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通信基礎網設備與運用
定價:23.00元
作者:莊緒春,杜思深
齣版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063401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通信基礎網設備與運用》以培養通信工程建設與維護專業人纔為齣發點,以通信基礎網設備與運用為主綫,介紹瞭通信基礎網設備原理知識及運用技能,內容涵蓋通信基礎網概述、通信基礎網機房、綜閤布綫、通信基礎網電源與配電、接地與地綫以及常用的程控交換、光傳輸、視頻會議、軟交換、計算機網絡交換及集群移動通信等6類通信設備。
本書內容詳實,在編寫過程中盡量做到深入淺齣,注重實用性和可讀性。書中既有裝備理論的講解,又有實際通信裝備工程的設計運用。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是一本較為實用的技術書,可作為通信工程建設與維護專業教材,亦可作為本科院校通信、信息及電子工程等專業的培訓教材或相關技術人員的自學參考書。本書由莊緒春、杜思深任主編。
目錄
章 通信基礎網概述
1.1 通信基礎網基礎
1.1.1 通信基礎網概念
1.1.2 通信基礎網分類
1.2 通信基礎網結構
1.2.1 通信基礎網基本結構形式
1.2.2 分級網與無級網
1.3 通信基礎網設備
1.3.1 有綫通信設備
1.3.2 無綫通信設備
1.3.3 附屬通信設備
1.4 通信基礎網發展趨勢
1.4.1 技術發展趨勢
1.4.2 下一代網絡
1.4.3 軟件定義網絡
1.4.4 量子通信
習題
第2章 通信基礎網機房
2.1 機房要求
2.1.1 機房規範
2.1.2 機房要求
2.1.3 程控交換機房要求實例
2.2 機房工作環境
2.2.1 通信機房對空調的要求
2.2.2 空調的設置
2.3 機房平麵布置
2.3.1 機房布置順序
2.3.2 程控機房布置
2.3.3 光傳輸機房布置
2.3.4 計算機機房布置
2.3.5 電源室布置
習題
第3章 綜閤布綫
3.1 綜閤布綫概述
3.1.1 綜閤布綫概念
3.1.2 綜閤布綫發展
3.1.3 綜閤布綫標準
3.2 綜閤布綫工程設計
3.2.1 綜閤布綫設計原則
3.2.2 綜閤布綫係統設計
3.2.3 綜閤布綫産品選用
3.3 綜閤布綫工程施工
3.3.1 施工準備
3.3.2 工程施工
3.3.3 測試與驗收
習題
第4章 通信基礎網電源與配電
4.1 通信基礎網電源係統概述
4.1.1 通信基礎網對電源的要求
4.1.2 供電方式
4.1.3 配電電纜及導綫
4.2 通信基礎網電源係統設計
4.2.1 電源設備設計原則
4.2.2 程控交換設備電源設計
4.2.3 軟交換設備電源設計
4.2.4 移動設備電源設計
4.2.5 光傳輸設備電源設計
習題
第5章 接地與地綫
5.1 接地基本知識
5.1.1 接地常用術語
5.1.2 接地分類及功能
5.1.3 接地係統的分類
5.1.4 接地電阻要求
5.2 降低接地電阻的辦法
5.2.1 換土法
5.2.2 食鹽層疊法
5.2.3 食鹽溶液灌注法
5.2.4 化學降阻劑法
5.3 接地體的設計
5.3.1 收集原始資料
5.3.2 選擇接地方式
5.3.3 選擇接地體材料
5.3.4 接地體的埋設
5.3.5 接地體的設計舉例
習題
第6章 程控交換設備
6.1 程控交換基本原理
6.1.1 話音信號數字化
6.1.2 時分接綫器與空分接綫器
6.1.3 交換機係統結構
6.2 程控交換機接口
6.2.1 用戶接口
6.2.2 中繼接口
6.2.3 操作維護接口
6.3 程控交換局工程設計
6.3.1 電話網話務量統計
6.3.2 交換局容量設計
6.3.3 交換局中繼設計
6.3.4 程控交換設備性能及配置計算
習題
第7章 光傳輸設備
7.1 光縴通信係統基本原理
7.1.1 光縴通信係統技術演進
7.1.2 SDH光縴通信係統結構
7.2 光傳輸係統接口
7.2.1 光傳輸係統光接口
7.2.2 光傳輸係統電接口
7.2.3 光傳輸係統以太網接口
7.2.4 光傳輸係統輔助接口
7.3 傳輸網工程設計
7.3.1 傳輸網規劃設計
7.3.2 傳輸網工程計算
7.3.3 工程設計實例
習題
第8章 視頻會議設備
8.1 視頻會議設備工作原理
8.1.1 視頻係統概述
8.1.2 係統組成結構
8.2 視頻會議設備接口
8.2.1 係統結構
8.2.2 終端設備接口
8.2.3 多點控製單元接口
8.3 視頻會議設備工程設計
8.3.1 設計原則
8.3.2 設備選型
8.3.3 組網方式
8.3.4 安裝調試
習題
第9章 軟交換設備
9.1 軟交換原理
9.1.1 軟交換概念
9.1.2 軟交換體係結構
9.1.3 軟交換設備分類
9.1.4 軟交換設備協議
9.2 軟交換設備接口
9.2.1 物理接口
9.2.2 協議接口
9.2.3 操作維護接口
9.3 軟交換工程設計
9.3.1 軟交換網絡的規劃
9.3.2 軟交換的組網方案
9.3.3 軟交換網絡配置實例
習題
0章 計算機網絡交換設備
10.1 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
10.1.1 計算機網絡定義
10.1.2 計算機網絡分類與組成
10.1.3 計算機網絡體係結構
10.2 計算機網絡設備
10.2.1 接口卡
10.2.2 集綫器與交換機
10.2.3 路由器
10.2.4 防火牆
10.3 綜閤組網設計
10.3.1 綜閤組網規劃
10.3.2 綜閤設計原則
10.3.3 結構化布綫
10.3.4 網絡係統方案
10.3.5 網絡工程案例
習題
1章 集群移動通信設備
1 1.1 集群移動通信設備工作原理
11.1.1 概念
11.1.2 係統結構
11.1.3 係統組網
11.2 集群移動通信設備接口
11.2.1 基站設備
11.2.2 集換設備
11.2.3 移動颱設備
11.3 集群移動網工程設計
11.3.1 工程設計總體要求
11.3.2 交換網絡設計
11.3.3 無綫網絡設計
11.3.4 集群移動網工程設計實例
習題
附錄1 通信工程設計中常用的標準規範名稱
附錄2 通信係統設備互聯及接口圖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雖然邏輯清晰,但閱讀起來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處理關於數字信號處理的那幾章時。作者對於傅裏葉變換在頻譜分析中的應用解釋得非常透徹,圖錶配閤得當,讓我對頻譜泄漏和柵欄效應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然而,在實際的設備部署和維護章節,篇幅明顯偏短,內容也相對籠統。比如,關於IP地址規劃和子網劃分的講解,雖然正確,但缺乏針對大型、多分支機構網絡進行層次化規劃的復雜案例演練。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優化現有網絡性能的“秘籍”——如何通過調整設備參數來提升延遲或吞吐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介紹這些參數的定義上。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打地基的絕佳教材,但想蓋起高樓大廈,還需要讀者自行尋找更多實踐和進階資料。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章節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學術功底非常紮實,他對通信係統的基本架構,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邏輯劃分講解得井井有條。特彆是關於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的介紹,不僅闡述瞭其優點,還詳細地推導瞭從時域到頻域的變換過程,邏輯鏈條清晰完整。然而,這種嚴謹性也帶來瞭一個小小的弊端:它似乎過於沉浸在“為什麼會這樣”的層麵,而較少涉及“如何做”的具體步驟。比如,當講到網絡協議棧時,它會詳細解釋TCP三次握手的原理和狀態機轉換,但對於我們日常工作中如何使用命令行工具去驗證這些狀態,或者遇到握手失敗時如何快速定位問題,書裏就沒有提供太多可操作性的指導。對於希望快速上手的工程師來說,這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側重實踐操作的資料來補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引人注目,封麵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銀色字體,透著一股專業範兒。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這種低調的質感吸引瞭。不過,翻開目錄纔發現,裏麵的內容似乎更側重於理論推導和概念闡釋,比如信號調製原理、信道編碼技術,還有一些關於電磁波傳播特性的數學模型。對我一個剛接觸這個領域的學生來說,一開始的幾章閱讀起來確實有些吃力,那些公式和抽象的符號堆砌在一起,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理論的迷宮。我期待的更多是設備實際操作的案例分析,比如路由器配置、交換機故障排除這類動手能力強的部分,但這本書在這方麵著墨不多,更多的是對底層原理的深入挖掘。它更像是一本學術專著的入門讀物,而非工程實踐指南,這讓我在尋找快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時感到有些局限。
評分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想要建立堅實理論基礎的讀者準備的。它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解釋“信息論”在通信中的核心地位,比如香農公式的應用邊界,以及如何理解信噪比對係統性能的決定性影響。這部分內容對於提升理論素養非常有價值,幫助我理解瞭為什麼某些通信係統的極限性能就隻能達到那個數值。不過,令人稍感遺憾的是,對於當前業界熱門的、基於軟件定義網絡(SDN)或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的新一代網絡架構,書中似乎沒有涉及太多。當前的網絡設備和應用正在快速嚮雲化和虛擬化發展,如果這本書能在傳統設備原理講解之餘,增加一些關於這些前沿技術的原理性介紹,哪怕隻是作為擴展閱讀,相信能讓它更貼閤當下的技術環境。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非常教科書式的嚴謹和精確,每個術語的定義都力求無懈可擊,閱讀體驗是沉穩、但略顯乾燥的。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網絡拓撲結構的部分,作者詳細對比瞭總綫型、星型、環型網絡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不同業務場景下的適用性。這些對比分析非常到位,體現瞭作者對通信網絡演進曆史的深刻理解。但是,書中缺少一些生動的、來自一綫工作場景的“故事”或者“陷阱警示”。例如,在討論局域網(LAN)的設計時,如果能穿插一些大型企業網絡部署時遇到的實際乾擾、布綫規範或者安全隱患的案例,我想讀者在吸收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工程直覺。目前看來,它更像是一份標準的參考手冊,而非可以引發共鳴的“行業經驗分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