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 作者 | 雷海宗 匯智博達齣品 |
| 定價 | 48.00元 | 齣版社 | 花山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51137409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學術論文的閤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錶作。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中,雷海宗先生全麵論述瞭他對於中國兵製和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麵瞭解中國兵製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曆史的讀本。傳統的研究兵製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將西方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麵分析瞭中國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曆史及其喪失的根源,並由此齣發,探討瞭整個中國文化許多值得注意的特點,敏銳的預見瞭中國軍隊的復興,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這本書還收錄瞭《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雅樂與新聲》《海軍與海權》等文章,全麵體現瞭雷海宗先生作為一代史學大傢“通中外,貫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點,對我們全麵瞭解中外曆史特點也具有豐富的教育和啓發意義。 |
| 作者簡介 | |
| 雷海宗(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192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公費留學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曆史和哲學。1924年入該校研究院曆史學研究所,192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曾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係教授,係主任,金陵女子大學曆史係教授和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31年任武漢大學史學係和哲學教育係閤聘教授。1932年後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閤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曆史係主任和文學院代理院長。1952年任南開大學曆史係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畢生從事曆史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執教過程中,講授中國通史、中國上古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國史學史、外國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種課程。編著有《中國通史》、《中國通史選讀》、《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選讀》(30年代前期)、《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1940年齣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講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審定)等。另有《曆史的形態與例證》、《中外的春鞦時代》、《上古中晚期亞歐大草原的遊牧世界與土著世界》等史學論文多篇。 |
| 目錄 | |
| 序言曆史過去的釋義 /1 中國的兵 /1 一、春鞦 /3 二、戰國 /9 三、秦代 /17 四、楚漢之際 /22 五、西漢初期 /26 六、漢武帝 /31 七、武帝以後—光武中興 /45 八、東漢 /50 九、後言—漢末至近 /64 無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製度之凝結 /71 二、中央與地方 /77 三、文官與武官 /80 四、士大夫與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與治亂 /92 七、中國與外族 /99 中國的傢族製度 /105 一、春鞦以上 /107 二、戰國 /109 三、秦漢以下 /121 四、結論 /129 中國的元首 /133 一、列國稱王 /135 二、閤縱連橫與東帝西帝 /139 三、帝秦議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漢之統一與皇帝之神化 /148 六、廢廟議與皇帝製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後言 /161 中國文化的兩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國史的分期 /179 三、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較 /20 中外的春鞦時代 /209 一、春鞦形成 /211 二、特徵 /214 三、結論 /219 曆史的形態與例證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臘、羅馬文化 /234 三、歐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國文化 /241 附 錄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襲以外的大位承繼法(節選)/263 殷周年 /277 序論 /279 西周年代問題 /282 殷商年代問題 /288 殷周年代問題旁論 /292 結論 /293 君子與僞君子—一個史的觀察 /295 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 /305 一、古書中所見的古代氣候與農事 /307 二、古書資料的解釋 /309 三、較為溫濕的古代華北 /319 四、今日的情況與前景 /327 五、重建溝洫問題 /331 雅樂與新聲 /335 海軍與海權 /347 一、海洋與海權的意義 /350 二、海權的因素 /353 三、海權小史 /361 四、空軍與海權 /366
|
| 編輯推薦 | |
| ★雷海宗作為民國時期西南聯大的曆史教授,其曆史學的造詣完全無愧於大師的身份,屬於不為大眾熟悉的隱藏的大師。 ★中國處於復興的大潮流中,軍事實力也在不斷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前人對於中國兵製的思考與探索無疑是有益的財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開篇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是它對“傳承”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它沒有將文化僅僅視為古董般的遺留物,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不斷演變和適應社會變遷的場域中進行考察。那種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代的緊迫感巧妙結閤的處理手法,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某些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民間傳說或藝術形式作為佐證。這使得原本可能很乾燥的文化符號,一下子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瞭普通人生活呼吸的實在內容。這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雙重視角交織,讓文本的層次感大大增強。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嚮導,穿梭於曆史的迷宮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發現,而且這位嚮導對沿途的風景有著深刻的洞察和獨到的見解。
評分我抱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審視的態度開始接觸這本書,畢竟市麵上關於這個主題的論述已經非常多瞭,很難有作品能真正做到“前無古人”。但是,這本書在構建其論證框架時,展現齣瞭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梯度。它不是簡單地堆砌考據,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築師在設計藍圖,每一步的推進都服務於最終想要錶達的核心觀點。我個人關注的重點之一是作者對不同地域文化差異性的處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地方性的差異性常常被主流敘事所掩蓋,而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進行瞭細緻的地域性考察,試圖描摹齣一幅更為立體的文化地圖。這種對細微差彆的捕捉和尊重,體現瞭作者的學術嚴謹性。這種“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敘事策略,對於讀者理解一個復雜體係的內部運作機製至關重要。讀到目前為止,我可以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搭建的,是一個既有宏大敘事,又不失個體經驗的分析模型。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的感覺是相當剋製而精準的,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不必要的炫技,一切都服務於思想的精準錶達。這種文字上的沉穩,與它所探討的宏大主題形成瞭完美的呼應。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因為其中蘊含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個詞語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這種高質量的文本輸齣,對於要求精益求精的讀者群體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享受。它提供瞭一種“慢閱讀”的體驗,迫使你放慢節奏,去真正消化那些穿越時空的思想精粹。這本書似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讀者的思考維度和分析能力。我非常期待後續章節能否保持這種一貫的高水準,將復雜的文化衝突與融閤描繪得既清晰又引人入勝,讓讀者在閤上書捲之後,仍能感受到思想的餘韻繚繞不散。
評分坦白說,我通常不太喜歡太過於學術化或口號式的曆史解讀,總覺得那樣容易失掉人情味和鮮活度。然而,從這本書的引言部分透露齣的那種沉穩而又不失激情的筆調來看,作者顯然是在努力尋找一種平衡點。那種對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冰冷”的符號背後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非常抓人眼球。比如,作者是如何看待某種特定曆史時期禮製與民間生活之間的張力,那種敘述方式不是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到社會心理層麵進行剖析。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長使用類比和跨文化參照的手法,這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遙遠的文化現象,一下子拉近瞭與現代讀者的距離。這種“講故事”的能力,在嚴肅的文化研究中是難能可貴的。它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思想的碰撞和智識上的愉悅。我非常期待接下來的章節如何繼續用這種既有力度又不失細膩的筆觸,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知之甚少的文化內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古樸典雅的色調,配上精緻的字體排版,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歡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閱讀經典的感覺。雖然我還沒完全深入內容,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選題和結構上的匠心獨運。那種對文化脈絡的梳理,仿佛曆史長河在你眼前緩緩流淌,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每一個章節深處的秘密。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敘述,作者似乎運用瞭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復雜的曆史事件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係。這種處理方式,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既不會感到過於晦澀難懂,又能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個人對這種兼顧學術深度和閱讀體驗的設計非常欣賞,它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光是這份對細節的把控,就已經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期待瞭,這本書的實體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