇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02629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瓷器 解致璋×蔡晓芳 陶器 毛森江×章格铭 银壶 廖宝秀×陈念舟 玻璃 向原绿×林靖蓉 珐琅 洪 侃×吕燕华 漆器 黄丽淑×王清霜 细木作 林怡芬×阎瑞麟 竹编 骆毓芬×苏素任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说:「只有实际在生活中使用的,才是美的器物。」本书以有趣的相对论概念切入,从「使用者」角色出发,带出「物」之美,再从物的鉴赏,带到「创作现场」,见证工艺职人的创造过程。报导者化身为工艺鉴赏之旅的带路人,以好物为媒,以故事为饵,大家穿梭各种美学现场,读者不但可从中见识到许多生活家精采的用物观点与美感品味;还可以一次领略多位台湾工艺创作职人的艺术信念与创作历程。是贴近生活、活泼又有趣的工艺鉴赏入门书。附录并提供职人名家所推荐之好物鉴赏采购信息。 |
| 作者简介 | |
| 〈撰文〉黄采薇─旅游记者,现为独立文字工作者,《旅读中国》等两岸媒体特约撰述〈摄影〉林宥任─杂志书籍项目摄影暨策展人。作品广见《乡间小路》、《亲子天下》等。个人摄影展:我爱猫(高雄驳二)、通往职人的道路(台北蘑菇)等 |
| 目录 | |
| 陶 器 不,更值得玩味 毛森江 10 出世的作品,入世的灵魂 章格铭 20 银 壶 百炼千锤,器由心生 廖宝秀 32 让茶文化走入生活 陈念舟 40 玻璃工艺 好品味,来自日常的坚持 向原绿 56 这么冷静,又那么热情 林靖蓉 62 珐琅器 爱上岁月的痕迹 洪侃 76 用火作画,照亮每一天 吕燕华 88 目 录 4 好物对对论:生活器物 漆 器 台湾本色漆之华 黄丽淑 100 八十载漆艺人生 王清霜 112 细木作 人使用物品,物品定义了人 林怡芬 126 用木头写生活的诗 阎瑞麟 136 竹 编 让古早创意走进当活 骆毓芬 150 编出多变的美感 苏素任 158 附 录 与好物相遇 171 |
| 编辑推荐 | |
| 透过好物,看见职人与生活家的美好交会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好物对对论》,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器物”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件好的器物是如何诞生的?它是否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推敲?它的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人体工学,是否符合使用者习惯?它所选用的材质是否环保耐用,是否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当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审视我身边的物品时,我发现很多东西都让我感到失望。它们或许价格不菲,却缺乏灵魂,仅仅是粗糙的模仿和低劣的复制。反之,一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因为其精心的设计和用心的制作,而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比如,一本纸张泛黄却装帧典雅的书籍,一个手感温润如玉的茶杯,一把剪刀时常擦拭保持锋利的剪刀。这些“好物”让我感受到一种朴素而深刻的美,它们不张扬,不浮夸,却能在细微之处打动人心。我开始意识到,拥有“好物”并非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愉悦和满足。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启蒙读物,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凡,去体会“少即是多”的境界。我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开始注重质量,开始学会“断舍离”,将那些不再适合我的物品送走,为那些真正能提升我生活品质的“好物”腾出空间。
评分《好物对对论》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生活的幸福感来自于宏大的成就,来自于物质的丰裕。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幸福感同样可以来自于那些细微之处,来自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器物。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拥有多少,而是教你如何去“感受”多少。一把质地温润的木勺,它能让你在烹饪时感受到自然的温度;一杯设计巧妙的马克杯,它能让你在喝水时感受到一丝设计的小确幸;一张触感舒适的毛巾,它能让你在洗浴时感受到柔软的呵护。这些“好物”,虽然价格可能不高,但它们却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温暖和慰藉。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插曲,让平凡的日子也充满了惊喜和乐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生活家,不是那些拥有最多物质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如何去品味生活,懂得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的人。
评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前,我总是忙于工作,对于身边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用品,几乎没有太多关注。我以为它们只是完成功能的工具,却从未想过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的智慧和美学。直到我翻开《好物对对论》,我才惊觉,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水杯,其曲线的设计是如何贴合手掌的握持习惯,是如何在视觉上带来舒适感的;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刀具,其锋利的程度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切割,更是对食材尊重和对烹饪效率的追求;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椅子,其人体工学的设计,是如何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的脊椎,舒缓着我们身体的疲惫。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好物”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它教会我,生活中的“好物”并非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是一种对品质的追求,一种对细节的考量,一种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理解。当我开始留意身边那些“好物”,我发现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原本的麻木和机械,变得有了温度和色彩。我开始喜欢触摸物品的质感,感受它的重量,甚至尝试去了解它的历史和设计理念。这种转变,让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趣,也让我对“生活”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只是“活着”,而是开始“生活”。
评分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生活的新视野。以前我买东西,总是有个误区,觉得越贵越好,或者越新潮越好。结果买了好多东西,用着都不顺手,或者很快就厌倦了。翻了《好物对对论》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好物”的关键不在于价格或者新旧,而在于它是否“对”了。它是否和我的生活方式契合?它是否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或者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购物习惯,发现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跟风,或者被广告营销所迷惑。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的盲区,也指引了我未来的方向。我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潮流”,而是开始关注那些真正能融入我的生活,让我感到舒适和愉悦的器物。比如说,我开始注重厨房用具的选择,不再盲目追求功能繁多的电器,而是选择那些简单实用,易于清洁和保养的工具。我发现,当我拥有一套顺手的刀具,或者一个大小适中的锅具时,我的烹饪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我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菜肴。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发现,当我用心去选择和使用“好物”时,我对待生活也变得更加认真和投入。
评分《好物对对论》这本书,就像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为我揭示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之美。我常常觉得,我的生活平淡无奇,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太多的色彩和味道。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原来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生活器物中,也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为什么这款水杯的把手设计成这样?为什么这款椅子能让人坐得如此舒适?为什么这款灯具的光线如此柔和,让人不感到刺眼?这些“为什么”,都指向了“好物”背后深刻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关怀。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视角去审视我身边的物品,我发现,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物件,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一把旧伞,它也许经历过风雨的洗礼,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它依然忠诚地为我遮风挡雨;一个用了多年的枕头,它也许失去了当初的蓬松,但它依然是我最熟悉的依靠。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就藏在这些触手可及的器物之中,藏在每一个用心的细节里。
评分《好物对对论》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认识“生活”这件事。我以前总觉得,生活就是吃饭、睡觉、工作,然后重复。日子过得浑浑噩噩,也没有太多的目标和追求。但是,这本书却让我明白,原来生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种色彩。而“好物”,就是能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关键。我开始留意那些被设计得恰到好处的物品,它们不仅功能强大,而且美观大方。比如,一本设计精美的笔记本,它不仅仅能记录我的思绪,更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一个手感舒适的钢笔,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书写的乐趣,也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好物”,不是最昂贵的,也不是最花哨的,而是最适合你的,最能让你感受到幸福和满足的。它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当我开始拥抱“好物”,我发现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我变得更加积极,更加热爱生活。我开始享受每一个早晨,享受每一顿晚餐,享受每一个与“好物”相伴的瞬间。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颠覆性的。我过去一直认为,生活器物就是工具,它们的功能性是唯一重要的考量。但《好物对对论》却让我看到了器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探讨了器物与人的情感连接,器物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甚至器物与文化传统的传承。我开始思考,我每天使用的手机,它是否只是一个通讯工具?还是它也承载着我的社交、我的娱乐、我的学习?我每天坐的汽车,它仅仅是交通工具?还是它也反映了我的品味和我的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件器物,都有它的故事,它的灵魂。而当我们用心去选择和使用这些器物时,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开始对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一些老式的家具,它们虽然可能已经不再符合现代的审美,但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沉淀和历史韵味,却是任何新物件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在现代生活中,找到那些能够与我的生活方式完美融合,同时又能传递出一种独特价值的“好物”。
评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物”的关系。我过去总觉得,物品只是我生活的附属品,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然而,《好物对对论》却让我看到了,物品同样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伙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延伸,是我们情感的载体。我开始学会去呵护我身边的器物,去爱惜它们,去与它们建立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比如,我会定期擦拭我的皮鞋,让它们保持光泽;我会用心保养我的锅具,让它们发挥最佳性能;我会细心收纳我的书籍,让它们保持整洁。当我开始这样做时,我发现,我对待物品的态度,也悄然地影响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变得更加认真,更加投入,也更加珍惜。这本书就像一堂关于“如何与物相处”的哲学课,让我学会了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购物的观念。我过去总是追求“性价比”,觉得越便宜越划算。结果买了一堆不耐用、不好用的东西,最后反而浪费了更多的钱和精力。读了《好物对对论》之后,我才明白,真正的“性价比”,不在于眼前的价格,而在于长期的使用体验和价值。一件好的器物,虽然初期投入可能高一些,但它却能经久耐用,让你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不断获得愉悦和便利,从而从长远来看,反而更省钱。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鉴别“好物”,不仅仅看品牌,看价格,更要看它的材质、工艺、设计,以及它是否真正符合你的需求。我开始关注那些默默耕耘的工匠,那些坚持传统工艺的品牌,那些用真心去制作产品的商家。我发现,当我开始用“心”去选择器物时,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品质。我不再为那些廉价的替代品而烦恼,而是享受着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物”带给我的安心和舒适。
评分《好物对对论》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对“生活器物”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只要能用就行,好不好用,有没有设计感,这些都不重要。我更注重价格,觉得便宜的就是好东西。但这本书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生活导师,循循善诱地告诉我,好的器物,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更应该是一种与使用者心灵的对话。它可能是一种巧妙的设计,让你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无比顺手,甚至能激发出你的灵感;它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材质,让你在触摸时感受到温暖和质感,让你与自然更加亲近;它可能是一种历史的沉淀,让你在器物中窥见过去的时光,感受到文明的传承。我记得书里提到的一个关于餐具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描述餐具的材质或形状,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餐具的形状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用餐体验。这让我惊觉,原来我们每天吃饭的碗,其深度和弧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食欲和进食的节奏。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情趣,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美妙器物的世界,感受着每一件器物背后所蕴含的温度和故事。它不枯燥,不冗长,反而像一段段精彩的旅行,让我领略到不同领域“好物”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