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LED照明设计与封装技术应用
定价:52.00元
作者:尤风翔,张猛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192041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原则,从LED基础知识、LED照明设计原理、LED芯片制作、LED封装技术和LED发展前景及LED企业应用案例等方面介绍了LED 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等相关技术知识。本书共有7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ED的应用及驱动电路技术、LED的应用与驱动电路实例、LED封装技术、LED封装的几种结构、LED新工艺、OLED技术及其应用、LED产业分析及应用
目录
章LED的应用及驱动电路技术
1.1LED的应用及对驱动电源的要求
1.2LED在驱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
1.3降压式LED驱动电源
1.4开关电源式LED驱动电源的核心构成
1.5开关电源式LED驱动电源
第2章LED的应用与驱动电路实例
2.1LED的照明应用
2.2LED的背光光源技术
2.3白光LED的驱动设计
第3章LED封装技术
3.1LED封装概述
3.2LED封装的分类及工艺流程
第4章LED封装的几种结构
4.1引脚式封装结构
4.2平面式封装
4.3表贴式封装
4.4食人鱼封装
第5章LED新工艺
5.1大功率LED的封装与检测
5.2LED外延工艺技术
5.3LED的芯片技术
5.4LED封装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6章OLED技术及其应用
6.1OLED概述
6.2OLED技术研发进展
6.3OLED结构原理、发光过程及分类
6.4OLED驱动技术
6.5OLED的制造
6.6OLED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6.7我国OLED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任务
6.8推动我国OLED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7章LED产业分析及应用
7.1半导体照明产业背景及战略意义
7.2LED产业背景及战略意义
7.3全球LED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7.4我国LED产业发展概况
7.5中国部分LED厂商经营分析
7.6中国LED照明企业情况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尤凤翔,双学科三级教授,博士,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师”称号。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曾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外重要期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85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6部。申请授权6项。
张猛, 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电子教研组组长、副教授。在外重要期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12篇,出版教材、专著4部。
陈庆,工学硕士,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在外重要期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16篇,主编教材2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机器赛获一等奖2项,申请并授权4项。
王槐生,工学硕士,博士生,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申请并授权5项
文摘
序言
对于一个偏向应用层面的工程师而言,最怕的就是那种脱离实际生产的“空中楼阁”式的理论书籍。然而,这本书却完美地平衡了这一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基础的半导体物理,而是迅速切入到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比如如何实现高精度恒流驱动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测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老化测试标准和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预测的章节,里面的方法论非常贴近目前的国际标准和行业惯例。书中提到的几个自动化测试流程的建立步骤,清晰到可以直接作为我们部门SOP(标准作业程序)的参考蓝本。这种实践导向的叙事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兴奋感,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进行一场高级别的技术研讨会,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封面的质感,光泽度和色彩搭配,无不透露出一种专业与严谨的气息。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白度都恰到好处,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盯着图表和文字看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书中的插图和示意图布局清晰,线条流畅,即便是对于初涉照明设计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光效模拟截图,排版得一丝不苟,层次分明,让人感觉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这种对物理呈现的重视,无疑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愉悦感和效率,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技术奥秘。可以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载体的尊重。
评分从一个新入行的设计师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内容丰富到让人有点不知从何下手,但一旦找到了切入点,便能感受到它巨大的价值。我发现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光效要求分析得特别到位,比如商业照明中的显色性要求与居家氛围照明中的均匀度追求之间的权衡取舍,分析得非常透彻。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让我们不再是零散地学习各个知识点,而是学会了如何将光学、电学、热学以及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其中涉及的某些高级算法需要额外的数学基础来消化,但即便是粗略浏览,也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全面、立体的照明设计认知体系的雄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成为未来多年内,指导我们进行创新照明解决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资料,其深远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编排简直堪称一绝,它构建了一个非常连贯且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从最初的光源基础知识,到中期的模组设计与结构优化,再到最后的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整个脉络清晰得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指挥官在进行战略部署。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介绍完一项技术后,总是会紧跟着补充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潜在的“坑点”,这种预见性极大地节省了后来者试错的时间成本。例如,在讲解透镜配光曲线时,它不仅展示了理想状态,还讨论了注塑公差对光斑边缘的影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积淀。整个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仿佛作者一直在你身边,耐心地引导你穿越复杂的知识迷宫。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实际工程中摸爬滚打的老手量身定做的“解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封装材料热管理特性的深入剖析。市面上很多资料往往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但这本书却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那些关于热阻计算模型和散热器选型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让我立刻联想到了过去几个项目里遇到的那些棘手的温升问题。书中对新型芯片结构和荧光粉配比对色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得入木三分,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实验数据和对比案例。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将深奥的物理化学原理,成功地转化为了指导我们优化产品性能的实用工具,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立刻想回去翻阅手头的设计文档,寻找改进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