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基础网设备与运用
定价:23.00元
作者:庄绪春,杜思深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60634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信基础网设备与运用》以培养通信工程建设与维护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通信基础网设备与运用为主线,介绍了通信基础网设备原理知识及运用技能,内容涵盖通信基础网概述、通信基础网机房、综合布线、通信基础网电源与配电、接地与地线以及常用的程控交换、光传输、视频会议、软交换、计算机网络交换及集群移动通信等6类通信设备。
本书内容详实,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注重实用性和可读性。书中既有装备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际通信装备工程的设计运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本较为实用的技术书,可作为通信工程建设与维护专业教材,亦可作为本科院校通信、信息及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培训教材或相关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本书由庄绪春、杜思深任主编。
目录
章 通信基础网概述
1.1 通信基础网基础
1.1.1 通信基础网概念
1.1.2 通信基础网分类
1.2 通信基础网结构
1.2.1 通信基础网基本结构形式
1.2.2 分级网与无级网
1.3 通信基础网设备
1.3.1 有线通信设备
1.3.2 无线通信设备
1.3.3 附属通信设备
1.4 通信基础网发展趋势
1.4.1 技术发展趋势
1.4.2 下一代网络
1.4.3 软件定义网络
1.4.4 量子通信
习题
第2章 通信基础网机房
2.1 机房要求
2.1.1 机房规范
2.1.2 机房要求
2.1.3 程控交换机房要求实例
2.2 机房工作环境
2.2.1 通信机房对空调的要求
2.2.2 空调的设置
2.3 机房平面布置
2.3.1 机房布置顺序
2.3.2 程控机房布置
2.3.3 光传输机房布置
2.3.4 计算机机房布置
2.3.5 电源室布置
习题
第3章 综合布线
3.1 综合布线概述
3.1.1 综合布线概念
3.1.2 综合布线发展
3.1.3 综合布线标准
3.2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
3.2.1 综合布线设计原则
3.2.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3.2.3 综合布线产品选用
3.3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
3.3.1 施工准备
3.3.2 工程施工
3.3.3 测试与验收
习题
第4章 通信基础网电源与配电
4.1 通信基础网电源系统概述
4.1.1 通信基础网对电源的要求
4.1.2 供电方式
4.1.3 配电电缆及导线
4.2 通信基础网电源系统设计
4.2.1 电源设备设计原则
4.2.2 程控交换设备电源设计
4.2.3 软交换设备电源设计
4.2.4 移动设备电源设计
4.2.5 光传输设备电源设计
习题
第5章 接地与地线
5.1 接地基本知识
5.1.1 接地常用术语
5.1.2 接地分类及功能
5.1.3 接地系统的分类
5.1.4 接地电阻要求
5.2 降低接地电阻的办法
5.2.1 换土法
5.2.2 食盐层叠法
5.2.3 食盐溶液灌注法
5.2.4 化学降阻剂法
5.3 接地体的设计
5.3.1 收集原始资料
5.3.2 选择接地方式
5.3.3 选择接地体材料
5.3.4 接地体的埋设
5.3.5 接地体的设计举例
习题
第6章 程控交换设备
6.1 程控交换基本原理
6.1.1 话音信号数字化
6.1.2 时分接线器与空分接线器
6.1.3 交换机系统结构
6.2 程控交换机接口
6.2.1 用户接口
6.2.2 中继接口
6.2.3 操作维护接口
6.3 程控交换局工程设计
6.3.1 电话网话务量统计
6.3.2 交换局容量设计
6.3.3 交换局中继设计
6.3.4 程控交换设备性能及配置计算
习题
第7章 光传输设备
7.1 光纤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7.1.1 光纤通信系统技术演进
7.1.2 SDH光纤通信系统结构
7.2 光传输系统接口
7.2.1 光传输系统光接口
7.2.2 光传输系统电接口
7.2.3 光传输系统以太网接口
7.2.4 光传输系统辅助接口
7.3 传输网工程设计
7.3.1 传输网规划设计
7.3.2 传输网工程计算
7.3.3 工程设计实例
习题
第8章 视频会议设备
8.1 视频会议设备工作原理
8.1.1 视频系统概述
8.1.2 系统组成结构
8.2 视频会议设备接口
8.2.1 系统结构
8.2.2 终端设备接口
8.2.3 多点控制单元接口
8.3 视频会议设备工程设计
8.3.1 设计原则
8.3.2 设备选型
8.3.3 组网方式
8.3.4 安装调试
习题
第9章 软交换设备
9.1 软交换原理
9.1.1 软交换概念
9.1.2 软交换体系结构
9.1.3 软交换设备分类
9.1.4 软交换设备协议
9.2 软交换设备接口
9.2.1 物理接口
9.2.2 协议接口
9.2.3 操作维护接口
9.3 软交换工程设计
9.3.1 软交换网络的规划
9.3.2 软交换的组网方案
9.3.3 软交换网络配置实例
习题
0章 计算机网络交换设备
10.1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10.1.1 计算机网络定义
10.1.2 计算机网络分类与组成
10.1.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0.2 计算机网络设备
10.2.1 接口卡
10.2.2 集线器与交换机
10.2.3 路由器
10.2.4 防火墙
10.3 综合组网设计
10.3.1 综合组网规划
10.3.2 综合设计原则
10.3.3 结构化布线
10.3.4 网络系统方案
10.3.5 网络工程案例
习题
1章 集群移动通信设备
1 1.1 集群移动通信设备工作原理
11.1.1 概念
11.1.2 系统结构
11.1.3 系统组网
11.2 集群移动通信设备接口
11.2.1 基站设备
11.2.2 集换设备
11.2.3 移动台设备
11.3 集群移动网工程设计
11.3.1 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11.3.2 交换网络设计
11.3.3 无线网络设计
11.3.4 集群移动网工程设计实例
习题
附录1 通信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标准规范名称
附录2 通信系统设备互联及接口图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教科书式的严谨和精确,每个术语的定义都力求无懈可击,阅读体验是沉稳、但略显干燥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部分,作者详细对比了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络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这些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体现了作者对通信网络演进历史的深刻理解。但是,书中缺少一些生动的、来自一线工作场景的“故事”或者“陷阱警示”。例如,在讨论局域网(LAN)的设计时,如果能穿插一些大型企业网络部署时遇到的实际干扰、布线规范或者安全隐患的案例,我想读者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建立起工程直觉。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份标准的参考手册,而非可以引发共鸣的“行业经验分享”。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虽然逻辑清晰,但阅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处理关于数字信号处理的那几章时。作者对于傅里叶变换在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解释得非常透彻,图表配合得当,让我对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设备部署和维护章节,篇幅明显偏短,内容也相对笼统。比如,关于IP地址规划和子网划分的讲解,虽然正确,但缺乏针对大型、多分支机构网络进行层次化规划的复杂案例演练。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优化现有网络性能的“秘籍”——如何通过调整设备参数来提升延迟或吞吐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介绍这些参数的定义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打地基的绝佳教材,但想盖起高楼大厦,还需要读者自行寻找更多实践和进阶资料。
评分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要建立坚实理论基础的读者准备的。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解释“信息论”在通信中的核心地位,比如香农公式的应用边界,以及如何理解信噪比对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理论素养非常有价值,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通信系统的极限性能就只能达到那个数值。不过,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对于当前业界热门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新一代网络架构,书中似乎没有涉及太多。当前的网络设备和应用正在快速向云化和虚拟化发展,如果这本书能在传统设备原理讲解之余,增加一些关于这些前沿技术的原理性介绍,哪怕只是作为扩展阅读,相信能让它更贴合当下的技术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范儿。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种低调的质感吸引了。不过,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理论推导和概念阐释,比如信号调制原理、信道编码技术,还有一些关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数学模型。对我一个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一开始的几章阅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那些公式和抽象的符号堆砌在一起,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理论的迷宫。我期待的更多是设备实际操作的案例分析,比如路由器配置、交换机故障排除这类动手能力强的部分,但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对底层原理的深入挖掘。它更像是一本学术专著的入门读物,而非工程实践指南,这让我在寻找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时感到有些局限。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他对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逻辑划分讲解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关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介绍,不仅阐述了其优点,还详细地推导了从时域到频域的变换过程,逻辑链条清晰完整。然而,这种严谨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弊端:它似乎过于沉浸在“为什么会这样”的层面,而较少涉及“如何做”的具体步骤。比如,当讲到网络协议栈时,它会详细解释TCP三次握手的原理和状态机转换,但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如何使用命令行工具去验证这些状态,或者遇到握手失败时如何快速定位问题,书里就没有提供太多可操作性的指导。对于希望快速上手的工程师来说,这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实践操作的资料来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