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 作者 | 雷海宗 汇智博达出品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137409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 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
| 目录 | |
| 序言历史过去的释义 /1 中国的兵 /1 一、春秋 /3 二、战国 /9 三、秦代 /17 四、楚汉之际 /22 五、西汉初期 /26 六、汉武帝 /31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45 八、东汉 /50 九、后言—汉末至近 /64 无兵的文化 /67 一、政治制度之凝结 /71 二、中央与地方 /77 三、文官与武官 /80 四、士大夫与流氓 /83 五、朝代交替 /89 六、人口与治乱 /92 七、中国与外族 /99 中国的家族制度 /105 一、春秋以上 /107 二、战国 /109 三、秦汉以下 /121 四、结论 /129 中国的元首 /133 一、列国称王 /135 二、合纵连横与东帝西帝 /139 三、帝秦议 /143 四、秦始皇帝 /145 五、汉之统一与皇帝之神化 /148 六、废庙议与皇帝制度之完全成立 /157 七、后言 /161 中国文化的两周 /163 一、正名 /167 二、中国史的分期 /179 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 /20 中外的春秋时代 /209 一、春秋形成 /211 二、特征 /214 三、结论 /219 历史的形态与例证 /221 一、埃及文化 /232 二、希腊、罗马文化 /234 三、欧西文化 /237 四、二周的中国文化 /241 附 录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251 世袭以外的大位承继法(节选)/263 殷周年 /277 序论 /279 西周年代问题 /282 殷商年代问题 /288 殷周年代问题旁论 /292 结论 /293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 /295 古今华北的气候与农事 /305 一、古书中所见的古代气候与农事 /307 二、古书资料的解释 /309 三、较为温湿的古代华北 /319 四、今日的情况与前景 /327 五、重建沟洫问题 /331 雅乐与新声 /335 海军与海权 /347 一、海洋与海权的意义 /350 二、海权的因素 /353 三、海权小史 /361 四、空军与海权 /366
|
| 编辑推荐 | |
| ★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 ★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传承”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它没有将文化仅仅视为古董般的遗留物,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和适应社会变迁的场域中进行考察。那种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紧迫感巧妙结合的处理手法,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民间传说或艺术形式作为佐证。这使得原本可能很干燥的文化符号,一下子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它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了普通人生活呼吸的实在内容。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重视角交织,让文本的层次感大大增强。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穿梭于历史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而且这位向导对沿途的风景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我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审视的态度开始接触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这个主题的论述已经非常多了,很难有作品能真正做到“前无古人”。但是,这本书在构建其论证框架时,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梯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考据,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在设计蓝图,每一步的推进都服务于最终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我个人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处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方性的差异性常常被主流叙事所掩盖,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地域性考察,试图描摹出一幅更为立体的文化地图。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和尊重,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严谨性。这种“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叙事策略,对于读者理解一个复杂体系的内部运作机制至关重要。读到目前为止,我可以感觉到作者在试图搭建的,是一个既有宏大叙事,又不失个体经验的分析模型。
评分坦白说,我通常不太喜欢太过于学术化或口号式的历史解读,总觉得那样容易失掉人情味和鲜活度。然而,从这本书的引言部分透露出的那种沉稳而又不失激情的笔调来看,作者显然是在努力寻找一种平衡点。那种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冰冷”的符号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挖掘,非常抓人眼球。比如,作者是如何看待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礼制与民间生活之间的张力,那种叙述方式不是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进行剖析。我注意到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和跨文化参照的手法,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文化现象,一下子拉近了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在严肃的文化研究中是难能可贵的。它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智识上的愉悦。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章节如何继续用这种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知之甚少的文化内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典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我尤其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阅读经典的感觉。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内容,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那种对文化脉络的梳理,仿佛历史长河在你眼前缓缓流淌,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每一个章节深处的秘密。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叙述,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处理方式,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既不会感到过于晦涩难懂,又能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个人对这种兼顾学术深度和阅读体验的设计非常欣赏,它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光是这份对细节的把控,就已经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期待了,这本书的实体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相当克制而精准的,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不必要的炫技,一切都服务于思想的精准表达。这种文字上的沉稳,与它所探讨的宏大主题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这种高质量的文本输出,对于要求精益求精的读者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它提供了一种“慢阅读”的体验,迫使你放慢节奏,去真正消化那些穿越时空的思想精粹。这本书似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的思考维度和分析能力。我非常期待后续章节能否保持这种一贯的高水准,将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描绘得既清晰又引人入胜,让读者在合上书卷之后,仍能感受到思想的余韵缭绕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